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xx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教师巡视。
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 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 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 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①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个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②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一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师生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 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 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 “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 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 ‘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 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 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 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他借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 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 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铸钢有力,富于音乐美。
五、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六、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 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禁不住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是那样地心痛李公仆的死,正如那些“‘李公仆”们是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 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 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七、布置作业
1、掌握字词。
2、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附录: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 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 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
2.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二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3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口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读演,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全班共同交流,互动互学,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xxx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臧克家
臧克家,现代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4、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
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
四、课堂小结
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注意过渡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法。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课型】
讲读课
【师生活动设计内容】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为课文的学习做准备。
2、整体感知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理解能力。
3、适当补充资料,如《最后一次讲演》,《红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4、语言品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些语句需多多朗读,要教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从“两弹元勋”邓稼先身上感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伟大人格的中国知识分子──闻一多。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写了大量的诗作,有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文章题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学者的方面
⑵说了就做,言行一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综合来看,他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呢?
四、深入剖析
1、研读第一部分(1~7段)
⑴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第1、2自然段。)
⑵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⑶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①“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⑷“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⑸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他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的学者。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2、研读第二部分
⑴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起先,是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⑵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叫人民起来,发对独裁,争取民主。)
⑶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哪几件事?(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李公仆先生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⑷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大勇的革命烈士”)
⑸补充资料《最后一次讲演》
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总结
⑴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⑵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五、品读语句,学习语言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音乐美。
⑴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六、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七、作业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7
一、教学重点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指导学生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与民主战士时“说”和“做”的不同之处,深入学习其品格和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等细节,就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刻苦的治学精神。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本文不少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和联想。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等句。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解含义和体味表达效果两方面去思考。
二、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本文是一篇精粹短小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运用音频、视频等诵读资源,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3、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可以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5、课文中有些文言词语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三、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具体来看: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关于闻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做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四、素养提升
本课可着重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细细品味课文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的“钻探”一词的本义是用机械向地下钻孔并取样分析,为研究地质、探矿等提供资料,这里是形象地说明对古代典籍的钻研。“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这里的“众物腾怨”非常传神,洋溢诗意。
可以让学生体味下面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6、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五、问题探究
1、本文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2、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教给学生精读文章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此类写人的文章,通过捕捉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人生历程、学识、品质,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及主要环节:
1、自由阅读
(1)自由阅读
要求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对感触最深的内容做简单的圈点批注。
(2)阅读交流
自由交流读书心得。教师应掌握学生阅读的状况,尤其是了解学生是否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清楚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
2、阅读引导
(1)方法指导———抓关键句
学生关注的内容是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如何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初衷呢?可以先研究课文标题。作者在题目中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主要写什么———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那么在阅读时,就要关注那些直接点明“说”和“做”特点的语句。可以采用速读的方式,迅速勾画出这样的语句。
(2)方法指导———梳理思路
要求学生阅读这些语句,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从做学者和做民主战士两个角度,来写闻先生的“说”和“做”。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最后作者抒情赞叹闻先生的高尚品质———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阅读指导———精读品鉴
如果文章只是上面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倒是一目了然,但是缺乏感染力,不会让读者感同身受。那么臧克家是怎样写的呢?精读文章,从选材和剪裁等方面分析课文。
(4)阅读指导———品味语言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挚情感,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学生自主阅读后自由交流。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1、研究探讨法2、朗读法。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引出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介绍作者与闻一多。
臧克家,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地壳弥高兀兀穷年
校补迭起沥尽心血
赫然炯炯目光群蚁排衙
函寄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漂白锲而不舍气冲斗牛
2、通读课文,你觉得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勤奋努力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一位爱国人士。(自由回答)
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
1、同学们,文中为我们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种身份?
明确:学者,革命家。
2、作为“学者”方面他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者的闻一多。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哪些事?请大家浏览《1-7》自然段,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来。
明确:他从唐诗下手写出《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了一部《楚辞校补》
再到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品析句子,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人物性格)
2、那么闻一多先生这么辛苦的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做了不说,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他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与作为学者的他有什么区别?下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7-20》自然段。
2、想一想,怎么样来读能让闻一多先生那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练读课文16-18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做,还是革命家的说,他是始终如一,那就是言行一致。
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切切实实的印证着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高贵和悲壮,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臧克家先生就是饱含着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和赞赏之情,写下了最后两段。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读一下最后两段。
七、拓展探究。
说说你们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您是。
(要求:可以用到文中的词语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嘉奖词,也可以用到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一段描写闻一多的嘉奖词
2.查阅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行的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