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语文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的教案1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语文的教案4
一、晓之以理,培养自改习惯。
教师明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游戏,每位同学都把“一句话变成了一篇”准备参加学校的“征文”活动,那么你们知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吗?对了,就是在写好之后,认认真真地修改。像鲁迅、老舍这些大作家也都十分重视修改。因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养成写作后自觉修改的好习惯。
2. 指导自改。
师述:那么如何自己修改习作呢?老师给每个同学制作了一张“自改作文卡片”,请你们根据上面的问题修改。
自改作文卡片
(1). 我的倾诉对象能知道我要表达的感受吗?
(提示:看语句是否通顺,意思表达是否明白)
(2). 我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吗?
(提示:看事例是否具体,感受是否真实)
3.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自改习作。
(设计意图:作文的修改,不只是修改的技巧和使用某些修改符号,如果学生不原意自我检查、也不知道作文有修改的必要时,那修改只会流于形式,而对作文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鉴于此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强化了:明白修改的道理,形成修改的习惯。)
二、学生互动,提高互评能力。
1. 互相读给同位同学听,让对方提出听后总体印象。
2. 互相看作文,让对方勾画出好的词句及有问题的.地方。
三、师生共评,习得评改技能。
1. 推荐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
2. 同学结合写作标准评改,提出优点及不足。
3. 教师当堂点评,给予肯定和激励,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予发展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众评改作文,教师也参加其中,这样有益于学生习得评改技能,对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二次完善,完成习作任务。
学生在多元评价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习作水平得到提高,完成本次习作目标及任务。
语文的教案5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6个单韵母卡片。
2.接顺序读读8个声母卡片。
3.拼读音节:“tùnǔlèdù”
二、学习“gkh”的音形及书写
(一)学习声母“g”
1.学习“g”的音
(1)出示“g”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借助鸽子的“鸽”的音学习“g”的音,读的时候注意读得轻短些。
(3)教师边范读边讲解发音方法:发音时,用手掌对着嘴,感觉不到气流冲出。
(4)学生随读体会发音方法,可用手掌试一试。
2.学习“g”的形
(1)仔细观察图怎样记忆“g”的`形?
(2)编记忆小儿歌:9字加弯g、g、g。
3.书写字母“g”
(1)认识基本笔画“竖左弯”。
(2)观察书中“g”的笔顺和占格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3)教师范写“g”:第一笔是什么?C点什么格?教师写;第二笔是什么?占什么格?教师写;注意竖左弯要在第四线上边一点写弯,一定不要挨着第四条线。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合格的学生发合格小奖票。
(二)学习声母“k”
1.学习“k”的音:
(1)出示“k”的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教师纠正读音;一边范写一边讲解发音方法:发音时,用手掌对着嘴,感觉有气流冲出。
2.学习“k”的形
(1)怎么记住“k”的形呀?
(2)请同学试着编儿歌:蝌蚪戏水kkk。
3.书写字母“k”
(1)认识基本笔画:“”左斜右斜
(2)怎样写好声母“k”呢?请大家认真观察范字及笔顺。
(3)学生边说笔顺、占格位置教师边范写。第一笔是“丨”,第二笔写前先在中格找到中间点一个点,然后在第二条线上点一个点,再在第三条线上与上边点对齐位置点一个点,最后连接三个点,也就是左斜右斜。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请其他同学看看哪位同学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好,说一说。
(三)学习声母“h”
1.学习“h”的音
(1)出示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借“喝”的音学习“h”。发音时,虽然有气流冲出,但比发“k”时的气流弱。
(3)开火车读。
2.学习“h”的形
(1)“h”的形像什么?
(2)编儿歌:一把椅子hhh。
3.书写字母“h”
(1)学生观察笔顺及点格位置。
(2)学生试着书写一个,与范字比较,修改。
(3)学生评改,注意“h”与“n”的区别。
三、复习巩固:指名读“g、k、h”三个字母。
语文的教案6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语文的教案7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安心在偏僻地区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用“竞赛,一尘不染”写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给旅客带来温暖的精神。
2。培养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组织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理解小站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处处为旅客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从文中的句子、画面上体会出小站工作人员的一片爱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结合图画说说本文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培养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巩固生字、新词。
2。复习所学的知识,用按方位顺序记叙事物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齐读课题,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2。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类文章我们怎么学习?(让学生明白,既要学会观察图画,又要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示范读课文,学生勾划生字、新词,思考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互相说一说写的内容?
3。指名回答: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
①拼读生字。
②说一说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是怎样记这些字的?
