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二、反复诵读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四、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多媒体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读赏析,揣摩景物描写(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七、把握主旨,写法借鉴(多媒体展示)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八、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九、课后作业,感悟亲情(多媒体展示)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教学难点
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录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身心准备
1、听歌:《愚公移山》
2、听故事《愚公移山》
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问题知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迂()焉()箕畚()
荷()叩()龀()匮()
亡()太行()惩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3.讲读故事情节,初步体会愚公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二)学习新课
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g、“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j、“虽”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
a、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b、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3、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1)杂然相许
(2)杂曰。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c、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 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二、学习重难点: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先学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5.自由质疑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五、达标巩固: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龀() 匮( ) 厝() 孀() 箕畚()( )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3.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6.分析“ 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课时
2课时(第周星期)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荷担(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穷匮(kuì)智叟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
2、作家、作品: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二、初读文本
1、听录音(轻声跟读,注意正确读音)。
2、自读课文(放声朗读)、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
2、合作学习(落实虚词“之”用法)。
3、积累、检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无”,没有)以应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词多义
①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主谓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词: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说课文大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齐读课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的“灵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图片)
(一)填表: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任务)
残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努力)
无陇断焉→最后的□□(胜利)
1、山是怎么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是怎么样的?(年且九十、残年余力)
3、“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ppt出示原文)
这三个故事中,有什么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提示:人数、外援、结局)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什么?(天帝主动帮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声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赏析对话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带有讥笑、轻视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智叟: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2)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六、写作特点
1、衬托(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准备:歌曲《愚公移山》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
2、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3、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山体庞大;
⑵工具简陋;
⑶劳力不足;
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九、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