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②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③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动物夸尾巴》的故事、小品或小快板等,内容为动物尾巴的特点、功能等,准备上课表演。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由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动物夸尾巴》。主要角色可包括:机灵的猴子、漂亮的松鼠、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兔子、矫健的燕子、威严的老虎等。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可与班内同学一起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设计说明】此为全课的引子,能自然、恰当地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给予配音表演,引入新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初涉新课
看图说话,本文有一幅生动而有趣的图画——长了尾巴的人类。课前可将此图加工复制成放大的彩色图画,课堂上展示此图,会吸引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看到的有趣的地方说出来。
【设计说明】此环节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进入新课,符合学生心理,易于调动积极性,而且也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在学生赏图说画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也激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愿望。
(四)细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前面看图说话的内容,归纳作者想像的人类尾巴的作用与功能。(可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可让各小组将提纲写在胶片或玻璃板上,准备通过投影与其他组交流)
【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引导学生对文章3、4两段认真细读。进而归纳要点,整理提纲。此过程既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又锻炼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特点。(做得好的组应给予鼓励)
提纲如下:(供参考)
(1)表情达意(表示歉意、赞同、友好、爱意等)。
(2)保健作用(感知温度、丰富的穴位可治疑难病症)。
(3)带来操作之便。
2.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怎么会想到让人类长一条尾巴呢?
(可从文章第一自然段找答案,归纳出是源自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可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发明者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可让学生发言,说说哪些发明创造是受到了生活中的什么启发。如,飞机的发明,锯子的.发明等)
(五)课堂讨论
1.各抒己见
作者在想像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后,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愿意长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设计说明】课文最后把人类贫困、短寿、行动不便等归罪于没有尾巴,认为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并希望世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此结论尽管是作者的一个美好心愿,但事实上有好多人并不认同。安排此活动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赞同者,必然会将课内有关尾巴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依据,并结合生活实际作更广阔的想像;不赞同者显然与课文作者的观点相悖,欲使之树立,不得不充分展开想像,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此活动引导得好,将会形成课堂高潮,出现彼此相争的热烈场面。此情此景,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无疑是最好的契机。
附:本环节也可以辩论的形式出现,论题可拟为:(1)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2)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辩论要求较高,需广泛的搜集资料,作大量的准备。因此可放在第二课时专题举行)
2.奇思妙想
口头作文,以“假如……”为题展开想像,提出新奇的见解,学生活动,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同学在班内讲。
【设计说明】“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个设想大胆而新奇,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动物园观赏动物时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超常的设想,不失为一位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学习本文作者,做生活的有心人,看到生活中的矛盾,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想像,以求解决矛盾,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假想的实现。因此,此活动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升华,在此学生的想象力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将“假如……”一题写成日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体会幽默带来的乐趣,以及给人带来的思考。(原目标中还有一条“学习幽默的智慧”不要,学习中体会不明显)。
3、仔细观察漫画,弄懂画的内容,读懂课文的诗歌,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体会幽默带来的愉快。以及给人带来的思考。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漫画的内涵,感悟漫画的幽默和智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上学期的报刊订阅中,有一种杂志同学们订的最多,那就是《儿童漫画》,你们谁愿意说一说,为什么你们愿意看这本杂志。
过渡:其实,看漫画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智慧上启迪。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版块内容就是漫画内容。板书单元版块课题《电子时代》(电子时代:电子,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旋转。)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漫画
二、欣赏漫画,感受漫画的乐趣。
出示第一幅图画。
1、提出欣赏漫画的.要求:请同学们静静地看,一会把你看懂的内容告诉给大家。
2、学生汇报看懂的内容。
3、看了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想法。
4、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5、教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有些基本的能力是电子所不能替代的。
三、示第二幅图画。
1、提出同样的观察图画的要求。
2、说说发笑的原因。
3、从这幅漫画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说什么都可以)
这只是一幅漫画,表现的人的聪明,生活中如果是这样的事情,一定要体现公平。
教学参考:59页的关于展开讨论:如果不遵守规则,社会将是什么样?不进行讨论。
出示漫画的题目:休想赢我,认识生字“赢”记忆“赢”的口诀。
4、“休想”换词,(别想、甭想、休要)
5、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个题目。(肯定,藐视)
四、学习小诗歌。
过渡:通过刚才的两幅漫画的学习,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的确带给我们很多方便快捷,有一首小诗把计算机的功能概括出来,下面我们来学习。
1、学生自己读,弄清1个生字的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棋”是形声字,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4、这首诗歌里,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5、你还能在生活中列举一些例子吗?
