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曼雁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我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 介绍背景资料

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 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文中的标注)

(5)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 钺(yuè) 召(shào)公 名奭(shì) 缪(bù)卜 归(kuì) 开籥(yuè) 金縢(téng)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 践阼(zuò) 弗辟(bì) 蚤(zǎo)终 祉(zhǐ)福 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óng) 揃(jiǎn)其蚤(zhǎo) 谮(zèn) 严(yǎn) 奸(gān)神命 飨(xiǎng)国 鳏(guān)寡 诞淫厥佚(yì) 昃(zè)不暇食 百姓说(yuè) 将没(mò) 肸(bì) 伤牯(g)ù 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 糗(xiǔ)粮 濞(bì)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连词,表目的) 夹((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 集(通“辑”,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就) 缪(通“穆”,虔诚) 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 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诸侯病) 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 用(因而) 定(使……安定) 无坠(不丧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结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动,平定) 宗(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国(名-动,建都)(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毁败,使……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 密靖(使……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名-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 风(走失) 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 歭(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⑴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⑵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⑶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⑷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⑴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⑵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0个生字。会写“练、习”两个生字。学习用“懒洋洋”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狮子图、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满头长发大步走,力气大得赛过牛,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猜猜是什么?

是狮子,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幻灯片上出现狮子图)

2、老师把狮子请来了,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出示狮子卡片)指名读。

3、狮子呀,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我们的新朋友。(指着卡片)这里有一个生字,你们怎么记住它?(生谈识记生字方法)

4、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跟狮子有关,题目就叫《两只小狮子》。(板书课题)

这究竟是两只怎样的小狮子呢?能干的小朋友一定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分享的故事就在书本的第120页,请小朋友赶紧翻开书。

你发现了吗?这故事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等会儿学习故事的时候可以读读课文,看看图画,这样的学习可有意思了。

读故事前,老师要提个小要求,听清楚了:读故事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拼音宝宝来帮忙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读好后给自然段标上小节号。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别读7个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有点难(出示幻灯片),里边有很多生字宝宝,请你们仔细拼读拼音,练习练习,好好准备准备。(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好多自信的小手举起来了)

你很棒,一个生字都没读错,奖励你当小老师领大家读这段话中的四个生词。(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小老师教得很认真。谁会了?指名读词语。(真的一学就会,字正腔圆的。)

要是没有拼音宝宝的帮忙,谁还能读好这段话呢?(出示去掉拼音的幻灯片)指名读。齐读。

读得很正确。谁继续往下读第三自然段?指名分别读三到七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节

1、出示幻灯片,指名说:

我认识了一只( )的狮子,还认识了一只( )的狮子。

2、贴勤狮子的画,它在干什么呀?

课文怎么描写这小狮子的,请把课文中的句子找出来。指名回答

1)出示幻灯片,谁来说说,小狮子在练什么本领?指名说。

2)我把这些本领一一请到黑板上来,贴字。现在,你就是这只小狮子,指名问:“小狮子,你在练什么本领?”

出示 滚 扑 撕 咬

学习生字“滚、扑、咬”。

3)这四个本领都在这句话中了,指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这真是一只刻苦的小狮子,它学这些本领干什么?是为了攻击别人吗?(保护自己,捕捉猎物)有了这些本领,他就不会挨饿。这些本领真有用,小狮子就用这些本领学会了捕捉田鼠,它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捕鼠经历的`,谁来介绍介绍?(小狮子学会了捕猎,我们也为它高兴,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狮子的快乐。)齐读。

3、多能干的小狮子呀!可你们知道吗?小狮子为了练这身本领,可费了好大劲儿呢!每天,天刚蒙蒙亮,它就开始练习(滚、扑、撕、咬);中午,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他还在练习(滚、扑、撕、咬);傍晚,太阳公公都要回家了,这只小狮子仍然在练习(滚、扑、撕、咬)。像这样,从早到晚地练习,文中用了一个词(出示整天卡片),老师把这个词送进了句子中,谁能读好它?指名读。

4、可你们知道吗?小狮子在练习这些本领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碰到了什么困难呢?

