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诗》教案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目的三。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
二、指导自读。
(一)、《送元二使安西》。
1.解释词语
(1)、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西”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辞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形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晴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后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恋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4.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释下列划线字:
之广陵 西辞黄鹤楼 烟花
碧空尽 唯见 天际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是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景中寓情。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
3.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共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节
教学目的:同上节。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三)、划出诗中写梦境语言,并试作分析。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2.背诵并翻译五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