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曼雁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写作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经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当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景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适宜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可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当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景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我肩上的职责,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景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我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经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进取发表自我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能够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日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当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仅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异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研究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研究到。所以许多教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研究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教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教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今天上完《半截蜡烛》,我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基于这两点。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当堂检测没有落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1、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我先展示了一些二战的照片,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战争的残酷。我本以为照片没必要放得过慢,快速浏览就可以啦,可是孩子们明显兴趣很大,对于小学生也许繁琐的文字并不容易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思考,反而是图片更能影响深刻,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思索反省。不过,在展示过程中我觉得我也有做得很好的地方,我在展示一些有他们学习过的知识的图片时,通过引发他们对过往知识的回想,进而加深对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然而,在回答根据课文提出的三个小问题时,我叫的人太少了,后来我反思到不能因为问题简单就只叫一两个人,多交几个人,一方面使学生反复记忆,掌握的更扎实,另一方面是可能会出现更好的答案,丰富老师的知识,在课堂上擦出思维的火花。再接下来是通过分析三位主人公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训练了学生分析人物、理性思辨的能力。随后进行了剧本表演,孩子们很活跃,很积极,兴趣都很高涨,而我在每一组完成后,都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都格外的积极、全面,思路也很开阔。这让我更加感受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是多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了剧本这一文体,让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剧本与记叙文的不同,剧本有哪些特点。但是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学习剧本格式,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那么一点,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这让我反思到,应该深入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有很多隐含的,需要慢慢给学生渗入的知识、能力,我们不能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的知识、任务,应把眼光放远,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思维成长、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上多考虑。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

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用蜡烛藏情报,这种方法好不好?为什么?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如果三个人的方法一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二、划一划,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读课文,用找词语,划出表示蜡烛变化的句子,体会当时的紧急。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找、划、说,对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章中心的领悟还比较肤浅,这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议一议,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读一读,再现故事内容。

朗读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当时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德国军官态度恶劣,计划一次次失败的阴影,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表达。于是,我通过导

语的引导和学生配合着反复读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部分,让学生感受情况的万分紧急,从而进一步领会整个故事内容和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整节课我导得太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全盘包办代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我这样设计《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演促读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为授课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础。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电视剧《小兵张嘎》看过吗?里面的嘎子、乐乐、胖墩儿、刘英可谓机智勇敢,你们一定很喜欢吧,想像他们一样演电视剧吗?”我的语调是饱含激情的,我的语言是极有激趣性的,学生们一听说演电视剧,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煞有介事的说:“机会来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剧本——《半截蜡烛》。”顺利地切入正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播放一段二战背景及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由“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熄灭”的录像,学生听着紧张的音乐节奏,看着蜡烛的变化,个个神情变得严肃,表情变得凝重。这时我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说:“半截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是谁端走了蜡烛?”“剧本里有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静的湖面丢下了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也能顺利有效地参与后面的学习。我用“研读剧本、练习台词是演员的必修课”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剧本。后面我设计“研读剧本”“练习台词”及“课后排练课本剧”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以演促学。

二、精设提问,自主探究

在学生初读剧情的基础上,我精设了一个提问:“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让你来演,你最想演谁?你准备怎样演?”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读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主动地去研读剧本,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依托文本,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后,依托文本,自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会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一般写人记事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醒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可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这个角色的理由,运用“读——议——体验读”的程序进行剧本重点部分的教学。结合在同级不同班教学本课的经历,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在学生交流汇报伯诺德夫人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要’、‘得’、‘得’几个字看得出这个秘密很重要,教育孩子们必须守住秘密,说明她很爱国。”有学生说:“我从‘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的‘赶’字觉得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佬很仇恨!”一个“赶”字正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机介绍二战期间德国佬的恶劣行径,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入,体验更深刻。在学习杰奎琳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和‘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想到,她打个懒懒的哈欠是要说明她确实很困,我自己想睡觉时就是‘懒懒的’,动作也很慢,所以从‘懒懒’和‘慢慢’可以看出杰奎琳很机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剧本的研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形象。

在研读了剧本后,又特设一个“练习台词”的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升华人物精神。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可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言读,可小组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读,可小组评议读,最后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展示朗读效果,回归整体。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依托文本,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朗读,以读代讲;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执教中,也受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到底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怎样做到更有序有效?……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究,以期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资料引入,巧妙铺垫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细读品悟,以读促悟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课堂上,我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本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是紧紧抓住描写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下面就两处感受深的地方谈谈我的想法。

一、重视个性化理解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巧妙周旋这个环节是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并说说原因。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有的学生说:“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有的学生说:“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有的学生说:“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这样处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回顾这节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得力于课前我用了半天时间,反复吃透教材,看大纲,在设计问题时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充分讨论,论演结合,使他们心灵的火光,充分得以碰撞,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是反映二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女为保住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目标是通过朗读课文,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在教学时我变教学生读书为引学生自己读书。

在第一天就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交代第二天各组要上台表演半截蜡烛的故事,看哪一组表演好,哪一组就全部奖一朵大红花。这一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角色,要与他组同学一较高下。

然后我让大家比较谁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没有比她们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跃发言,互动中弄清了:本来伯诺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为天太黑,多一盏灯总比少一盏好,所以没成功。杰克的方法也不错,可是端走蜡烛明显得变暗了,所以还是没成功。杰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里也有一个同年纪的小女孩,喜欢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并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热闹了。有的说,天冷没事干,不如玩游戏,吹灭蜡烛捉迷藏;有的说,小杰克去抱柴火时,故意点燃一些柴火,假装说失火了,把德国人引走;还有的说,假装为德军官取乐,用变魔术来换掉蜡烛;甚至有的同学还想出带德军去看电视引开德军。但马上就有同学反对说:“没有电,哪来电视?”“如果有电,还用点蜡烛?”可见同学们已懂得设身处地,投入当时的环境了。

最后我在教学上都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过够。让他们在读中悟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