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说说感受。预设:看到“读书的快乐”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演讲以“快乐”为主,而“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这个题目既有演讲的目的,也有做法。两个题目都能迅速让我们知道演讲者的观点。
(3)教师总结。
因此,一个好的演讲题目能够让听众对于演讲内容一目了然,既要观点明确,也要描述完整,体验意图。
(4)修改题目。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演讲话题,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使得演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本范例,学生知道了题目的作用,并且能够仿照,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学习在题目中表达出表达核心观点。
(三)明确写法,试写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关注演讲稿了。一篇好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认同。那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怎样写一篇好的演讲稿?
1、出示要点,讲解格式。
我们先看看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个部分:
(1)开头:对听众使用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2)正文:表述观点并且围绕观点使用具体的材料进行说明。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提供支架,试写讲稿。
对于演讲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正文这一部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演讲稿具有说服力呢?
(1)师生交流总结:观点明确,列举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机板书)
(2)列出提纲,为观点选例证。
(3)小组分享,交流评价。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有用具体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借助以下提纲,梳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四人互相分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学的演讲提纲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①观点鲜明吗?
②例子支持观点吗?
③例子的.顺序是否合适?
(4)根据建议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小组交流意在让学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讲稿的条理性,再加上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开展演讲比赛,评价总结
1、了解演讲技巧,感受演讲的表现力。
(1)出示“小贴士”。
演讲,最重要的还是“讲”。刚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演讲稿,要把它“讲好”,老师再给大家送上两点小秘籍: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欣赏经典视频,感受演讲者的表现力。
这两点秘籍如何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来看看。(学生观看之后,分享在视频中看到的演讲者是如何用语气、语调、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3、个人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演讲,交流、推荐。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建议根据话题相关性进行分组。
(3)小组依次演讲,互相提出建议。记着咱们的演讲秘籍,和自己组内的同学轮流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演讲之后为演讲者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每组推选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教师总结点:对学生的演讲热情进行肯定;围绕小组交流中反馈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次强调指导。大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讲情况,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参加最后班级的演讲比赛。
5、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选手已经确定好了,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比呢?(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归纳出评分标准,并进行补充。课上可以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下表,也可以当堂生成。)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3、反复读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重难点分析: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祥子的形象。
课前准备:查找祥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一)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济南的冬天》。
教师导语: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格调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之笔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2、教师随即归纳总结。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即可。例如文章讲述了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租车到下定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一)学生默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边读边在书中进行勾画和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反馈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感悟并指导朗读。
1、祥子身体健壮。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中来体会。正因如此,他才对拉车充满信心。
2、祥子具有淳朴的品质。
“他确乎有点儿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看出初进城市的他,还保留着农民的淳朴。还可以从他拉车的姿势来体会。
3、祥子有心眼,有理想。
通过祥子打定主意买车,想有属于自己的车,以及买车时与老板讨价还价来体会。这里要抓住心理描写。
4、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教师小结:整篇文章中,祥子的语言甚少,看出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阅读,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一)教师导语: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教师选取《骆驼祥子》中的一个小片段读给学生听。
(二)想要了解祥子今后的命运,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会背的一起来背背。你们真厉害,张口就来。我们走进第二关,妙语生花用古诗。哇,你们不仅会背,还能活学活用呢。最后一关,只言片语猜古诗。请你猜猜下面的文字说的是哪位诗人?是白居易呢,还是龚自珍呢?哇,这都能猜对,看来你们课外读了不少诗呢。好了,咱们放松的差不多了,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谁来读读课题。3、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②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4、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四、悟诗情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②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③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④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小结:
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来人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五、诵全诗,明情感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识字、写字。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小雨沙沙》,
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春意昂然的景象,这勃勃生机可离不开沙沙的春雨。
2.春雨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人)
4.听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春雨。是呀,春雨绵绵,洒落大地,点开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春雨绵绵,落入田野,滋润着庄稼,唤醒了青蛙。春雨就像一位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说边贴小花小草)
5.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春雨
6.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指名回答)预习得真充分!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是啊,杜甫,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齐名。
7.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感受一下那场——指课题《春雨》。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打开书,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自读古诗)
2.(ppt出示古诗带拼)指名4人读,一人读一句。
3.你认为这句中那些字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个人(边说边画;齐读一遍;同音异形“生、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样子不同,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生,发生的生,声,声音的声”。)
3.词语读得好,诗句能读好么?一人读一句,小火车谁来开?小火车接着开!再来一列。(3列)
4. (ppt出示古诗 去拼)这样会读么?一起来。(指名2人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字正腔圆!诗,会读了,那么诗意了解么?理解诗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就出来了!看!(请一人读)
(ppt出示:知:知道。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悄悄地。 润,滋润。)
2.把字义带入诗句中理解诗意,同桌讨论一下。现在,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第一句,谁来试试?
a.指名4人说,一人一句,若遇到困难老师直接帮助。
b.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请一生完整称述诗歌大意,理解大意即可,不可过多纠结。)】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了。
(好雨是知道季节的,正当春天来临它就下起来了。它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四、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春雨?
