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初中生的蜡烛教案

初中生的蜡烛教案

往日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起看看初中生的蜡烛教案!欢迎查阅!

初中生的蜡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初中生的蜡烛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二.导学阶段

出示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l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6.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初中生的蜡烛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 天气恶劣

2、 女孩需要钱

3、 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初中生的蜡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