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浅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精选】语文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初冬》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三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作者恰当运用了对比、比喻、重叠词等手法,描绘了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深化词语的理解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下列举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白茫茫”一词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浓雾弥漫时的景象,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像这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就叫“白茫茫”。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茫”来形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词义再回到生活中具体运用,进一步建立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联系上下文。文中描写雾中和雾后的'太阳光,分别用了“发出”和“射”两个动词。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这两个词各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与课文的联系中使之明白用“发出”是因为太阳被大雾遮盖,光线弱,而“射”则强调出雾散日出后光线很强。

3.运用比较。教学“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不清了”这句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句中一个用“望”一个用“看”?这两个词在句中能交换吗?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两词的细微差别。4.利用直观。

理解“光芒”一词,教师画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强·烈的光线。与前文“淡淡的光”相呼应,强调出雾散后太阳的变化。

二、教给多种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课文分别在前、中、后三处运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为突破口,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这一写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现的比喻句是:“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步骤如下:

1.联系第一段思考: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为什么把雾比作纱?它们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纱演示。(纱和雾都是白色的;透过纱和雾看景物都有朦胧感;纱质地轻软,雾很飘渺,给人的感觉相似。)

3.你觉得用上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这个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出了雾的颜色和在雾中的感觉,言简而意丰。)

4.指导朗读。“一层纱”读轻一些,“模模糊糊”要读得重一些、慢一些,显出在雾中努力张望的样子。把以上学法总结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们哪些方面相同。③说一说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④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二句:“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采取学生自学一步,教师小结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把太阳比作火球?帮助他们抓住雾中这一特点,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

第三句:“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仅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如学生明白了柿子与红灯笼在颜色、形状上相似,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柿子与灯笼所处的位置。

另外,本体“·许·多大柿子”和喻体“·一·个·一·个红灯笼”两者间还存在着数量的对应。此外,在学科活动中还应把这一知识点用游戏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师提供图片,以找朋友的形式连起本体、喻体说一句话。通过比喻句辨析,了解本体和喻体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类事物等方法。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比喻句的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语文教案 篇2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18个词语

2、知道月球的有关特点,激发学生了解月球的愿望。

3、学会读懂说明文的方法去学习本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趣味揭题、奠定情感基础

1、猜谜引入:师说谜语,猜猜我是谁?

谜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挂在山头,有时挂在树梢。

(猜出谜语后出示月球的图片,以激发情感。)

2、那我就是--月亮姐姐,你们还管我叫什么?

3、月亮姐姐很想跟你们交朋友,你们想想跟月亮姐姐交朋友呢?

那就先听月亮姐姐作一个自我介绍吧!

揭题:月球的自述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谁能听懂月亮姐姐的话,就与谁交朋友。

师范读(即自述)

2、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三、进入情境,深入学习

1、看来,大家对都很真心诚意地要与月亮姐姐交朋友,但交朋友就要对月亮姐

姐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大家可以用哪些方法加深月亮姐姐的认识?

(交流学习策略)

(课后记录:通过让学生展开互相讨论,从而互相借鉴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使用最合理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也增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在面对什么问题时应该选择什么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

2、再读读文,看课文写了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4、选一方面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

(课后记录:合作学习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让学生觉得自己什么时候该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了就什么时候进行合作,让合作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符合学生的切身需要,自发形成的。这样合作时目的也明确了。)

5、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品读重点词句,贯穿感情朗读

(1)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名字多---人类喜欢月球(读出喜爱)

(2) 体积小,距离远(通过比较体会“只有”“平均”等词用得准确)

(3) 光亮,相当于一面镜子

(4) 气象情况:无空气,无水

(这样的气候条件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得出:无风云雨雪,声间传播、温差等

(5) 山峰高(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用词准确)

(6) 中国人民愿望(喜欢月球,登上月球)

四、创设情境转述:(多媒体展示月球)

1、想不想把这个新朋友介绍给别人呢? (各自准备转述)

2、同桌或小组交流,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交流,也可全面交流。

(课后记录: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跟自己喜欢交流的对象进行交流。学生兴趣浓了,交流起来也绘声绘色,而且还暗含了比较的心理。因为他所选择的交流对象往往是自己平时的好伙伴,或平时较劲的'对象。那通过这么一交流,学生真正地动脑筋去想、去说了。)

3、汇报。

五、拓展知识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大家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能更多地了解月亮姐姐?