2、在诗人杜甫眼中,这也是一场——好雨。(贴板书:好)
3、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近它,细细体验一番吧。
4、(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来读?(1人)
5. 这雨,究竟好在哪里呢?(随机贴“知、乃”)
6.谁来读?
(预设:好雨知时节——“真是聪明的小雨!”“你读得太美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呀!”当春乃发生——“这小雨来得可真及时!”“小雨小雨,你真好!一到春天就来到!”
7一起来读读吧。
8.多么善解人意的及时雨呀!可是,小雨,小雨,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呢?(出示:随风潜入夜,)指名回答。
9.你是夜里来的?你为什么要夜里来呀?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请你读。(指名读)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你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啊?
10.有个字泄漏了你的'踪迹呢,这个字就是——?(黑板贴“潜”)
11.谁来读读这句诗?(预设:‘我听出来了,小雨点来的时候是踮着脚尖儿的,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你的到来真是静悄悄的。”“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呀!”“读得真美!”)
12.(ppt出示:润物细无声)天亮了,春雨姐姐悄无声息地走了。瞧瞧,(小草)我被雨水洗得多么干净啊,我的小绿芽都长出来了呢!小雨小雨,谢谢你!(走到学生面前,进行对话互动2-3人)(贴雨点、蚯蚓)
13.春雨的到来还滋润了谁?(指名说,随机读。)
14.小雨,面对大家的感谢,你想说什么呀?请你读!(润物细无声。)
16.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同感受春雨的美好。(配乐齐读。)
五、拓展下半首古诗。
1、(音乐未停)其实,杜甫的原诗有八句,诗名叫《春夜喜雨》(ppt全诗一齐出示,师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交流: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熟读成诵。
2、向同学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法:
诵读、点播、赏析。
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c.指导朗读。
用惊叹的语气读。
(2)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理解蕴意: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风起浪涌:想象海上风浪的景色,写出了雾来时的气势。
飘飘悠悠:哪些事物也是飘飘悠悠的? 写出了雾去时的轻、慢。
b.比读,体会节奏
换成: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
c.指导朗读。
男生读雾来时,雾浓时的句子,女生读雾去时,雾稀时的句子。
小组赛读,站起来读。
3.集体朗读及分读。
4.谈欣赏体会,小结欣赏方法。
读、划→议、读→评、读
过渡:同学们,别留恋多变的`云雾,那多情的云雾会更让我们忘情。
(二)学生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 分小组按欣赏方法讨论欣赏。
2.指名汇报欣赏过程。
师整理板书:时而时而
一半(隐)一半(留)
出示幻灯片: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云雾
3.评价讨论学习的汇报情况。
指名一组感情朗读。
4.集体朗读。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云雾读得多忘情啊!但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的将是更壮观、多彩的云海。
(三)学生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独立欣赏。
2.老师考查。
(1)先填空,再照样子积累(找或写)几个词语
3.指名朗读,师予以配乐。
4.小结独立欣赏情况,总结分赏情况。
欣赏课文不仅从词语、句式、段式;节奏等方面着手,还可看段落连接、开头、结尾、照应等。
四、表现课文。
(一)古人是用诗句、言行来表达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今天的我们就大显身手,去用诗赞、歌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吧!
1.学生发挥特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2.学生表现。 (配乐)
(二)总读课文。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多变、多情、多彩的,但如果没有课文《庐山云雾),我们又怎能一睹庐山云雾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庐山云雾》。
音乐渐起朗读声渐起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谁记得原因?
板书:“旋紧死”
2、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预设)因为他们喜欢蚂蚁,没想到玻璃瓶里没有空气,蚂蚁会被闷死了。而且他们认为所有的动物都能养大,就想把蚂蚁养得比蟋蟀和蝈蝈还要大,第一次失败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理解感悟
1、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3、(预设)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a(生找到并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b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板书:扎)谁愿意来读读这句!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c还有谁想说说? (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师评: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d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4、(预设)●剪碎稻草
a(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b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师评: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c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1:读“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作者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觉得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亲人了。
生2:我从“蚂蚁客人”中的“客人”这个词体会到兄妹俩把蚂蚁当朋友。
师评:是呀,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多纯真可贵的感情啊!
生2:我从图上看到兄妹俩边剪碎稻草脸上还有微笑,我想他们为蚂蚁忙碌的时候很快乐,可能还在说:“有了这些,小蚂蚁再也不会怕冷了”。
你就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还有谁要说?
