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课前准备:
★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身上穿着花花衣,两对翅膀真美丽。不会唱歌会跳舞,花丛里面采花蜜。
2、师: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时,遇到了一只趴在一片绿叶上的肉嘟嘟的毛毛虫,他们遇到一起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小蝴蝶和毛毛虫》。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生字和生词的预习情况
1、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阅读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没有汉语拼音的请教学习伙伴来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边读边画出生字和生词。
2、读完后,学习伙伴两人互相读一读各自画出的生字、生词。
3、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漂亮、惊喜、认真、抬起、回答、产卵、相信、认识
①指学生领读。
②齐读。
③去掉熟字,独立识字,指名读,齐读。
三、抓住对话,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大屏幕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2、全班交流勾画出的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3、抓住毛毛虫和小蝴蝶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细读、品读,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文本。(运用课件辅助)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抓住描写毛毛虫和小蝴蝶情感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反复感悟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内心情感活动,与童话里的人物心灵贴近。毛毛虫的情感变化:惊喜——不好意思——认真——委屈。小蝴蝶的情感变化:生气——惊讶——糊涂——吃惊——开心。
采用的.阅读方式有: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
4、合作表演,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生分组表演,然后指名戴上头饰表演。
四、了解蝴蝶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
1、教师扮演蝴蝶妈妈的角色,为毛毛虫和小蝴蝶除去心中的疑问、困惑。
2、全班交流: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3、用课件出示蝴蝶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蝴蝶的的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并请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说说蝴蝶的生长过程。
学生解说时,教师适时板书:
五、回读课文,留下余味
播放音乐,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六、拓展延伸
师: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后不一样了,像蝴蝶这样的生物我们叫它变态生物。你还知道哪些变态生物?
学生集体交流。
师:大自然中蕴涵着无限的神奇和无数的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动脑去想,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七、好书推荐
阅读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丑小鸭》,相信你们会有收获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练习写好8个汉字。
2.学习课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见闻和感受,能复述故事,能仿照课文进行续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奇遇,理解为什么海浪花期盼再当一次镜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并作好书面记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游戏检测认字情况。
蹦蹦跳跳瞧一瞧丑陋野蛮骄横焦急
2.强调多音字“横”的`两种读音,针对易错的字集体想办法识记。
3.检查读文。
①指名分段读文,要求做到“四不”。
②评议读文情况并正音。
③同桌两人相互检测读文。
三、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涨惯柔闻
1.学生观察字形,谈发现。
2.观察田字格中的这几个字,与同桌交流如何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重点指导写:“惯、柔”。
4.学生练写,评议。
五、作业:
1.练习写好本课中其他的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组词、扩句。
2.练写品字结构的字(“晶”)。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你喜欢这朵海浪花吗?为什么?边读边画记有关句段,还可在旁边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
①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带着惊喜之情)。
②交流批注。
③赛读。
3.说一说:海浪花变成镜子后,他是怎样照出女孩的美丽,男孩的健壮和螃蟹的善良的?
4.引读全文,体会感情。
5.同桌合作朗读。
6.讨论:海浪花为什么期盼着有一天还能留在海滩上,当一次明亮的镜子?
三、续编故事。
海浪花的愿望实现了吗?这一次他来到海滩又有什么奇遇呢?请你编一个故事。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续编故事,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涨潮习惯亮晶晶粗大
见闻焦急温柔企盼
二、总结全文。
1.同桌两人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说一说: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三、仿例续写。
(见《语文乐园三》的“仿例续写”。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受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上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方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的完成)
3、思考: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二、分组自学,讨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同学喜欢的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汇报、指导朗读。
以小组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朗读汇报,中间穿插评读和教师范读。使学生在评读和教师范读中进一步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评读:“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来,为什么?”这样以读促理解,既练习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又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人物善良的品质,一举两得。
2、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设计此项练习意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将此项训练和朗读训练相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再根据自己想象的心理活动指导自己的朗读。
其中,课文第9自然段可作为重点段研读。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帮助想象。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想象桑娜此时会想到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后会填写出这样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丈夫整日整夜的打鱼,既辛苦又有生命的危险,可即使这样,孩子们还穿不暖,吃不饱。丈夫为了这个家已经付出了许多,自己的五个孩子已够拖累他了,我再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丈夫能负担的起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自己填写的语句,体会出桑娜此时的心理是十分为难和矛盾的。当学生体会出这一点后,再让学生带着为难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行这项训练时,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而要让学生尽其所能,能体会出什么来就是什么,能填出多少来就是多少。无论学生完成的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同样,课文第11、18、23自然段也可用来作此项练习。这几个自然段可由学生自己分析、填写、朗读、交流。师生应及时给予评价。学习完后,教师可相机点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几种方式。
3、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对桑娜以及渔夫的看法。答案不要求统一,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不偏离中心,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师小结,布置扩展练习
教师可使用这样的结束语:“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都是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沙俄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桑娜和渔夫便是这些穷人的缩影。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那么就让我们展开想象,下节课学习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将它们积累下来。
教学重点:
掌握续写故事的方法,明确续写故事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提出续写要求。
1、先要清楚整个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2、掌握故事的主线。
3、情节发展要合情,想象要合理。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都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续写思路。
三、当堂练习续写。
四、让学生读自己写的文章,大家点评。
五、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将它们积累下来,进行全班交流。师生给予评价。
板书: 穷人
桑娜 渔夫
非这样做 不可揍我一顿也好 皱起眉 脸变的严肃 总能熬过去
(心理活动) (动作、神态、语言)
善良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好句。
二、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能有自己的主见,逐步学会积累语言,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诵读,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方法。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一般人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把观察到的海底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