2。学习新词:
①读课后词。
②讨论词意、字义。
“栅”读zh4,左右结构,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意思是用铁条或木条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email protected],上下结构,部首是“立”,注意下部分“兄”的“口”内不要多写“一”,意思是竞争、竞赛。
“啸”读xi4o,左右结构,注意右半部分共8画,意思是高而长的声音。
疾驰:(车辆等)快速行驶。
竞赛:互相比赛,争取优胜。
红榜:光荣榜。
一尘不染:指环境非常清洁。
③练习:通过读、背诵、练习,掌握这些字和词。
3。巩固:
①听写生字、新词。
②提问字、词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
通过自读或小组读,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课文中“宋”等7个生字。会写“涛”、“陈”、“丹”、“艺”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体会赵小艺、陈丹、宋涛画风的意图。
【教学重点】
1、会认课文中“宋”等7个生字。会写“涛”、“陈”、“丹”、“艺”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体会赵小艺、陈丹、宋涛画风的意图。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风婆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段声音,想听吗?请仔细听。
2、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3、对,这是风的声音。你喜欢风吗?说说理由。
4、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今天有3个小朋友,想用自己的画笔,把风画下来,他们会怎么画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画风》去看一看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教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请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自学要求:
⑴ 我能把课文读通顺。
⑵ 我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今天,这三位画风的小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⑴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请学生跟他们打招呼。
⑵ 去掉拼音请学生读一读。
⑶ 打乱名字中的字的顺序,请学生同桌互读。
⑷ 教师抽个别学生读生字。
⑸ 请小朋友仔细想想,我们班哪些小朋友的.名字中也有这几个字?
3、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涛”、“陈”、“丹”、“艺”4个字。
三、读顺课文
1、小朋友们都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宋涛、陈丹、赵小艺却非常聪明、能干,用自己的方法把风画了下来。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画风的呢?请你再来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划出他们画风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2、刚才在小朋友读课文的时候,三个小朋友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大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四幅画)
3、这四幅画的作者分别是谁?
4、让我们一起先去看一看赵小艺的画。
课件出示: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⑴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风来了?
板书:风来了 旗子飘了
⑵ 风来了,还有什么东西也会飘起来?
⑶ 学生自己试读。
⑷ 抽个别学生读。
⑸ 齐读。
5、在赵小艺的带领下,其他小朋友也画出了不同的风,让我们看看他们又是怎样画风的?(出示三段话)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读出有风的感觉。
课件出示:
⑴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⑵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小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⑶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① 个别学生读,说说,从哪个地方感觉到有风?
② 齐读。
6、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和我合作读。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赵小艺、陈丹、宋涛。
师:风来了,赵小艺你画了什么?
生:我在房子前。
师:风来了,陈丹你画了什么?
生:我。
师:风来了,宋涛你画了什么?
生:我。
7、老师和全班小朋友合作。
四、诗歌结课
1、小朋友,你们发现没有,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写成板书,如果我们把这个板书穿起来,就变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2、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节课里不仅交到了几个好朋友,认识了很多字,还学会了编诗。老师要在诗的下面写上我们班的大名,这可是我们这节课的劳动成果。
3、会编诗了高兴吗?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另一首描写风的诗,在结束我们这节课之前,老师把这首诗送给每一个小朋友,希望你们能永远记住这节课。齐读这首诗。
〖板书
画风
风来了──旗子飘了
风来了──小树弯了
风来了──雨丝斜了
风来了──风车转了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其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知识点: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能力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①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②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课前活动】
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
【教学方法】
导学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有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其中的“班”指的是鲁班。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概说文意。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放映幻灯片)
翟(dí) 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舆(yú) 褐(hè) 犀(xī)兕(sì) 鼋(yuán)鼍(tuó) 鲋(fù) 姬(pián) 诎(qū) 圉(yù) 滑(gǔ)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 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四、自主学习
1、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群策群力,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
2、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3、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
第二部分(“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必取宋”),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
第三部分(“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五、课文导读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①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②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③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④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⑤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语文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关于生字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1课时。
拓展习题
1、默写古诗。
元日
,。
,。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教案精品
元日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
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通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
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
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渡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诵古诗,启发想像。
1)指生吟读,师生。
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决。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
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
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
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阅读“语文天地”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认识和感受。
2、课外搜集有关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语文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准备】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问卷调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展示
三、情节简要回顾与结尾猜想
问:整个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项链
问:故事基本上可分为几部分,以“项链”为中心词来概括。
借――丢――赔――假
问:哪个情节最为震撼人心?
结尾
问:故事结尾“抖了一个包袱”,出人意料,奋斗了十年竟然就是为了这一挂假项链!真相大白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大胆推想,同组讨论。
估测可能结果:
a、得到全部赔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欢喜
c、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放弃了(可能性不大)
d、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索要赔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淡然处之
估测玛蒂尔德情感表现:
a、伤心难过,感到命运不公。
b、非常生气,抱怨对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惊,但很快调整过来,明白了生活的一个幽默,淡然处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溃、喜怒无常。(可能性不大)
四、人物性格分析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设计都是基于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根据文本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玛蒂尔德。
1、问:在借项链之前,莫泊桑对她有过一些介绍。从首先外貌看,她长相如何?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让学生1读)
问:莫泊桑说“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美丽动人”意味着什么?
是通往上层社会,过上奢华生活的敲门砖。
问:文中有没有现成的例子?
