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范文

折枝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增加内驱力,从思想上重视高二,从心理上强化高二,使战胜高考的这个关键环节过硬起来,是“志存高远”这四个字在高二年级的全部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明理学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范文一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范文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_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_,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_;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_;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_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_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 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

  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2014o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2013o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6.(2013o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标签: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