六、“假想旅行”语言实践,升华情感

1、朋友们,看来大家对月亮姐姐都比较了解了,那你们想不想到我家去做客呢?大家该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去?

2、准备好了东西,现在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月亮姐姐带你们乘上“神舟8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配上声音过一会儿)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在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七、激情总结:

1、是啊,月球上有无穷的奥秘在等待着人类去探索,更等待着深爱着她的中国客人去探索。在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一家有许多心里话要跟月亮姐姐说,现在就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吧!

2、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二胡曲《赛马》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的聆听内容,黄海怀作曲。该曲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热闹而欢快的局面,表示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乐曲由三个局部组成,第一段音乐热烈豪放,强有力的和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显得轻快而有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动身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飞出,骑手们你追我赶,出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

乐曲第二段以内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旋律悠扬、柔美,歌唱性很强;这一主题旋律第一次反复时在演奏技巧上加以变化,富有节奏感;第二次反复时由伴奏乐器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指拨弦为主旋律伴奏,表示了内蒙古草原上骑手勇敢、豪放的性格。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使赛马的欢腾局面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敢于大胆地创编,对专注聆听音乐已有较好的习惯。但音乐视野不宽,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战略

根据同学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我采用律动、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打击乐伴奏形式协助同学感受二胡曲《赛马》。针对同学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采用图谱进行直观教学,协助同学更好地感受音乐。

另外,针对同学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缺乏的弱点,通过观看二胡演奏家扮演的短片,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赛马》所表示的意境和情趣,激发对草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

3、能力目标:在律动、模仿与创编伴奏中,培养表示能力、创作能力、合作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乐段所表示的意境和情趣。

难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六、教学准备

图谱、打击乐器、音响、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环节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媒体设计

意图

(1)

准备阶段

初听感受

播放《赛马》

师:你觉得这首曲子音乐情绪怎样?这种情绪表示了什么样的情景?

听音乐自由律动入室。

同学回答

播全曲

板书题目

播视频

初听音乐时的自由体态律动,可以协助同学轻松地感受音乐,

联想情境。

恰当地利用视频手段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引导同学打开文化视野,并在观察、表述、模仿中激活旧知识,顺畅地进入新课。

情景引入

师:这首曲子是作曲家黄海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板书)

师:让我们快快走进草原,一起参与那达慕盛会。(播视频)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局面最令人紧张激动?

师:大家一起来模仿。我们来打鞭,让马跑得更快。

师:刚才短片里,一群马你追我赶、马蹄是怎么飞奔的?

师:除了赛马,蒙古族人民还用什么方式庆祝那达慕盛会?

师: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盛会。让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吧。(师哼旋律)

同学读曲名。

同学观看录像。

同学回答

同学模仿赛马

同学回答

同学模仿舞蹈动作

(2)展开阶段感受乐段

师:现在完整地听一遍,请你们边听边用手指把乐段表示出来。(播放《赛马》)

师:你们认为《赛马》有几个乐段?

师:你们分的乐段各不相同,但你们的第一乐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同学聆听、律动,用手指表示乐段。

同学回答。

播全曲

完整复听感受乐段,让同学更为专注地感受音乐形象的变化。

分段聆听

师: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板书A主题)这一段紧张而又热烈的音乐就是A段。

师:你们听老师唱一唱旋律。请你们跟着我一起唱旋律。

师:我们再听A段,请你们把赛马的动作表示出来,听到前奏就做好准备。(播放A段)

师:你们听到打击乐器伴奏的声音吗?是什么乐器?表示了什么?

师:请你们用手模仿双响筒。双响筒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所以模仿马蹄声特别好听。

师:我们以前探索过身边的哪些物体作打击乐器?

师:今天,请你们再用这两种乐器找出两种声音来模仿马蹄声。

师:除了双响筒,还有什么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表示了什么?

师:我请这一行的同学上来拿串铃,请你们看着指挥,全班同学一起来合奏,

师:这一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板书:A段:热烈豪放)

师:请你们带着热烈豪放的情绪来合作扮演。请这边同学伴奏,这边扮演。

(播放A段+B1段)

同学哼唱主题旋律。

同学边听边律动。

同学回答

同学模仿

同学回答

同学探索。

同学回答

同学边哼唱边伴奏。

同学回答。

同学合作扮演。

图谱

A

播A段

小乐器等

板书

A情绪

播A段

在分段细听音乐时,运用体态律动和小乐器伴奏,更充沛地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发明力、表示力。

师:从刚才的动作看出,你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音乐情绪变得怎样了?(播放B段)

师:音乐变得优美,有歌舞的感觉。(板书B主题)这就是B段的主题旋律。

师: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蒙古舞动作来扮演。

师:请你们边听边唱旋律,B主题出现了几遍?(播放B段)

同学聆听并回答。

同学哼唱B主题旋律。

同学回答并扮演。

小指挥带领大家边听边哼旋律,并用手指表示。

播B段

图谱

B

播B段

师:第二遍有什么不同?

