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白满川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9篇[精华]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前谈话。

师:让学生叫叫老师。

Liu cheng

师:叫得真好听,老师想再听一次。

二、听录音,赏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放小鸟》,昨天你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15、放小鸟)

师:学生看着课文,听录音,也可以小声地读。

(师轻声地读着)

师: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读好后把书放正,老师就知道你读好了。

(生自由地读书)

三、精读课文。

师:课文中说谁放小鸟?

生:小朋友。

师:课文中怎么称呼这个小朋友的呢?第一句就有。

生:“我”。

师:再来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小鸟的。

生:姑妈送的。

师:你们真聪明。拿出笔来,在课文中画出写小鸟样子的部分。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非常可爱)

师:把三个彩色的词语读重些,因为它们写出了小鸟的三个特点。(绿色、黄色、一闪一闪)

师:哪个词语写出它的眼睛特别有神?

生:一闪一闪的。

师:怎么读出这种有神呢?

生读。再指名读。

师:“一只”是一个词,不要把它分开了。你们班上读书谁最好。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慢慢地欣赏。

师:你们能想得出小鸟的样子,能不能把它画出来。你们说,我来画。

(电脑画图演示)

师:谁能背出来。

生齐背。

师:那文中的我得到了这样的一只小鸟,是怎么对待它的呢?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给它食吃,给它水喝。

师:先把它怎么样的?

生:先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嘱,给它水喝。

师:小鸟有的吃,有的喝,但它高兴吗?

生:不高兴。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可它一动也不动。

师:为什么不高兴。

生:它想妈妈了。

师:妈妈想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去找孩子。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师:找得真准,还有不同的吗?

生:小鸟突然叫起来――

师:为什么会叫起来?

生:因为它看到了自己的妈妈。

师:找得真准,跟着老师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师范读,生跟读)

师:(出示笼中小鸟)它离开了伙伴,它离开了妈妈,它想,我再也不能回家了,它心中好伤心啊。它好像在喊,“妈妈,妈妈,我要回家。”

师:如果笼子里的是你,还吃得下吗?

生:它失去伙伴了。失去了大森林。不能看到妈妈,不能和大家一起玩了。

(电脑演示,

师:鸟妈妈会吃些什么呢?小鸟会说些什么?

生:妈妈,快救我出去吧。

生:我马上就来救你。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小鸟。

(同桌同组)

生:妈妈,你快来救我。

生:等一会,我叫你的朋友一起来救你。

师:小鸟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飞翔。

生:最想自由自在地飞,和大家一起玩。

师:这些愿望能实现吗?笼子打不开啊。哪个词可以看出“焦急”。

生:焦急。

师:你能表演“焦急”吗?什么时候焦急?

生: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很焦急。

师:课文中的我看到小鸟这样焦急,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生:决定把它放出去。

师:课文中哪里写出的。

生读: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师:我是这么想的,真的放了吗?

生:真的。

师:这是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内容,谁来读一读,举手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

师:如果你现在也这样的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做?

生:我也会放掉。因为它离开妈妈很可怜。

师:你是个可怜小鸟的好孩子。

生:我想把它放掉。因为它很孤单,所以放掉。

师:用“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真好。

生:我也会放掉它。因为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老师也想放飞小鸟,谁来帮我在电脑上放飞小鸟啊。

(一只小鸟在飞翔,一只小鸟在妈妈身边玩)

师:小鸟放走了,课文中的“我”高兴吗?

生:不高兴。

师:为什么?

生:小鸟放走,担心会有动物来伤害它。

师:我是不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生:是。

师:做了好事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生齐读。

师:老师想让男同学、女同学比赛读。

(男、女生比赛读)

师:合上书,跟着老师一起来回忆课文。谁得到了小鸟?小鸟是什么样子的?我心情如何?先是如何对待小鸟的?自由的小鸟才是高兴的,这才是对小鸟真正的爱。

师:介绍法国女孩蒂皮。

生齐读课文。

师板书:

我 关 放

(画颗爱心)

小鸟 (图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敬畏自然的含义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兼有文学性的含义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鹏 斥安鸟(yan) 蓬蒿(hao) 咫尺(zhi) 狼藉(ji) 相形见绌(chu)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见书)。

2、自读课文,初步交流读课文的感受,并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作者的观点: 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这一观点是否在课文一开始就提出来了?(学生回答是在结尾提出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进而提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又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我们一起分析课文结构和内容。

四、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1、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明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从人类征服自然开始谈起。

第二部分(2—10):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两者的关系;论述宇宙的生命。

第三部分(11)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

2、逐层分析: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一层(2—7):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两者的关系:

第2—4段着重谈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找出理由来,并读一读):a、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b、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c、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d、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互相补充。

五、学习课文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六、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课文四篇,其中《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易于让学生熟读成诵,此诗歌内容旨在学生中间提起一股植树造林的风气,让他们初步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燕子》一文使学生借助燕子的归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如何克服困难在沙漠中植树种草的,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绿化、美化环境和环保意识;《古诗两首》属于自读课文,让学生领略祖国古文化的美。

作文写一篇《我的建议》,主要是关于春游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作业

要求写出文通字顺的作文来。练习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强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单元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课时划分:

走,我们去植树

2教时

燕子

2教时

沙漠中的绿洲

2教时

古诗两首

1教时

习作2

2教时

练习2

3教时

语文教案 篇6

一、《月迹》

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

3、月儿象征什么?