佛来思节夫人,她是玛蒂尔德的“一个有钱的女朋友”,而自己则连陪嫁的资产也没有。
问:长相是美丽动人,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一个副词“也”?
主人公欲望与处境的反差,虽然具有这一资格,但是她缺少机遇、确切地说是门第和金钱,因此她不甘心。这里表现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让学生1重新读)
问:一、二两段还有没有表现这种“不甘心”感觉的词语了?
只得、只好
问:当我们心有不甘,内心自然会充满对未来的各种想法,那玛蒂尔德在梦想什么?思考三、四、五段,总结为几类。
豪华的住宅、精美的.饰品、与男子闲谈、美味的食品――――“物质享受”
问:对于这些物质享受作者用了“梦想”一词,却没有用“幻想”或“想象”之类的词语。为什么?
“梦想”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妄想,二是渴望。玛蒂尔德对这些物质享受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但玛蒂尔德的社会地位似乎暗示了这一切是难以实现的。
问:当梦想不可得,玛蒂尔德感到怎样?用文中话来说。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一个“常常”,表现出这种苦痛的“绵绵无绝期”。
过渡:在痛苦之中的玛蒂尔德终于得到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可以参加教育部部长举行的夜会。接下来就是借项链和陶醉于舞会幸福的云雾里的情节了。乐极生悲,在慌忙赶回家的时候,丢失了项链。
2、我昨天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观点惊人地相似。这些同学的观点都是基于小说开头的介绍和参加舞会前后的情节。
展示幻灯片:
玛蒂尔德充满了虚荣心,借项链和丢项链都是对其虚荣心的极大讽刺
玛蒂尔德为虚荣心付出了青春
话题:你是否也认为是“虚荣”,为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话题准备:
什么是虚荣?虚荣应该是“停留于表面上的光彩”,言下之意是一种虚幻的荣耀,这种荣耀在汉语中指得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
玛蒂尔德虚荣吗?我认为这肯定是有一点的,例如“她一向就是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虚荣我们有没有?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只要不是在虚荣里面迷失自我,就无可非议。
但是仅仅认为她虚荣是浅显的。
理由是:
一、玛蒂尔德七个“梦想”侧重于物质生活,很显然,她极度渴望能进入上层社会,过着一种高贵奢华的生活,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似乎是被人鄙弃的,因为中国人讲究“安贫乐道”。而西方则讲人权,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渴望是整个社会的特点。因此,我们能否说,玛蒂尔德有着对梦想的渴望,不甘于现状。刚开始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幻想之中,而不是以辛勤劳动来换取,这就是她人性的弱点了!
二、舞会时候的陶醉是不是强烈虚荣心的暴露呢?
是暴露了,但仔细分析似乎有些浅显。她“得到成功”,她“狂热”、“兴奋”地跳舞,疯狂地陶醉了!那她成功的表现是什么?因为什么而兴奋?文中写道“所有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很显然,他现在正在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当初的“梦想”得以暂时的实现了,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在上流社会中获得尊重。
总之,虚荣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渴望幸福生活更是无可非议的。因此虚荣心不应该成为批评她的最大理由。
渴求幸福,无可非议。但是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整天的幻想之中,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她输给了自己性格的弱点。
4、过渡:中国人说“乐极生悲”,项链丢了。经过十年辛苦,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什么变化?
外貌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
外貌变苍老了:由一个“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变成了“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学生2读出来)
问:那性格有变化吗?
性格变化1、变得勤劳了。过去停留于幻想中,后来的她能够以“英雄气概”面对,变得非常勤劳。
性格变化2、敢于面对现实。由过去的舞会后“逃跑”,到现在勇敢面对佛来思节夫人。
问:玛蒂尔德对于当初那个舞会感到后悔吗?文中哪句话有表现?
“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学生3读)还是很向往那种生活的美好。也许如果生活能够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参加舞会,但是悲剧也许不会重现。
总之,玛蒂尔德外貌变得苍老了,但是她得性格却变得现实了,成熟多了。具有了更多美好品质。
5、照应课堂开头:
根据以上分析,玛蒂尔德听到假项链的消息时会怎样呢?可能是获得部分赔偿,皆大欢喜,赔偿方式可能是多样的。
五、主题分析
过渡:小说借助这样一个人物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幻灯展示学生观点
总结:幻灯片
主题1、从哲理角度概括,也许就是莫泊桑本人所说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主题2、从情节角度看,对玛蒂尔德遭遇表示同情,赞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
主题3、结合作者作品看,莫泊桑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生活细节与人物精神的结合。(幻灯展示《羊脂球》等故事梗概)结合这些作品和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篇《项链》主题在于表现玛蒂尔德克服人性弱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并歌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这是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欲望膨胀、精神贫瘠现象的鞭挞和指引。
六、引申拓展
通过鉴赏这篇小说,我们有很多收获:
1、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往往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钥匙。
2、小说人物,是立体的、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追寻人性发展轨迹。
七、课外思考
尝试以性格的全面观、发展观去分析其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的教案12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