师:顿挫的感觉,你的动作可以怎样变化?

师:请你们两人相对,做硬肩的动作。

师:把第一遍和第二遍连起来扮演一次。(播放B1+B2)

师:请欣赏演奏家的扮演,看看第三遍二胡是怎么演奏的?(播视频)

师:这种演奏叫拨弦。你觉得二胡在模仿什么声音?

师:这种马蹄声是很激烈的,还是轻松、得意的?请你们用身体小乐队来模仿马蹄声。(请?列同学扮演)

师;在二胡拨弦的同时,主旋律是什么乐器在演奏?(请?列同学扮演)

师:请你们合作扮演。(播放B段)

(板书:B段:优美、歌唱性地)

同学回答。

同学回忆并扮演。

同学哼唱并扮演。

同学扮演,注意聆听。

同学观看后回答

同学读拨弦;想象马蹄声。

同学回答,分列扮演。

同学回答,分列扮演。

同学边哼唱边扮演。

播视频

播B段

板书

B情绪

图谱、视频与律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协助同学更为细致地聆听音乐,表示音乐,层层深入地达到了音乐的审美核心。

师:听最后一个乐段。(播放A′段)它的音乐情绪和哪一段很相似?

师:你们的感受很棒!这一段又回到了激烈的赛马局面。

(板书A′段)(板书: A′段:热烈豪放)

师:结尾局部有什么特别的声音?表示了什么?

师:音乐结束时,请你摆出最特别的蒙古舞造型。

师:我很欣赏把曲子分成?段?段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把B段分开了?

师:B段的不同变化都听出来了。但由于主旋律没有变,还是合成一个大段。所以这首曲子分成了三个乐段。

同学聆听并回答。

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并模仿马的撕鸣动作。

同学扮演,

同学回答。

A′

当乐曲回到第一乐段情绪时,引导同学感受变化,创新扮演。

(3)

完整表示

师:现在,我们把全曲完整地扮演一次。

(播放全曲)

弹性环节

【师:我们来领略演奏家的风采。(播课件)】

同学合作,完整表示。

【聆听音乐并模仿扮演。】

播全曲

课件

完整表示,师生分享扮演胜利的愉悦。【通过观看短片,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

(4)结束阶段

小结出室

师: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开心吗?说说你的收获吧!

师:《赛马》的确是一首很美的音乐。其实,我们的民族音乐真的很有魅力,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的。

同学畅所欲言。

播全曲

采访式小结,让同学畅谈收获。

引导同学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激发同学对生活的热爱。

师生道别。

随音乐自由律动出室。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怖、吱、誓、蔑、津、蔚、谓、凄”8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复述课文。

3、体会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1、收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资料。

2、教师自制简单的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试着讲一讲。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同名长篇小说中的节选内容,(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3、课前,同学们收集了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介绍。

[简介作者,缩短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也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

4、(出示汤姆索亚的插图)这个小男孩叫汤姆索亚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今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二、展示与交流

1、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词语:恐怖 吱声 发誓 轻蔑 津津有味 蔚蓝本 无所谓 凄惨

(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吱、蔑、津”3个字的读音。“怖、吱、蔚、凄”等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津”字要与形近字“律”比较。“蔑”字比较复杂,书写是要写正确。)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

轻蔑:轻视,看不起。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凄惨:凄凉,悲惨。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真正的凶手。还了讲同学蓓姬过生日时,汤姆又和大家一起去山洞探险,汤姆和蓓姬迷了路,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山洞里发现了凶犯乔。脱险后,汤姆告诉人们乔在山洞里,应把他救出来,接受审判。当人们打开山洞时,发现乔已经饿死了。)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哪部分内容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

(汤姆索亚是个聪明、调皮而又富有正义感的男孩,而且喜欢冒险。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

(3)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体会到的呢?