4、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想,读中悟,有自己的感受。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六、设计理念:
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突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平等对话”,做学生的合作伙伴。
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
⒊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积累必要的交际语言和交际方法,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口语交际。
⒋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读中积累语言。
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七、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上的是第一课时,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之一。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学的要素之一,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同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出示相关的精美图片,引导学生品一品作者描绘的西沙群岛是怎样的美丽富饶,究竟美在哪里。在这节课中,朗读的成分比较多,就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去深深地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八、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游览了西沙群岛,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西沙群岛的美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是通过什么展现的?物产丰富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板书: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吧,出示课件,问: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怎样?
2、出示句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板书: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3、那里的海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颜色呢?
4、出示句子: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5、说话训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原因。
6、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美丽的海水下都有些什么呢?
2、出示课件。
3、海底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学习相关内容)
⑴珊瑚(板书:珊瑚)。
①珊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③指导朗读。
⑵海参(板书:海参)。
①有多少海参?
②指导朗读。
⑶龙虾(板书:龙虾)。
①龙虾长着什么样子?
②出示句子: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③加上动作朗读。
⑷鱼(板书:鱼)。
①出示中心句。
②学习种类多。
③学习数量多。
④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下面让我们到海滩上去看看。
2、出示课件。
3、说说海滩上有什么?
⑴贝壳(板书:贝壳)。
①这些贝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②出示句子: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③比较“拣”和“捡”。
④指导朗读。
⑵海龟(板书:海龟)
①出示句子: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②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
③从哪里看出海龟有趣?
④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6自然段
下面我们到西沙群岛的最后一站——海岛去看看。
⑴出示课件。
⑵刚才大家看到什么?
⑶出示句子: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⑷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写的?
⑸出示句子: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⑹用“因为……所以……”填空。
六、学习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⑴出示句子: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⑵我们即将告别西沙群岛,你想说什么?
⑶是啊,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坚信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八、作业
1、我要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2、我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我会用“最____的要算____”为开头写一段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27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1、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2、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2、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本课导入的设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5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怎么读?
(美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三、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设疑过渡
三、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A、从语句上看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B、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C、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D、从写法上说:
(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2)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2、进一步美读训练。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由女生读,5—17自然段由男生读。18—20自然段老师朗读。
(目的:指导学生多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产力的赞美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任意找出一段你喜欢的课文,试着仿写一段话。
3、读后感。
五、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
在《黄土高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痛快了山河
好一个 ——安塞腰鼓
蓬勃了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黧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赏评。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口语交际·习作二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四部分。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丰富语言,感知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阅读短文《绿手指》,从中受到做事要持之以恒的教育,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以购书、谈读书体会为内容,进行人物对话表演,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记叙自己的一位小伙伴的故事,练习把一件事(或几件事)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以购书、谈读书体会为内容,进行人物对话表演,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记叙自己的一位小伙伴的故事,练习把一件事(或几件事)写清楚。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事先阅读一些名家名著或其他读物。有条件的学生,可和父母(或同学)一起去逛逛书店,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录音机。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读读背背”,使学生了解成语的意思。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短文的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 展示成语,读一读,指导读准字音。
2 学生朗读,试背。
3 指导学生按要求给这些成语、词组归类。
4 分类朗读,熟读成诵。
5 组织“成语知多少”接龙游戏,按座位顺序,逐个站起来说一个成语(或词组)。正确率最高的为优胜小组。
6 如果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同学之间帮助解答,教师做必要的讲解。
二、完成“阅读”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 带着问题,再读短文。
(1)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老太太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划出能说明她的'特点的句子。
(2)你有哪些地方自己还弄不明白,需请教他人,做上记号。
3 汇报学习的初步感受,互相解决问题。
4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1)读一读短文后的思考题,说说文中的“绿手指”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
(2)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5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6 总结
7 带着对老太太的敬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板书设计
积累 运用二
读读背背——成语
阅读——绿手指
课后小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完成“读读背背”
1 读一读。
(1)自读,思考,说说这些词语都描写了哪些景象。
(2)先让同学自由练读,然后邀请4位同学当小老师一人读一行,带领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 背一背。
(1)教师距离启发。第一组中,月亮刚从东方生起到高高悬挂在天空,说的是哪两个词?月光像流水一般柔和,指的是哪个词?