【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4、寻月象征什么?

【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

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

【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

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

【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

【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

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

【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12、这句话如何理解“奥,月亮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2、它指月亮,说明月亮之多3它不可以改成你,如果改成你,则说明了你如何拥有月儿,遇上句意思不符合,上句话指:月亮很多。】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集体由许多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在影响着集体,如果大家都为集体出力,集体才能越来越好,而在一个好的集体中生活,又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幼儿能基本认识生字,指读课文。

2、通过教学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好集体,以及萌发对集体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重点与难点

对生字的认读,并有感情的指读全文。

过程设计

1、版面设计,角色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36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大集体,多让人开心,那怎样才能组成一个好集体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朋友眼中的好集体吧。”

出示诗歌《好集体》。

2、指读挂图

(1)拍手跟读一遍

老师及时表扬并提出新要求

(2)指读挂图一遍

注意指字的正确并进行常规教学

3、生字教学

(1)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满意,但是有些生字孩子们还是不能完全念好。要我们一起来把生字宝宝都学会好吗?

逐个出示生字并组词:

集(集合、集体) 体(身体、体积) 滴(雨滴、水滴) 买(买车、买房) 习(学习、习惯) 团结

(2)文字搬家

反复敲打交织照应生字,并把生字分发给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3)文字回家

字宝宝和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可它们想回家了,孩子们能找到字宝宝回家的路吗?

要求孩子能把字卡放回挂图的相应文字上面

4、看书本指读诗歌。

(1)分发课本,孩子正确指读全文,遇到困难及时帮助。

(2)生活谈话“我们的班集体”。

5、抢答字卡分发礼物结束课堂

“孩子们今天的表现真是棒极了,会指会念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为了表扬大家,我还有一份礼物哦。只要你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字宝宝就会跟着小朋友回家了。”

活动反思

懂得个人离不开集体,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教学活动诞生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都一直在追求着以最少的教学所耗获得最大的教学所得,重视并寻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活动,投入地组织教学,却是收效甚微。这些低效的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我们确立了从以下角度来思考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目标的价值理性;教学中介的工具理性;教学的复杂性对有效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和使用有效教学的标准。

这次活动让我真的'收获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让我学习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让我在自己的语言课上尝试了一下自己的方式,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紧守教参中的设计过程,教参只是教师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另外我有了一个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尽量去做好,不要想结果,只有你放开了,孩子才会无拘无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定义、解释、分项、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以及说明与叙述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介绍科学知识的写法。

2、理解平实性说明文准确、周密、平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中先总说再分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定义、解释、分项、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以及说明与叙述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介绍科学知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实性说明文准确、周密、平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二、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遥感技术的科技性说明文。它通俗的解释了什么是遥感技术,简要的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四个主要特点,具体的说明了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得了驾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三、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引言和两个小标题所标明的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现代科技领域的新成就-遥感。

2、第二部分(第2-8段):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

第一层(2-3)说明遥感技术的性质,指出它能够“实现对各种物体的探测和识别”。

第二层(4-8)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

第三层(9-13)说明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

这部分先概括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作用。其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共有四十多个领域;其作用是能“及时地向国防和国民建设部门提供急需的图件和数据,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一些自然界的规律,获得驾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第二课时

一、概括本文的说明方法:

1、课文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解释说明又称为作解释,也就是对事物作介绍、作解说。它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造、功能、成因等,也可以用来解说事物的概念。它能使抽象的概念、深奥的专业术语等变的浅显易懂,通俗明白。

如课文在给“遥感”下定义后,紧接着用了一个长句来作解释:“它借助于专门的光学、电子学、、、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个解释深入浅出地对定义中所说的“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和物质的映像作了具体的说明。又如“遥感技术的特点”中的第3自然段也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的年代、运用的.范围与作用,并概括说明了它的特点,为下文具体、详细地介绍做铺垫。

2、课文还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比较说明是在介绍某种事物时,用与它有联系的事物加一对照的说明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说明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点,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别事物,更深刻地认识事物。课文在介绍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时,把光学照相机与微波遥感器加以比较,突出了后者在天空被厚云层覆盖,或没有光照的夜晚,仍可探测到地面的目标的特点;在介绍遥感技术“快”的特点时,把用地球资源卫星测量同用航空摄影测量与实地测量加以比较,突出了遥感技术“快”的特点和“不仅能及时反映现象,还可用来对比分析环境的动态变化”的优势;在“区域分析”一段里,把墨西哥及英、美等国利用遥感技术与实地勘察所用的时间和人力加以比较,充分说明了遥感技术的效率之高。

二、总结课文结构:

本文在结构上采取了“总-分”的写法,即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就是先揭示说明的主旨,点出说明对象;后分说,就是从各个不同方面介绍说明对象。从全文看,第一部分是总说,第二、三部分是分说;而在第二、三部分中,也分别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课文的内容。第八自然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请打开课本,观察课文中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美丽的的小路,齐读课题。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授

(一)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A、小黑板出示14个生字(带拼音)、自读、起读、指名读。

B、去掉拼音读一读。

C、出示字卡,开火车读。

标签: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