……但它还在坚持练习……

……他咬咬牙,继续练习……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狮子?(勇敢、努力、坚持、刻苦)出示“刻苦”卡片,老师把“刻苦”送进了句子,谁来读一读。

(听了你的朗读,一只勤学苦练的小狮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5、听了小朋友的夸奖,小狮子心里美滋滋的,一齐夸一夸。齐读。小狮子托老师带来一句话“无论学习什么本领,只要你认真、刻苦,就一定能学好它。”不信,我们来试试。

6、今天,我们就来练习写字的本领好不好?小狮子请大家练习的是什么字呢?(出示“练习”两字)

指导写字。

讲评,再写一个。

7、当这只小狮子勤学苦练的时候,另一只小狮子在干什么?

指名说,出示句子。

1)谁来读读它,这句子也挺长,需要小魔杖的帮忙。指名读,女生读。

2)模仿它的样子躺一躺。这时,暖洋洋的阳光照在你身上,你有什么感觉?(暖和、舒服)

引读。

3)是呀!这只狮子就这么懒洋洋地晒太阳,懒洋洋地( )。练习看图用“懒洋洋”说话。(睡觉、休息、翘二郎腿,眯缝着眼)。

生活中你有没有“懒洋洋”地做过事情。

懒得都让人家抱了,无精打彩,有气无力,我们送他一个词“懒洋洋”。记住这个词了吗?“懒洋洋”就是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什么也不想做,一起读读这句话。有气无力的,所以读“懒洋洋”地时候语速要(放慢),再试一试。

是呀!真够懒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只小狮子,一只(指板书)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而另一只却整天懒洋洋地哂太阳(贴懒狮子图)。

8、学习儿歌,巩固生字

老师把今天学习的内容编成了儿歌,儿歌里有不少生字。指名读。这小朋友读儿歌时嘴都撅起来了,真替这懒狮子担忧呢!一齐读。

这两只表现截然不同的小狮子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板书:

两只小狮子

滚 扑 撕 咬

勤狮子图 懒狮子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

教学重、难点:

读准字音。

教学准备:

生字卡,卡通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这八个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动物卡通卡片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老师带小朋友一齐表演唱《找朋友》,师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方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去,认识几位新朋友,高兴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犬

瞧,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谁在迎接我们呀?(小狗图片)谁来与它打声招呼,老师告诉你们,小狗还有个名字,它叫犬,出示生字卡:犬,领读,指读,齐读。

小朋友都熟悉小狗,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可以介绍狗和人类的友谊,狗的生活习性,种类

过渡:嗬,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2.教学羊

(1)在绿绿的草地上,小羊在吃青草。出示:羊(yáng)

(2)小朋友,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3)这样可爱的小动物,你记住它的名字了吗?(巩固字音)

(4)指名读齐读

3.教学鹿

(1)绿绿的草地上,还有谁呀?出示:鹿(lù),你怎么会念这个字的?让学生拼读。

(2)小朋友,你见过鹿吗?在哪儿见过?

(3)开火车读

4.教学虫

(1)小朋友,睁大眼睛,再仔细看看,哪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草丛里与我们捉迷藏呢?出示:虫

(2)小朋友,想想看,小虫子还喜欢呆在哪儿呀?

5.教学:贝、鱼、龟

哟,小朋友,这儿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呢,难怪小鹿不愿离去,它在看谁呀?你看到了吗?

引导学生说:我在小河里看到了谁怎么样。

或我看到谁在小河里干什么。

相机出示:贝

鱼:你看,它摇着尾巴正在向一(2)班的小朋友问好呢,它是鱼(领读)。哎,鱼儿在干什么呀?你还知道有哪些鱼?

龟:你喜欢这位新朋友吗?你能向大家介绍吗?

6.哎,仔细听,空中传来了谁清脆的叫声?

出示:鸟,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指导读准第三声)。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了解好多鸟,你能说给大伙儿听听吗?

