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

冷兮め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大全5篇

课文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绚烂多彩的云霞,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交待学习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l)默读课文,勾划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的?概括每一部分内容的意思。

2、这节课,我们采用自学的方法,按自学提纲的要求,学习课文。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读课文,按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正音)

2、按提纲交流:

①什么是?

②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的?(板书:霞光、颜色、形状)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霞光?与有什么关系?

(“霞光”是的一个方面)

第1自然段: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2-3自然段:讲颜色的变化。

第4-7自然段:讲形状的变化。

五、小结

课文具体描绘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读了课文,谈谈你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可随意谈,如条理、写法等等。)

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采用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变化的哪两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了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指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提问:

(l)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

(2)课文哪里写了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变化异常

(4)感情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l)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感情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对“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让学生学习上面带有比喻性的表颜色的词语说一说,如“茄子紫”。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感情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一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逼真地写出了观察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感情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指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总结。

①作者抓住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的瑰丽多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热爱大自然)

②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归纳总结:

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

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

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教师板书:赵州桥

3、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样子、地方、什么时间、设计者、材料)

二、自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三)

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五、指导书写

1、观察,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范些,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默读、勾画。

(2)出示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A、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B、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仿照课文写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C、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三、结尾升华

1、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指名读。

你们想夸一夸他们吗?(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2、带着这种感受自由再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

你喜欢那一段?能试着背一背吗?

五、课后拓展

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

板书设计:

19 赵州桥

世界闻名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 才干 历史遗产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照样子一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学习车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新课: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扛大桥、上海南浦大桥、赵卅f桥等)。

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赵州桥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这座桥为什么能闻名于世界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听录音看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三)自字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表上的生字,掌握字的音、形。注意“砌”字的结构,“慧”、”互”、“匠”等字的笔画笔顺。

2默读课文,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o

(五)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o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赵州桥

非常雄伟、坚固

不但坚同,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及课后题3的词语。

2完成谋堂作业本中的1、2两题。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课文中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讲读课文第1段。

1、默读第l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二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2、“闻名”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有名)

3、指名朗读o

(三)讲读课文第2段o

1、自由读第2段:

思考:

(1)赵州桥闻名于世界,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雄伟、坚固)“雄伟”什么意思7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o

2、出示两幅投影图,让学生比较:一幅是甲桥即赵州桥简图j一幅是乙桥,河中有桥墩,用长的单石桥板铺成的普通桥。通过两桥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甲桥是拱形桥,无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而乙桥是平板桥,有桥墩,桥洞顶上没有小桥洞。

3、大桥洞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减少冲击力、节省石料。)

4、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减少冲击力,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

5、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7

实验比较: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和普通桥相比,哪个承受的重量大?

先用长30cm、宽3cm的薄竹片平放在桥墩上,在桥面中央放物体A。问:桥面发生什么情况?(下陷)。说明了什么?(桥面不能承受这一重量)。再将同一薄竹片变成拱形,并固定好两头,将物体A放在拱形最高处。问:桥面下陷了吗?将重量大于A的物体B放在拱形桥上。问:桥面能承受吗?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

6、“设计”什么意思?课文中“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

(大桥洞没有桥墩、四个小桥洞)谁能用“设计”说一句话?

7、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这种设计上的优点?

(既……又…)回答后用“既……又……”口头造句。然后指名朗读这一句。

8、齐读第2段后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从来没有的,’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9、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这些词语和句子。(”雄伟”、“创举”;“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抓住了关键词句,就如同找到了打开文章“门窗”的钥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在写文章时,如果我们围绕关键的词句‘写,这样文章的主题就突出,中心就明确了。

(四)看投影片系统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也可练习背诵第2段)。

(五)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中3、4、5题。

2、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3、4段,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挛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桥的设计雄伟、坚固,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还十分美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段,看赵州桥是怎样的美观。

·

(二)自由朗读第3段:

1、思考并讨论:(1)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句在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坚固”一词总结了上段写桥设计上的特点j

“美观”一词又概括了本段所写的桥的另一个特点。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

(1)课文中写了大桥哪一部分的美观,它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有关句子。

板书:雕刻精美有的有的还有的

(2)“似乎”是什么意思?用“似乎”口头造句。

3、分析句子:

用投影片出示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

(1)齐读投影片上的句子。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问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面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们读一读,是否可以?这

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4、对照投影片上的图案引读课文。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_______。桥面两侧有_______,栏板上雕刻着_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所有的龙_______,真像_______。

5、作者写赵州桥的美观,为什么只写了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因为石栏板上雕刻的三幅神态各异、象活的一样的龙的图案,最能说明大桥的美观,最能突出主题,所以只选择这一部分写。)

6、练习背诵课文第3段(基础较差的班级改为读第3段)。

(三)讲读第4段: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精致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第4段。

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总结,告诉我们赵州桥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全文o

(五)归纳板书内容,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总述了赵州桥是石拱桥闻名世界,最后总结了赵州桥的建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杰出表现,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课文2、3段分别围绕“雄伟”、“坚固”、“美观”这些关键词和“赵州桥非常雄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的总起句来写,这样就使主题更突出,

中心更明确。

(六)除了赵州桥,你们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古代建筑?