生3:我从无所不能、果然这两个词体会到哥哥很会想办法,铺上稻草小蚂蚁不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吗。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
生4:我从图上看到他们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摆放得很整齐,觉得兄妹俩太爱蚂蚁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险啊!可他们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着蚂蚁。从那些整齐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们多么用心地摆放啊,生怕蚂蚁们住得不舒服。这对小兄妹真了不起。
d(板书:剪碎)有了希望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我也被这对小兄妹感动了。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吧!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齐读)
c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板书:放)谁能读出这种细心。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d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 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e(预设)
生1:读句子:“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我觉得他们很关注小蚂蚁,等到夜深人静时听蚂蚁们的动静,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听听它们是否过得好。
生2:我觉得这句中的“贴”“极其轻微”都说明蚂蚁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几乎听不见,但兄妹俩因为太想知道蚂蚁们的情况就贴着听,平心静气地听。可见他们是真的爱小蚂蚁,生怕有闪失。
师:你的体会很有深度,能读出来吗?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读?
生4:我从“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兄妹俩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蚂蚁们有着美好的期待。
g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h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课件)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
I同学们,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4、学习第7自然段
a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b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c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d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E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指名读)
f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g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课件:(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大声地读出来吧!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依天性,无拘无束来得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5、巩固收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a作者曾经这样认为:
(CAI: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b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因为他们开始认为喜欢蚂蚁就把蚂蚁关起来养,而后来却发现蚂蚁们不愿意被关起来,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这样关着不是“养蚁”而是“囚蚁”。)
2、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课件),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 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结合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第1学时
一、浅层意思把握
1.我看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什么现象触动了我的心灵?对我心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触动?
2.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认识是:
后来的认识是:
二、深层意思探究
1.“这一层,看起来容易,确实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一词,它指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3.“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中“悲壮感”、“使命感”各指什么?
第2学时
三、局部语句推敲
1.品析“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的表达作用。
2.“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中“昨天”、“今天”、“明天”各指什么?
四、思维检测
1.第(13)段“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一句中“最基本的东西”指的是()
A.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
B.把烈士的名字复活为血肉之躯,XX广场是站不下的。
C.纪念碑背后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D.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
2.在课文中快速勾画能突出“人很多”这个意思的4个片段。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乎作者意思,简要说明理由。
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作者感到XX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不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五、写作借鉴
从波澜(过程或情节)、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深度(议论句或主旨句)的角度观察文章,揣摩自身记叙文写作与佳作名篇的差别,明确努力方向。
六、语言积累
1.找出句间关系最紧密的段落。说明句子之间关系。背诵。
2.找出最有文采的语句。说明文采体现在什么地方。背诵。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 (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破涕为笑、愀然不乐”等词的意思。
2、感受奶妈对作者那深沉的无私的爱,体会作者与奶妈之间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深情。
3、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谁?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么说?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3、导入:有一位作家叫冯亦代,在他刚足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可他后来却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板题),这是怎么回事?文章真的是写他的母亲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起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出示:破涕为笑孑然一身愀然不乐
笑容可掬杳无消息两鬓苍苍
(1)指名读,正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愀然不乐”是指奶妈的脸色变了,变得不高兴了。
(3)什么事儿会让愀然不乐?
(4)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吗?是写谁的?
三、细读课文
1、奶妈这样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尊称奶妈为我的母亲?
2、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奶妈对我的关爱?请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3、学生默读思考。
4、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
1、交流学生找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
(2)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你是特别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4)品读“无一不是”:
①“无一不是”是什么意思?
②我所有的事情都她料理的,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她亲自为我干什么?
出示句式:时候,她亲自。学生进行
说话训练。
④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写多几句。指导学生从“四季寒暖,衣被饮食”发散出去,体会奶妈在各方面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指导读句子、
(5)品读“亲自”:
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奶妈非得亲自去料理呢?
②不放心哪!那是因为我是奶妈的最爱,在奶妈心中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了!
③指导读好句子、
④刚才每个同学说的都只是一两个细节,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诗篇
⑤指名学生连读刚才写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师生齐读“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作为总结句、
(6)总结提升
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奶妈对我的爱?
②交流、
③提升:你觉得奶妈对我的爱是怎样的爱?
④总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奶妈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如此无私,如此博大的爱不是母爱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不是母亲还能是谁呢?作者由衷地在心里呼喊:奶妈,我的母亲!