(三)巩固新知

1.小朋友,我们在动物乐园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它们是:(师指板画上卡片,生读)犬、羊、鹿、虫、贝、鱼、龟、鸟,你喜欢它们吗?让我们再响亮地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2.这些活泼可爱的新朋友,来到我们小朋友的书上,让我们翻到25页,与它们见面。小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

(1)请小朋友看着图自己读一读。

(2)齐读。

(3)诵读韵语。

3.这些小动物可淘气啦,它们躲在动物园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出他们来吗?老师读字音,学生找卡片。

4.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面对着我们,你还能正确地喊出它的名字吗?(老师指动物的图片,学生读字音)

5.看来,小朋友把这些小动物都记在心里了,我想与小朋友一起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找朋友)

(四)诵读表演

1.动物乐园真有趣,草。小羊小羊吃青

乌龟爬呀爬,鱼儿游呀游,虫儿藏呀藏,小狗叫汪汪,

贝壳贝壳水中坐,坐在门口把歌唱,

鸟儿飞呀飞,鹿儿跑呀跑。

2.拍手诵读韵语识字。

(五)请小朋友与小动物说再见。(自由打招呼)

(六)作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新朋友在纸上画一画,并把它介绍给周围的小伙伴。

教学后记:如果把课本中的8个字分开来一个一个教过去,显得有些重复,但是把这8种动物放到一幅图中,建立了一个动物乐园,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参观动物乐园的过程中识字。例:一进动物乐园,就请小朋友看看是谁在欢迎我们?;到教虫的时候老师这样说:还有一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跟我们捉迷藏呢。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学起来兴致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这八个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八个汉字,并且读准音。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识字指导

1.老师出示一根长长的丝线,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解释:因为丝很细,单独一根不好操作,所以人们总是把好多根拧在一起用。我边讲解,边做示范,并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出示丝的古文字,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丝字的演变过程。)

老师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理解麻。教师出示准备的麻绳,给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启发用麻组词。

(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生字。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2)表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学生,告诉他们这是识字的好方法。鼓励其他学生也拼一拼,尝试读准字音。

(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使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

(3)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毛、皮。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头发、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启发用皮组词。

(1)出示毛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指导观察挂图,启发回想曾经见过的毛,说一说毛有什么特点?

(3)启发用毛练习组词。

(教师注意利用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指名读同桌一起读齐读

4、理解禾、米。指导看挂图,帮助学生了解禾是指农作物。有一种禾苗长成熟后,收割、晒干、脱壳,就是米。随机出示米,引导学生用米字组词。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禾字的演变过程。引导思考:你觉得禾的字形与图上禾苗的样子像吗?哪儿像?我画一棵成熟的禾苗的简笔画,并板书禾的古文字。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禾字的演变过程,感知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5、理解谷。引导学生观察图,告诉学生谷也是一种农作物,成熟后碾去皮就成小米,可以吃,它的茎可以喂牲口。

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同桌一起读齐读

指导学生用丝字组词。

6.教学竹。

(1)出示竹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竹子各部分的名称。

(3)对照挂图,你有好方法来记竹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笔画,突出竹字的象形之处。

(生走上讲台,指着黑板上的图。说:我觉得,竹的第一笔就像这片叶子,这一横就像旁边的这片叶子,这笔就像竖着的叶子。然后这笔就像这片叶子,这笔就像这片叶子,这笔就像这片叶子。)

二、练习

1.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

2.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3.快速抽读生字。

教学随笔

我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巧妙地将字的音、形、义和图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穿插识字教学,目的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积累一些汉字,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汉语拼音及时运用于识字,这样也有利于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指导学生学用结合。

关于识字教学,教师没有单纯地为识字而教识字,而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注意教给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学效果明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五、问题探讨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这句话如何理解?表现出地下森林怎样的性格?

──“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

──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六、总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七、作业

1.摘抄并背诵文中你所欣赏的抒情语句。

2.向伙伴们描述你所见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观及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9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 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

【合作·探究·展示】

1.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3. 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4.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何坐 其实味不同 ③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5.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标签: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