(汤姆索亚的调皮、喜欢冒险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他和哈克贝利半夜到坟场去练胆,二是他不顾同学的劝阻,到山洞探险。)

(汤姆索亚的正义感主要体现在他勇敢地站出来,在法庭上指证杀死大夫的不是波特,而是乔。当知道人们已用大铁门把山洞锁死时,又告诉人们乔还在山洞里,他犯了罪应判刑,但不能让他憋死在山洞里。)

[回答以上四个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三、反馈与检测

课堂小结,置留问题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我们知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那么他的聪明、调皮、正义感、冒险,课文又是如何具体来写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究。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调皮、冒险

汤姆索亚 有正义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那个小男孩吗?他有什么特点呢?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地学习课文,相信这位小男孩就会留在你的记忆里。

二、展示与交流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汤姆索亚的聪明、调皮、正义感、冒险,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的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你认为哪些情节写得精彩或者哪个地方最能打动你,多读几遍,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1)生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所得,教师点拨指导。

调皮、冒险:

(1)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半夜到坟场去练胆,目睹了一起凶杀案。

(2)山洞“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通道“黑乎乎的”说明山洞很危险。但汤姆索亚和蓓姬“走在最前面”“津津有味地欣赏洞里的景观”“不顾同学们的劝阻,一直往前走”,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汤姆索亚喜欢冒险。

正义感:

(1)汤姆索亚开始出庭时,看到乔铁青的脸,“心里害怕得要命”,说话“有点吞吞吐吐”后来他“话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自然了”,他讲出了事情的经过。汤姆索亚觉得不去作证,波特就会受到冤枉,他良心不安。最后他打定主意决定出庭作证。从这里可以看出汤姆索亚富有正义感。

(2)当汤姆索亚从山洞中脱险后,他告诉撒切尔法官,乔还在山洞里,应该把他救出来审判他。这进一步说明了汤姆索亚是一个有爱心、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坚强:

汤姆索亚和蓓姬在迷路后,没有找到回去的路,带的食物已经吃完了,蜡烛也快用光了,两人又累又恶,蓓姬越来越觉得没有希望了,但汤姆索亚知道不能泄气,安慰蓓姬一定会找到出口回到父母的身边,这些说明了汤姆索亚是个坚强、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

(以上内容不是教学环节,学生的体会也不仅限于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对于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情节,要让学生多读几遍,来进一步体会,并增强记忆,为复述打下基础。]

三、反馈与检测

复述课文

1、说说你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2、简要复述课文

先自己简要说说汤姆索亚的故事,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面向全班说。教师在学生复述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3.续写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把汤姆索亚历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调皮、冒险——坟场练胆山洞探险

汤姆索亚

有正义感——出庭作证 救乔出来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根据读读认认中字的特点(熟字加偏旁),自主识字,读背对联,搭配词语。

〖教学重难点

用像说句子是难点;自主识字是重点。

〖教法学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小天使飞来,配音: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联想,发现相似之处:

大家看一看,画上的哪些景物能成为朋友?说说你的理由。

3、练习表达:

例如: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你先说给同位听,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4、联系生活、拓展交流: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像。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导语:走出观察台,我们又来到字词宫。下面让我们一起合作闯关。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⑵ 教师组织学生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⑶ 游戏检查读生字。(开火车、接龙等)

⑷ 生字搬家考考你。

2、读读背背:

⑴ 轻声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借拼音帮忙。

⑵ 将对联大声的读给伙伴听。

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对联。

3、我会说:

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句子,那你会用学过的词语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1、读词:春光、天空、阳光、田野、小溪、枝条。

2、口头补充。(可以找合作伙伴互相帮助)

3、完成练习。

三、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祝贺大家在日积月累中满载而归。

2、作业: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你心中美丽的春天。

〖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我发现像

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熟字加偏旁

2、读读背背:剪 胆 瞒 拂

3、我会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积极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用普通话自然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具准备

卡片或多媒体。

〖教法学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口语表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同学们可以自由表演舞蹈,进入情景。

2、从《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中,你知道了春天在哪里呢?把你听明白的`告诉同伴。

小结:春姑娘悄悄的告诉我们,春天在草地上、花丛里、河水中、在田野里、在绿叶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3、回顾春景,感受春天:

导语:春天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在春游中,同学们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回味一下春天里的快乐。

⑴ 播放关于春景的多媒体图片。

⑵ 分小组,把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新感受,说给别人听(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如:在校园里我发现小草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象在向我们报信。

