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傲骨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

点击浏览该文件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诗两首《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

生:英国

师:英国的什么地方?

生:剑桥

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交流)

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 :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

河 畔( ) 荡 漾( ) 青荇( ) 榆 阴( ) 揉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溯( ) 斑 斓( ) 笙箫( )

生:读

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河 畔(pàn ) 荡 漾(yàng) 青 荇( xìng) 榆 阴( yú) 揉 碎( róu)

浮 藻(zǎo) 长 篙(gāo) 漫 溯(sù ) 斑 斓(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

(掌声)

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

师:非常好,请坐!

(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但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那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的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的读诗歌)(掌声)

师:(问一个学生)你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这点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先看第一小节,(大屏幕展示)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生:(齐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认真看第一小节,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叠词

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是“轻轻地”?

生:我感觉是不是作者怕惊动了康桥,所以用“轻轻地”

师:那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又怕惊动了这个地方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闹市里,我们是不是还害怕惊动了这个地方?

生:(摇头)不会

师:那说明这里——

生:(齐声)安静

师:是啊,因为如此安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仅仅因为“安静”吗?是不是还透露出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我感觉还表现作者的万千离愁,

师:他愁什么?

生:“招手”可以看出作者要走但又舍不得走,对这个地方非常的依恋

师:很好,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作者对这里是

生:(齐声)依依不舍

师:板书“依依惜别”

带着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请一个同学再读一遍这一部分

生:读

师: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语速上慢下来了,来表达这份深深的依恋之情

那我们比较一下和这一小节相似的最后一节,(大屏幕展示)

生:(齐声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最后一节和第一节都有哪些异同?

生:句式结构上一样,但用词不一样第一节用“轻轻地”而最后一节用“悄悄地”

第一节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最后一节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那你能说说用词的不一样表达地作者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最后一节是写作者喜欢康桥的一草一木,但他却不会带走什么,他不想打破这里地宁静

师:哦,那这是一种什么情感?换一种说法,作者离开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洒脱

生:潇洒

师:情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依依不舍”变作“洒脱地走”(板书“洒脱地走”)这种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研读第二到第六小节,研读地时候我们可以带着这样地问题仔细思考,请看提示

(大屏幕展示)每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抓住关键字或意象)

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讨论一个小节

(教师分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分析和大家分享

生:我们认为,“新娘”“艳影”“荡漾”是这节的关键词,我们把这幅图概括为“夕阳金柳图”其中“新娘”一词最关键,大家认为新娘是穿红着绿的美丽形象,婀娜的身材也与柳树相照应而“荡漾”一词,表明这金柳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诗人心中激起波澜师:那又为什么是“艳影” 呢?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激起波澜,让诗人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是啊,而且不仅仅是喜爱,它激起心中不尽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深深地依恋这位同学,你来把这一小节读一下

生:读(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说这是一幅“夕阳金柳图”,可以再加一个词,叫“河畔金柳倒影图”

再来看下一幅画面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幅“青荇招摇图”,是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句得来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不愿离开康桥的思想感情

师:分析得不够细,“什么是青荇”

生:水草

师:那水草为什么又是“油油的”?

生:是不是写水草很茂盛呀

师:茂盛?可以,还写出了水草的颜色和生机那又为什么是“招摇”呢?是“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吗?

生:不是,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师:什么态度?

生: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不愿意离开的感情

师:加上“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来,你领起,你们小组把这一小节齐声读一遍

生:读

师:下一幅图谁来描画?

生:这是一幅“榆阴潭水图”,拜伦潭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榆树,倒影呈现在潭水中,又因潭中生长着许多浮藻,倒影在水中好像“碎了”一样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回忆起了自己往日的美好理想

师:从哪里得知是回忆美好理想?

生:“彩虹似的梦”中“梦”一般喻指美好理想

师:似乎课本也有提示吧?在哪里?

生:注释上

师:恩,这是很好的习惯,别忘了课下注释!

师:是什么样的美好理想呢?

生:我也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学业上的或者感情上的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1920年开始徐志摩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这里有他的求学之梦,他要在这里求取知识,求取真理;处在动乱的年代,这里有他求平等、求民主、求和平的爱国之梦;和林徽音女士的相遇,这里还有他美丽的爱情之梦然而作者却说这是“彩虹似的梦”,饱含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彩虹”是易碎短暂的,这是一些难以实现的梦

师:难以实现也要追寻吗?下一小组的同学,先读一遍第五节,然后分析

生:(读课文)我们小组最初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星夜漫溯寻梦图”,另一种是“撑篙寻梦图”,但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选择了较为详细和浪漫的“星夜漫溯寻梦图”:夜里繁星满天,星辉洒遍小船,诗人撑着长篙,随意地逆流而上,去追求自己的往日的梦,诗人完全沉浸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当中,忘记了自己将要离别康桥,甚至想要放声歌唱,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师:你们小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夜景图,而且说作者的情感到了一种高潮,你能给我们大家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地读)

(掌声)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似乎被感染了,那同学们自己自由地读一下这一节

(生投入地读)但作者歌唱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这个小组来分析一下第六节

生:我们认为这一节描绘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一幅黄昏夏虫沉默图,我要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所以作者选择了沉默,而且也感觉“夏虫”也陪我沉默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真好,而且作者不放歌还因为怕打破这里的“宁静”是啊,“悄悄才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你能带着诗人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给大家读一下这一节吗?

(生读,掌声)

师:作者从“轻轻地来”到“悄悄地走”,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地无限眷恋,从“挥手作别云彩图”到“招手惜别云彩图”,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到最后“悄悄作别”,我们也被作者的这种情感所感染,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地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来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大家都沉浸到其中了下面我来放一段音乐,大家推荐一名同学,再次带我们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中,走进康桥

生:(推荐同学!)老师,我们想两个人一起读,可以吗?

师:可以!

(音乐起,学生读!)热烈掌声!

生:老师,我也读一遍(掌声!)

师:当然可以

(学生读)

师:以读开始,以读结束,让诗歌在我们的朗读中展现它无限的张力和魅力

作业:

背诵这优美的诗歌,并在随笔本上写一写你读《再别康桥》的感受

下课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20xx年参加青岛市教学能手比赛时上的一节课,课后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回想一下当时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又有了不少的感悟

我自已觉得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

一、诵读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它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后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比较后再进行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一堂课在琅琅的读书中进行,效果很好

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因为时间关系,我让学生分组解读每一诗节的画面、情感,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讨论热烈,分析较透彻,尤其在语言的挖掘上较有深度

三、结尾出彩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有四个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赢得了全班同学掌声,课堂达到了高潮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解读中间五个诗节的时候,用的时间太长,教师分析的过多另外,在课的最后留的时间较少,以致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较少,这都是以后教学应该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