6、背诵诗歌。
五、书写生字。
注意“算”的结构。注意算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目”字。
“棋”是形声字,右上边不能加上卧人,中间是两个横。
六、课后题。
1、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的变化特点。学生想象,画一画,并说明这样画或想的理由。(注意后面的用词“跑”“飞”)还知道哪些越来越好的事物。
学生自主创新,可以是已有的发展的事物,也可以是现在即将发展的事物,也可以畅想将来。
2、讨论交流(本节课的重点)电脑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什么?统计一下,家中有电脑的有几人?谈一谈,电脑给你的家庭或个人带来的好处。你觉得电脑给没给你们带来苦恼?(网迷、眼睛的损伤、网络病毒)这些苦恼大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多维互动,自由对话,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地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并抓住了颇具玩味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生成。
二、学习目标
1 、认读 8 个生字,会写“谢、渐、微”等 12 个生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 、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玫瑰花)认读“玫瑰”二字
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
多美的花啊!(师板书:玫瑰)谁会读这个词语?
(二)揭题
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小鹿的玫瑰花》_语文教案》。我们去看看吧。——(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一)请小朋友自由读读故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并把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已认识的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二)离开小鱼的帮助,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1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
( 1 )指读“骨”、“花骨朵”(在这个词语中“骨”读轻声),你见过花骨朵吗?(出示课件花骨朵)
( 2 )指读“终于、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引导质疑
(预测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鹿弟弟先说这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
三、学习课文,解决疑难
(一)根据学生质疑,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①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②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二)自由读 1-4 自然段,思考:鹿弟弟为什么说,哥哥的玫瑰白栽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自学课文生字词,在阅读过程中检查、复习。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了解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沉着果敢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的具体表现,体会船长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二、请同学们看小黑板掌握文章重点字词。
多音多义字
翘 qiáo翘首qiào翘板 刹 chànà刹那 shāchē刹车
丧bēn sāng奔丧 chuí tóu sàng qì垂头丧气 薄 纸很薄、人情薄、薄片薄饼、薄脆“等读báo是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薄弱、稀薄、淡薄、尖嘴薄舌、单薄、厚薄、薄地、薄田、薄酒”等读bó。
形似字:蓦――暮――幕――墓――慕 湍――揣――踹――瑞――端猝――粹 履――屡――履
词语:小心翼翼 蓦然 酣睡 失魂落魄 井然有序 巍然 相提并论湍急 你推我搡 猝然 肇祸 蓦地 勉强 屹立
三、整体感知,畅谈印象
1.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要求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初步印象交流。(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选择他们最值得说,最值得读的片断,触及心灵的部分交流,实现阅读个性化。学生所读的所说得也正是文章表情达意的部分。
四、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1.在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印象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归纳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之一,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即“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顺着这一问题围分三步走
(1)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要引导学生把当时乱的场面感受到,品味:可怕的震荡、惊恐万状,求生的人像疯了似的,一片混乱,……)
创设情景,想象当时的.场面,再指导朗读,感受当时紧张危机、混乱的状 这样的后果怎样?(思考得知:死路一条,谁也就不出来)
(2)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结合重点语句: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那个男人单干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前打死他。”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能悟出至少三点:①指挥有方、沉着冷静;②忠于职守,责任感;③保护弱小;
然后分角色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体味语句的简洁。感受船长的威严、果断、不可动摇。和他危难时刻首先要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这时船长的形象已成了伟大灵魂化身,屹立于每个人的脑际中。)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么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
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
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以上分三步走探究完第一个问题,重难点基本突破。
2.探究内容之二
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 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认识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于度外,关心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船共存亡的决心。总结船长的高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力救人,与事业共存亡;做人之道—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彻底忘我。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有方、沉着冷静 忠于职守,责任感 保护弱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