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花心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叙述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

(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如果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出的结果就是它的面积或周长.

(1)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出梯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3)说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值.

(4)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强调: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题时注明就行了.

(5)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4厘米,宽是4.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写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可以写成

读作:的平方

表示:两个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探究活动

找规律

活动目的

1.能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活动题目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填空.

35=3×10+5702=7×100+0×10+2

72=7×10+2123=1×100+2×10+3

16=1×10+6564=5×100+6×10+4

…………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汇报思考过程和答案.

3.仿照题目类型,每个小组自编一组练习,相互交换解答.

参考答案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10a+b).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100a+10b+c).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方格图求一些图形的面积,看今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看吗?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将想到的方法简单地记录到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对比择优

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发现的方法,然后记录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

生2:用总的14×14的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

生3: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

生4:转移填补,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

师:对于各组发现的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数太麻烦,方法3把这个图形分割成4块,算出或数出其中一块的蓝色面积再乘4比较简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较简便。

……

师:(小结)大家对比很认真。对于这种在方格图中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大面积减小面积,还可以对整体进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数或算。具体运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三、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还可以“大减小”。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还可以把他们写进数学日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 重点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新课

1、

①、用12

②、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数。

4、 总结:

①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②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 总结

四、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p.47、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元,3.40元,4.75元,2.65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3.4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3.4=11.4(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

仔细观察小数加法:右边不对齐。

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7.4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p.48、49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8+1.4,读,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提前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

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

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

举例较简单的减法:(1)4.75-2.65;(2)4.75-3.4

分别用竖式算出上面的减法,并比较不同:第2小题小数部分缺一个数位,可以补0,算5-0=5,也可以想5不用减,直接移下来。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4.75

竖式(略)。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0,变成8.00后算。8.00-4.75时,可以先不考虑小数点,当成是整数减法来算……)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

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4.75-3.4”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后再算?

(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5、学生练习另几题较难的减法计算(做在书上)指名板书。讲评。

3.4-2.65 8-2.6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读出上的新,并依次回答两个问题。

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

(1)第4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

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检查预习作业。

五、布置作业:

p.49第2题,p.50第5题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51练习八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6+8= 0.86-0.4=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更侧重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3.6-1.28= 7.18-3.6=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0。

3、小马虎在计算3.5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3。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4.23-3.56=0.67,3.56+6.7=10.26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83-0.5= 9.2-6= 2+2.8=

3.4-3.1= 0.73-0.23= 3.6+2.4=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

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

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

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10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交流讲评。

三、检查预习作业:

对比练习:

0.17+0.06= 0.79-0.04= 1.3+0.03=

0.17+0.6= 0.79-0.4= 0.56+0.4=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布置作业:(略)

(4)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2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题组练习:4.3+7 4.3+0.7 4.3+0.07

观察后说说:

(1)这组题有什么联系?

(2)通过这组题,你觉得做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8.9+3.6+6.4+1.1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有预习,所以不少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

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

=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

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

(2.7,0.7,8.7……)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0.3凑成整数的是0.7。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7.2,1.76,2.37,3.34,0.237,2.178

(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

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1.76和3.34,7.2和2.178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78+0.8+0.2 0.37+1.79+0.63

指名口答简便过程,并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2、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

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算一算,交流怎样算更简便?

(一般学生都会用凑整的方法来计算,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每一个成绩都正好可以看成18秒,也就是18×4=72秒)

3、口算下面各题:(p.54第1题)

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4、算一算,比一比。(p.54第2题)

观察题组,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选你认为计算简便的那题算出结果。

一起按顺序口算出另一题,比较两题结果是否相同,感受“简便”。

补充板书:a-b-c=?

(1)=a-(b+c)=a-c-b

举例说说上面等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连减可以改写的形式。

5、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3.06米,小星比小强少跳0.18米,小宇比小星多跳0.32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06-0.18+0.32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3.06-(0.18+0.32)=3.06-0.5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四、检查预习作业:

4.52-(3.52+0.72) 4.9+0.1-4.9+0.1

五、布置作业:

第3题

(5)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6)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2.5+3.2 0.83-0.5 0.25+0.75

9.8-4.8 1.7+0.4 1-0.6

1.2-0.8 0.92-0.2 0.52+0.4

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第2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

3、简便计算:

4.3+0.98+0.7 3.6+1.98+6.02

7.5+4.9-6.5 5.27-3.9-0.1

8.44-(5.44+2.8) 1.29+3.7+2.71+6.3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

(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

(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

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

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

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

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

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

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4、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布置作业:(略)

⑺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P58 7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1、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 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5、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课件1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一句话表示)

二、设疑引喻

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三、指导探索

1.出示图片1

2.组织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3.提问:小数乘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提示:①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②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做法,交流这样做的依据。

4.出示课件3 提示:为什么要把325缩小10倍呢?

5.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四、质疑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计算13.5×5时先算65×5,为什么算出的结果675还要缩小10倍呢?

3.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答疑)

五、反馈调节

1.完成P4第1题注意学生叙述意义时的不同说法

2.完成第1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鼓励学生能勇敢地说一说自己错在哪儿?教师注意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节。

3.完成第4页第2题。

集体订正。

提问:观察上面的习题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P4第4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根据149×23=3427填结果。

14.9×23=()

1.49×23=()

149×0.23=()

149×2.3=()

()×()=3.427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和迁移类推的方法,学会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0.720.4180.60.94

2.课件4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1.理解意义

(1)课件5,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怎样求出米花多少钱?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出示13.5×0.5=

单价×数量=

提问: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13.5×0.5还是求几个13.5的和是多少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由学生互相说一说: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结:提问:你认为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4)练习

①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8.5×0.47.2×0.8618×0.23

②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30的一半是多少?

2.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①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②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分组讨论后试做,教师行间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课件6演示。

(4)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提问:你是把13.5×0.82转化成谁乘以谁算的?为什么5和2对齐?

(5)独立完成67×0.32.14×6.2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6)归纳法则:观察比较后启发提问: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法则:(法则略)

(7)指导学生看教材中今天所学内容

(三)反馈练习

1.根据11×18=198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1.1×1.8=0.11×18=

1.1×0.18=0.11×18=

2.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15.86×0.738×0.60.54×0.23

85×0.3271.57×0.281.8×0.23

(四)质疑调节

1.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 第6题,第8题。

2.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3.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 40÷47

饮料39瓶47 39÷47

花生8千克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9=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

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组活动:

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b、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 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0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准确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