(2)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词语,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其中一组词语,先让同位猜,再让全班同学猜。
(3)仔细观察每组词语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4)鼓励学生背诵这四组词语。
二、完成“阅读”
1 自由朗读,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说说“我”、班长、爸爸和王叔叔五岁的儿子对“雪花后会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答案。对“我”和班长的问答,文中的老师又什么评价?
3 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
4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三、作业设计
回家把短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
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导入
1.启发谈话。
(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
(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
(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善于提问,乐于钻研)
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善于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
(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
(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提纲自学。
(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
(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
(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
(3)通过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
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
(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
明确:①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②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
(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
明确:①“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②“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
(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
(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
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导入
1.启发谈话。
(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
(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
(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善于提问,乐于钻研)
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善于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
(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
(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提纲自学。
(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
(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
(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
(3)通过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
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
(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互相交流。
明确:①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②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
(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
明确:①“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②“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
(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
(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村子里装风车,他是怎样做的?请用笔勾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
2.交流、讨论。
(l)出示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意思有什么异同?
(2)他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读书中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3)牛顿不仅仔仔细细看,而且还想亲自做一个,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4)“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
学生交流:去掉“每天”行不行?为什么?“钻进屋子”改为“走进屋子”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丁丁当当”行不行?
(5)你能想象出牛顿做成风车后,告诉奶奶的情景吗?谁能读出那种高兴的语气?
(6)学生感情朗读。
(7)小结:通过读书知道四、五自然段是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通过具体写牛顿看风车、做风车着了迷,说明他对做手工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做手工上,以致于影响了学习。
(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三、四自然段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那么五、六、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对小风车有什么看法?牛顿怎么做的?他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读书情况。
(1)牛顿把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有哪些看法?
明确:夸奖
(2)大家会怎样夸奖牛顿呢?
这风车
牛顿,你
(3)听着大家的夸奖,此时牛顿的心情怎样?
明确:得意
(4)听了卡特的话,牛顿又有怎样的反映呢?
明确:发愣
(5)牛顿为什么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
明确:只做感兴趣的事而忽略学习是不对的。
(6)读卡特的做法和后面的几句话。理解“希罕”“迸发”。
(7)这两自然段都在讲什么?
明确:牛顿因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请同学们继续读书,思考:面对这样的嘲笑,牛顿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默读第七自然段。
(1)思考: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流一滴眼泪?
明确:因为牛顿没有灰心丧气,他也不埋怨他人,而是以发愤学习、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和刻苦钻研的实际行动,改正了过去学习不够刻苦、不求甚解的缺点。
(2)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4.谁能谈谈牛顿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谈谈你了解的牛顿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介绍牛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提纲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以及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后,再读书并通过互助学习,讨论,老师指导等方法提高学习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却没有流一滴眼泪,以及以后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牛顿从小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并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探究活动
太阳光是白的吗?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束日光射进暗室,在这束日光经过的地方,放一块三棱镜(一块三面长方形,两端三解形的玻璃),日光通过三棱镜,就变成了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美丽光带。这个实验证明,太阳光并不是白色的。
你们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如果没有三棱镜,可以用一面小镜子和一盆水来代替。把小镜子斜插在盛着清水的盆里,让阳光通过水面和镜子反射到墙上。只要把角度调整得合适,就可以看到一条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反过来,还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来验证。把一块硬纸剪成圆的轮子,粘上一层白纸,把这个纸轮分成七份(如图一),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色不要上的太深。在圆心近旁,钻两个小孔,用一根细绳穿过两孔,把绳头结住(如图二)。你两分别拉住两端的绳圈,转动纸轮,使绳子旋紧,然后两手一拉一松,纸轮就会旋转不停。这时候,你看到的纸轮就不是七色的,而是白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