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设计

花栀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设计范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①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②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③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④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第1课时

时间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2、揭示目标:

①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②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③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

二、 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帙丽(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窥镜(kuī)

期年(jī)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4、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背景资料: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5、感知内容:

①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②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③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④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⑤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