(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苏州林园、杭州六和塔、灵隐寺、大禹陵、保国寺、国清寺等)

(七)启发学生谈感想:

我们的祖先建造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界的建筑物,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说明了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自强自立从小刻苦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课文学完后,可结合学习单元提示,以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八)作业。

1用“设计”、“似乎”书面造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第6、7两题。

3、课堂小练笔:围绕一个句子写一段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走入花的世界,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迷人。

(学生自由谈感想)

2.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板书课题)读课题,提问题。

【预设问题:花钟是什么? 为什么起名字叫花钟? 花为什么能做钟呢?花和钟怎么联系在一起,花怎么成为花钟呢? 同学们读书有疑问很好,在心里记下你的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出示: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

指生读,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生释疑

师出示:吻合:1.合拢。2.比喻两相符合;一致。

书写重点讲解:

凌:右半部分的上边是“土”

建:笔顺先里后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生字。

(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1)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2)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3)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4)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5)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交流“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教师播放花钟的课件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这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就在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练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后面的概括段意铺垫。】

四、默读课文 练习概括

1.顺着学生的回答: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课文每段介绍了什么?可借助泡泡里面的问题来回答。

2.指生答

3.有什么发现吗?

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能概括该段的大意,这叫做给“关键句”,也叫“中心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词。同学们上节课学了花钟的生字词,读熟了课文,老师现在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全都记住了。(出示幻灯片1)轻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2.听写生词。

3.对照改正。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落实词语这个基础目标。】

二、精读感悟 学习表达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么美妙的、神奇的花钟的?

2、出示并欣赏课文中出现的花的图片,说出花的名称。

3.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你读我写(老师在黑板贴钟的演示图,学生边读课文,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相应的位置写花名,而且字的色调与花的特点相符。)

4.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读读课文中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句子。

(2)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5.品味写花开放的句式。同学们,请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花开放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想,你更喜欢哪一自然段的写法?为什么?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把欣赏花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花朵进行品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利于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花开放的美丽。】

6.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品读每一朵花的开放的特点。这么多美丽的花朵,你想做哪一朵花?请你读给同学们听吧。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品读各种美丽的花的开放之后,学以致用,把其它两种花的开放描述得更美。】

结合课后小练笔练习表达,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所学所得运用在书写中,深入了解不同表达的效果。】

3、继续追问 了解原因

1.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2.哦,原来原因是这样,我不相信,你能举个例子吗?

3. 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除了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之外,还与什么有关?

4.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花的开放是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四、深入探究 留心观察

同学们,植物学家为什么能设计出花钟来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的奇妙应用,以及知道在生活中要学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还有很多花正在开放呢!只要我们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脑袋去思想,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那些花会开得更灿烂。

六、作业。

1、完成随堂辅导。

2、背诵第1段。

板书设计:

13花钟

现象: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

昆虫活动的时间

应用:花钟(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精选篇5

[学习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花,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的图片、资料等。

2、 生字卡片及鲜花课件、大花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的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出示鲜花的课件,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2、 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丽)

3、 老师也想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句子)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4、 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齐读)

5、 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那就让我们在课文里找找答案吧。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1、 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出示文中带生字词语认读。并让学生找出带有该词的句子读一读。

3、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4、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归类其书写特点。

左窄右宽: 艳 湿 娇 强 播 修

左右相等:醒 致

5、 引导书写:播(注意右上部分)

6、 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7、 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大花钟)这就是一位植物学家修建的花钟,你们觉得他的做法妙吗?妙在哪里?

8、 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9、 交流:①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 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②你认识它们吗?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③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三、课堂练习

写一写本课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认读本课生词

2、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 读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2、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3、 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4、 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那就在课外搜集一下吧。

5、 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6、 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三、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么多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2、出示学习步骤: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 展示相关资料。

③ 共同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3、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四、演示汇报,交流反馈

1、 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知识拓展“虫媒花、风媒花、水媒花”等。

五、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的世界,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有了新发现别忘了告诉同学们和老师哦!

六、课堂练习

做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温度

植物开花的时间{ 湿度 }-----有关系

光照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前,我提前布置学生观察你身边的花,收集一些文中涉及到的花的资料,激发学生了解花的兴趣。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然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又及时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