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 教 学 实 录
《守财奴》 教 学 实 录
把 文学鉴赏 引入 语文课堂——《守财奴》 教 学 实 录
(课前投影巴尔扎克肖像)
师:世界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还有就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李健吾先生说,这四个吝啬鬼写得都非常好,其中最生动、最逼真,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就是葛朗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课文《守财奴》。
(点评)从四大“吝啬鬼形象”谈起,旨在明确鉴赏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四大形象并举,从横向比较中显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地位,激发鉴赏主体的阅读兴趣,促使鉴赏主体与作品文本的渐次接近。
师:读小说,第一感觉、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评价作品的基础。读完课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点评)课文是长篇小说节选,是原著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之所以成为精彩片断,因素很多,或来自词语安排,或来自叙述角度,或由于意象、隐喻、象征的启迪,或因细节勾勒的独到……在审美初始阶段,鉴赏主体尚未能对作品文本的深层意蕴有整体性把握的时候,正是这些精彩片断成为激发起审美注意和特定的期望情绪的兴奋点、共鸣点。由这些兴奋点、共鸣点形成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往往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之中。当然,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年龄性别的不同,第一感觉与第一印象也因人而异。课堂上组织阅读中自然形成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的自我感受共时交流,可以形成自由品味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愉悦,进一步推动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生活积累时绵延不绝的语言流的解读。
生1: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葛朗台抢女儿的梳妆匣,因为它深刻反映了葛朗台自私自利、唯金是图、见钱眼开的性格,一看见金子,眼睛就闪光,反映了他爱财的一面。
生2: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归还他女儿梳妆匣的那段话,反映了葛朗台的虚伪。
生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看见法器的神态和动作,它反映了葛朗台嗜金如命、至死不变的守财奴性格。
生4: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每天都要看他的金子,表现出他临死前依然不忘占有金子的性格。
生5:我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课文最后“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一句,可以看出葛朗台的本性。
生6: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这两个动作,表现了葛朗台为了金钱,可以不顾父女的亲情。
生7: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临死前抓十字架,表现了他至死不变的守财的性格。
(点评)七人谈第一印象,各取一种角度,作局部的欣赏,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既反映鉴赏主体对作品文本的一种独特的自我情感的移入,也是从某一角度与作者双向交流的结合点。从兴奋点、共鸣点的结合点上切入,是由一般阅读通向文学鉴赏的一条便捷途径。
师:刚才请了几位同学谈了自己阅读后的印象,谈得很好。看来是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不过,这只能算是一般的阅读,还算不上是鉴赏。鉴赏,鉴赏,一鉴二赏,鉴别,欣赏(板书:鉴赏)。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鉴别它,欣赏它,并进而获得初步的评价和认识,这才叫鉴赏。
(点评)由此引出“鉴赏”的概念,初步阐明概念的内涵,同时明确地规定了课型:文学鉴赏课。接着指出鉴赏的第一步应从“品味语言,理解形象”着手。
师:刚才大家讲到了“抢梳妆匣”,大家对这个场面非常感兴趣,外部的动作很多,很形象。“看守密室”和最后“手抓法器”也讲到了。但有一个场面没讲到,那就是“骗继承权标签: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