我发现太阳是暖暖的。

4、自由交谈、赞美春天:

和同学们互相说说,在春天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

二、写一写(作业)

1、读学习伙伴的话。

2、结合口语交流的内容,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不会写的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们共享快乐。

〖教学重难点

从其他途径搜集资料。

〖教法学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赞美春天:

写一写,画一画。

导语:春姑娘就想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的万紫千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2、分组练习:

⑴ 喜欢写作的同学为一组,讨论练习写诗、写话。

⑵ 喜欢书法的同学为一组,练习写关于春天的词语。

⑶ 喜欢积累诗句的同学,抄写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

⑷ 喜欢画画的同学,描绘春天的景物。

⑸ 喜欢歌舞的同学,在一起唱歌、跳舞。

3、展示时间:

⑴ 请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摆在教室中间让大家都看看。

⑵ 写诗、写话、写书法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也摆上让大家看一看。

⑶ 唱歌跳舞的同学到台上表演一下。

二、宽带网

导语:宽带网上告诉了我们一些城市的市花。

1、读一读宽带网上的信息。

2、说说你还知道一些什么花?

3、用对歌的形式朗读《十二月花》。

4、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花的知识。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展示台(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宽带网(市花、校花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环境中独立认识"侍、棺、秦、腕、脉、厥、症、携、囊、拇"9个生字,理解"起死回生"、"死而复生"、"切脉"、"凝神"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起死回生教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学习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复述。

2、重点:理解"起死回生"、"死而复生"、"切脉"、"凝神"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扁鹊给太子治病的内容。

3、难点:通过抓矛盾质疑、释疑,感受扁鹊高尚的医德。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起死回生(生齐读课题)

2、反馈预习,识字正音,理解"起死回生"的意思。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心中默读并注意正音。(纳闷/胸口闷mèn扇shān动)

师:昨天回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告诉大家,"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谁让让死去的人活过来了,那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扁鹊让死去的太子活过来了。)

板书:起死回生

扁鹊---→虢国太子

多媒体出示:虢国,读准虢字读音,并注意书写

4、补充资料,初识扁鹊。

出示: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擅长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称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师:这就是扁鹊(指图),谁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扁鹊。

3、辨析"起死回生"与"死而复生",并概括文章大意

师:文中有个"起死回生"的近义词,预习过了,谁能来说一说?(死而复生)

师:哪位同学能用"扁鹊、起死回生、虢国太子、死而复生"说一句话,告诉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啦:起死回生是(指课件)--(本领),而死而复生是事情的--(结果)。

师生合作读1--9小节,思考: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课文1-9节,在朗读中体会扁鹊扁鹊问诊过程及语气变化。

1、引:扁鹊是四诊疗法的祖师爷,他要看病自然少不了望闻问切。让我们来看看扁鹊是怎样问诊的。请大家快速默读1-9小节,边读边把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了解到关于太子的情况圈出来。

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交流出示:一向好好的,突然间就死了

只说胸口闷,就死了

早上鸡叫时死的

从死到现在,还没过半天,还没入棺

(四个"死"泛红)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扁鹊了解到的情况。(先个别练习,再指名转述。)

多媒体出示:

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得知太子一向好好的,但今天早上鸡叫的时候,突然间说胸口闷,后来就死了。到现在还没过半天,所以还未入棺。他顿时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教案《起死回生教案》。"

3、有感情地朗读1-9节。

师:当扁鹊听到行人说一向好好的太子突然死了,他感到很--(纳闷),于是他"忙赶到"宫门前了解情况,当他知道太子还未入棺时,他又--(松了一口气)。请同桌2人分角色朗读1-9节,注意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朗读1-9小节。男女生分角色读。

朗读时抓住"忙赶到"领会无提示语对话形式可表现出扁鹊当时焦急的心情。

5、师:在行人和侍卫官看来,太子已经--(死了!)那在扁鹊看来,太子还是--(活的),也就是生。

三.学习课文10-11节,复述扁鹊医治太子的过程,体会其高超的医术。

引:所以他请求入宫,救治太子。接下来请大家默读10、11节,圈出扁鹊救治太子时的具体动作。看看扁鹊是如何施展四诊疗法,起死回生的呢?

