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 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三、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四、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五、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六、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七、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初三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xx-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语文教案4
复习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主旨句: 全文点睛句: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和 的`情趣。
三、课堂练习。
1、文章的作者是 朝诗人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解释加横线的字
鸿儒( )无案牍这劳形( )( )( )惟吾德馨( ) 调素琴(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白丁(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初三语文教案5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初三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
三、课文分析
(一)、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 701 - 761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2、解题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4、课文分析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欲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基的'居延。天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侯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尚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
5、讨论: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
初三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流程自 主 学 习 案
【自学指导】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 )乾坤( )凭轩( ) 戎马( ) 涕泗流(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 ,作者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 ”,他被人们称为“ ”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 标 检 测 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 。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 。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 )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初三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 )闹:___________觅( )食:___________
驱( )除_______回应:_ ________歇( )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初三语文教案9
⒀夫战,勇气也。
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乃入见”) 。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
: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长勺( )辙( )轼(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 ⑤可以一战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点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⑨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⑩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⑿既克,公问其故
初三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板题】: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与课文标题有关的主要信息。
2、注意下列汉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初三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论点,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重点)
2.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
3.体会作者希望成人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问的愿望。(难点)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建议安排一课时。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5分钟);交流展示(20分钟);当堂演练(8分钟) 。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经常会听到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时还会听到“傻”的敷衍,但老师要告诉你们:世上没有傻问题,不信?那让我们一起走进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魔鬼出没的世界》,作者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主持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代表作有《布卢卡的脑》《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重点字词。
萨根(sà) 滔滔不绝(tāo) 灵魂(hún) ...
瞥一下(piē) 疏忽(shū) 光谱(pǔ) ...
灌输(ɡuàn) 疑虑(lǜ) ..
3.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世上只要称得上是问题的,都表明对理解世界的渴望,都有探索的价值,不管提问的是成年人还是孩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世上没有傻问题”的?
作者是针对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害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这一现象来谈论的。
(3)造成上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从社会学来的短期满足;对自己的期望太低;讨论科学问题很少有回报;少数仍然保持兴趣的孩子被贬低为“傻子”“小丑”或“书呆子”;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常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
(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如果对答案有想法,可以试着解释;不知道答案的,可以查百科全书;没有百科全书的,可以上图书馆;鼓励孩子去发现答案。
(5)作者是如何展开议论的?
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针对儿童到青少年好奇心的变化这一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呼吁照顾、呵护和鼓励孩子,给孩子提供思考的工具。
知识板块二 深入研读,探讨技法。
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举例分析。
第1段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很多儿童提的问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儿童善于思考、善于发问的特点。第2、3段运用对比论证,将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与儿童对比,突出强调了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很少主动思考,失去了大部分的好奇心,对提问题有顾虑、墨守成规等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全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举出孩子渴望理解世界的种种现象与反面举出成人讨厌提出问题的孩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鼓励孩子提问,教会孩子思考。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大人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指导孩子思考和找到问题的答案。
知识板块三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6.理解下列词句,品析语言。
(1)时不时的,我会非常幸运地给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讲课。(“幸运”一词表达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保有可贵的好奇心的由衷喜悦之情。
(2)草是绿的因为它含有叶绿素,当然——我们都在高中的时候被灌输过这个答案。(“灌输”有何表达效果?)
“灌输”一词生动地将学校的教育现状勾画了出来。学校把知识硬生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对这种方式没有兴趣,便失去了探究、怀疑的精神。
(3)再有几次像这样的经历,就又有一个孩子离开了科学。(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非常痛心:“这样的经历”是指孩子的提问被大人嘲笑,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他对科学再也不感兴趣了,再没有发问的兴致了,未来的科学家将要断送在我们手里。
(4)为什么成年人在不到六岁的孩子面前要装做无所不知?我感到实在难以理解。承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三个反问,增强了作者对大人对待儿童的这种态度的不满,也是对成年人摧残儿童好奇心的行为的批评,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对应第1~3题)
知识板块二 深入研读,探讨技法。(对应第4~5题)
知识板块三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对应第6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初三语文教案12
学习目的: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说出给你的人生启迪。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读读、思思
交流、明确
3
组织交流
明确
二、理解性阅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
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反复诵读文中诗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仿写一段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仿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带给你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性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组织
学生活动
1
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学生书面准备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阅读资料
天才与苦难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凑到极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六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机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形翻译他的思想。她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八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她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它亲人。
苦难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是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亲身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全国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还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命运对霍金同样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了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命运带给霍金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但命运在他顽强的挑战面前似乎退却了,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要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的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初三语文教案13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初三语文教案14
初三语文阅读课文共有12个单元,每册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了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按照反映的生活内容,文学体裁进行编排的.第五册的内容顺序是社会生活,小说世界,古代生活;第六册内容顺序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散文,小说,剧本,古诗文.两册书教法课文有33课,其余为自读课文.第五册有三个单元的议,着重培养议的吸收和天达能力.第六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阅读,除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表达外,第五册重点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学习欣赏小说;第六册重点是结合体裁特点,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会背诵一些诗文,此外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学习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等.