⑥学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让我们饱
含神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把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五、 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体会了奶妈对我的深情,那我对奶妈的感情又如何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黑格尔的话: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
——黑格尔
2.中华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你知道哪些剧种呢?下面我们来听几段戏曲,看看你能不能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课件播放,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
3.你能说说戏曲表演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4.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了解的这个剧种啊,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齐读),跟其他剧种相比,藏戏有着怎样的表演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5.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来读读学习提示,想一想这段话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藏戏?(根据回答板书:形成、特色)
二、读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4.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指名读前三自然段。
2.这三个都是什么句?回忆一下反问句的作用,那么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想强调什么?又想表达强烈的什么感情呢?再读读句子,看谁能读出
问号背后的东西?
(强调藏戏的特点,表达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课文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
2.默读8—20小节,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体会藏戏的面具不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颜色和形状还非常地夸张。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的现象啊,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1句。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想想不需要舞台的藏戏简陋到什么程度?从那里体会到?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和那些以精美的舞台与华丽的灯光做背景的其他戏曲比起来,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伴奏,在观众团团围坐下席地而唱的藏戏显得多么质朴、多么大气、多么豪迈啊!齐读17、18小节。难怪作者会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二句话。
5.自由读19、20小节,你还了解到藏戏的什么特点?
6.没有舞台,席地而唱,演出时戴着面具,一部戏一唱就是三五天,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多么稀有啊,难怪作者开篇就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来表达心中强烈的赞叹和自豪之情(齐读1—3小节)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这么独具特色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故事呢,(板书:传说)请大家自由读读4—7小节。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9
一、教案背景
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互联网搜索技术的引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课题
课题: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材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是描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特点及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互联网搜索等学习方法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及网络环境;
2、教学资源:课前布臵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关于民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
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
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1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带出的新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激发情趣: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它们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好听的歌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因为人们对它们太熟悉了。但今天我们学习的《麻雀》一课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是我们不曾见过的,更是令人感动的。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和同桌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口头扩词、扩句了解字义。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带出来的新词。
4、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集体正音。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绒”、“博”。
(3)、理解由生字带出的.新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默读质疑,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不好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课后第2题自学。
(1)、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初步想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
3、全班讨论交流自学后的结果。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 13、麻雀
梧桐 绒毛 掩护 嘶哑 搏斗 庞大 危险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
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 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小节
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
⑵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⑶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
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朗读第四小节)
(二)焙茶
1、过渡:清晨,茶园里欢声笑语,入夜,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象学习第四小节时一样,边读边做批注。
2、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先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3、是啊,难怪人们把这碧螺春茶称作是——(工艺茶)
4、指导朗读。
5、小结:这哪里是在焙茶,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嘛!
(三)品茶
1、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受的话,那么——(齐读)
2、为什么品茶使作者陶醉呢?我们也来沏杯茶,品品看。
3、示范泡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说说看到的、闻到的。)
4、喝过茶没有?说说喝茶的感受。
5、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六小节,画出相关的词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香、味、形
(为什么你喝的茶是苦的,而作者却说是甜津津的呢?)
7、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8、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呢?想读哪句都可以。
9、教师范读。
三、赞茶
1、是的,碧螺春以她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怪乎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
2、作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写一写。
四、拓展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至今,赞美茶的诗词歌赋很多,你知道哪些?
2、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茶有哪些妙用吗?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出一期有关茶的小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二、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二、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结合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 “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而孩子“仍在饶有兴趣地说着”,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四、回顾全文,联系生活谈感受。
回顾整篇文章,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词句积累。
教师出示课后词语,让学生观察,这类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战战兢兢 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 忐忑不安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心不在焉 心平气和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积累在书上。
五、拓展阅读
《悠悠寸草心》、《拐弯处的回头》
浏览整个单元,意在让学生对本单元文章有一整体感受。
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提。这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以此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
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从而让学生从父母心情的变化中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对孩子好奇心和爱心的呵护。
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联系生活谈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化文章主题。
培养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相关主题文章的拓展,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之爱。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5
教材简析: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
学情分析: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学习态度: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双基情况: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能背诵、默写规定的内容。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自学能力强,遇到不懂的字词能查字典理解,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举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放大课文、表演用的笔、酒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祖宗 赏给 仆人 没意思 提议 咕咚咕咚 一转眼
二、新授。
(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说:要是每人尝一小口,那才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喝呢?”
“要是还”句式理解,换成句子:“如果每人尝一口,那太没意思了,还是让一个人喝个痛快”于是就有人提议说什么?(各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并完成板书:画蛇饮酒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
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
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头一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我给蛇
添上四只脚吧。”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
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
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是没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
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
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巩固
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
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
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
4、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
(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师;画蛇添足的人:学生张志佳;夺酒喝的人:学生刘科鑫;
其它画画的人:曾令玉、钟凌云;
仆人们:黄孝敏、何丽芳。
师小结:张志佳同学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学也表演得很不错,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多此一举)
有个人
画蛇添足
失酒
画蛇喝酒
(不恰当)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