1、默读11、12节,圈出扁鹊医治太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词。(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2、交流并引读10、11节

出示:按、切、贴、听、取、扎、拣

3、学习第11节

多媒体出示:扁鹊走到太子的病榻前,按住他的手腕切了脉,又把耳朵贴到他的胸口凝神听了一会儿,这才起身说:"依我看,太子是得了'厥症',还有救。"

(1)切(qiēqiè),多音字。组词分辨--切菜,用刀加工;切脉/密切,贴近。

(2)多种方法理解"凝神"。"请同学们给凝神换个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目不转睛/心无旁骛)

(3)补充厥症知识

师:字典里"厥"的意思是"气闭,昏倒",厥症就是突然闭气昏倒的病。没有了气息,难怪人们以为太子死了。

4、学习第12小节

师:扁鹊在问诊、切脉之后如何诊治太子的?请同学们跟老师来读一读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引读)

说完,扁鹊(先是)取出针来,(然后)在太子头上扎了几针。不多一会儿,太子的鼻翼开始扇动,眼皮也慢慢睁开了。(接着)扁鹊又从随身携带的'药囊里拣出几味草药来,叫人煎成汁。(最后)太子喝了药,没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1)扇(shān shàn),多音字。组词扇子/一扇门名称或者量词;扇风/扇动动词

(2)理解"拣"字。

师:能不能给拣换个字或者词?(挑/选/挑选)

(3)从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扁鹊医术高明

"不多一会儿"、"没多久"泛蓝

师:这两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很短",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扁鹊给太子扎了针、用了药,使太子恢复了健康,扁鹊的医术真是--"高超/高明"。

5、生做动作朗读11-12小节。

6、生根据多媒体动词提示复述扁鹊医治太子过程。

四、从人物对话,抓矛盾质疑、释疑,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1、人物对话中体会扁鹊医德高尚

(1)抓提示语朗读

师:扁鹊治好了太子,国王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先生真是神医呀,有起死回生的本领。",面对国王的啧啧称赞,请一位扁鹊来回答,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对话的--提示语。

"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时治好了他的病。"

(2)点评时抓"不过是",体现出扁鹊对此事的轻描淡写,在国王眼里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扁鹊却认为不过是件小事,不足挂齿。

2、抓矛盾质疑、释疑,进一步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引:我们已经知道起死回生的近义词是--"死而复生"。那谁能用死而复生来称赞扁鹊?

"先生真是神医呀,使我的太子死而复生。"

1、揭示矛盾,引导质疑。

师:"死而复生"这个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扁鹊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扁鹊谦虚地说。

师:听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2、同桌讨论,合作质疑。

3、师:是呀,为什么扁鹊对侍卫说他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后来又对国王说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呢?请四人小组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扁鹊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前者扁鹊说自己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是出于急于救人的目的,他毛遂自荐,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皇宫,想做的仅仅是挽救一个可能还有一丝希望救活的病人。当病人被救活后,扁鹊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可能,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4、交流,小结。(板书:医德高尚)

五、串读板书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神医)扁鹊--→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使

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我们的不远处就有凤凰山,想必同学们都爬过,还记得你爬山时看到的哪些好风景吗?并谈论一下你进山观景的感受。

2、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也喜欢去山中观景,可是他却把自己的观景经历写成了(访友)板书,与同学们的有些不同,那带着我们的好奇与疑问去书中找找李汉荣先生与我们的观景感受有何不同吧。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肯定遇到不少新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 栀子花、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依然如旧

旋转 吟诵 唱和 瀑布 悬崖 挺拔 津津乐道

树冠 蕴含 犬吠

(1)谁见过栀子花?(课件出示栀子花的图片,进行简介)

找出句子并读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①分析“撞了个满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好心情。

②补充句子,检验预习情况。

不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就______,_______独自_____。

2、多音字

{(guān)树冠

{(guàn)冠军

{(hé)和好

{(huó)和面

{(huò)和药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

3.师总结:

(1) 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2)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拟人手法的应用。

三、学习第3自然段,品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作者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1)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2) “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尊敬 怀念 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①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课件出示)同学们挑战一下自己,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几个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初步体会,感悟拟人、联想写法的好处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啼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的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容的境界。)

五、体会略写,学习排比手法,仿写句子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讨论排比句式的好处,以及第二人称的运用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和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应用拟人的方法,把“我”和山里的“朋友”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受亲切、热情。

2、小练笔,仿写句子

你好,( )

五、小结

1、学生自由畅谈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

例: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2、在对这些朋友的拜访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作业

1、模仿课文第4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小片断。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标签: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