写作,主要是学习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册均安排七次整篇作文实践,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材料作文,有的是自拟题目自由实践作文.
初三这两个班的学生共有42人.两个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男生比女生差,作文水平差,总体素质差.35班比之36班更差一些.但这两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成绩较好,思维比较敏捷.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这一年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基础,基础就是一所房子的基石.如果基石打得不牢固,上面的建筑就立不稳.语文的基础就是语言文字.有大部分学生写文章错别字较多,语病较多,其原因就是没有过好语言文字关.那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要求学生对每一课的字词认真掌握;多注意词汇的积累;在写作中多克服错别字,并对其及时纠正;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通过这些方法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其次是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运用到的,最接近人们生活的语文知识.抓好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自读第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 3部).因此,要求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我决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课外书籍拿来借给学生看;原来没有开放过的学校图书室,请求管理员开放;也要求学生跟其它老借着看.有条件的买一些来互相传阅,总之,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看一些课外书.
看了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词语和名言警句,注意归类收集,如写人的和写物的分开,与四季的分开等等.二是体会文章的时代意义的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时代的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文章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文章内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阅读文章,一定要求学生能体会出这些内容.三是注意学习各篇的写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内容,而且运用了较好的表达技巧.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吸取这些好处,以便迁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再次是加强写作训练.要加强写作训练,我认为可从三点入手:第一点是多观察,多积累(多积累前面己谈到).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经常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点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感悟得深,才发得快,发得猛.第三点是多练不公只是一个单元写一篇习作,还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写两篇周记,作文做到全批全改,评点得当,周记做到全批全改尽量做到有改,有批.
最后是注重培养学生其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表达能力的提高.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良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一般每分钟500字左右),表达能能的培养不公只是在课堂上训练,课余时间也可以搞,根据两册书中口语交际的安排,我计划每个星期用一个早自习,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演说.
开展书法爱好活动.这两个班的`好我学生的书写较差,常言道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荣耀,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一种表现,我计划每个周用半节课的时间来高书法比赛,重点是钢笔字和毛笔字.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写,然后在课堂上来评.
培养欣赏能力.再好的美文,如果没有一定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课外和课堂相结合.课堂上多注重文章的分析,多读一些关于课内文章的文章;课外让学生多看文章,多分析它的得失.
教学进度,第五册预计到十二月中旬结束;第六册预计到五月中旬结束.教读课文一般每篇用2 3个课时完成.自读课文一般一个课时完成一篇.上学期预计用15个课时来复习.下学期用30个课时搞总复习.
复习是初中阶段知识的汇总和巩固,能否搞好初三的习工作是关系到中考能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出一个适合这两个班语文中考复习的可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那怎样来复习呢 我认为从四点入手:一,从思想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是关键.学生不主动,只是被动地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复习好的,所以在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二,以基础知识为主,不要搞一些偏题,很难的题.三,研究解题的方式方法.四,知识要分类,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总之,在本学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要做好让他们读高中的衔接工作,又要让他们回家到社会后学有所有.
初三语文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散文诗,体会想像的魅力。
2. 通过多种诵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
3. 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作者笔下神奇美丽的大海,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难点:散文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热爱和神往美好境界与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那么,同学们,把大地、海洋、天空、人的心灵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不错,就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等着我们去欣赏,那就是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蔚蓝的王国》,让我们携手走进这迷人的王国。
2.简介作者与体裁
屠格涅夫,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早期作品以《猎人笔记》最为优秀。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中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最重要的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与《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都写在他的晚年。这一时期,作者旅居国外,远离祖国,病魔缠身,但他仍然坚持写作。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有点像诗,具有诗的特质和神韵;又有散文的灵便和自由。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小巧玲珑、晶莹透亮、语言优美、清新,行文自由、活泼、如行云流水。
3.正音辨形
宛似(sì)和煦(xù)颤栗(zhàn lì)肺腑(fèi fǔ)
明澈(chè)潺潺(chán)咫尺(zhǐ)闪烁(shuò)
璧玉(bì)
二、整体感知,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听范读,感受面画。
1.思考:屠格涅夫的梦中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板书:
梦中人:我、伙伴、女人
在梦中
梦中景:大海、小船、风帆、仙岛、花、鸟……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2. 合作探究:文章第一节末句“我看见过你……在梦中”点明了诗篇的内容是想像中的情景,你认为作者想像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
两个。一个是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另一个是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如晶莹明澈的岛屿,长翼的鸟儿等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想像中的大海的神奇,感受作者的情怀。
思考: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神奇的大海究竟想表现什么?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明确:(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