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平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平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平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 ○○○○○ ○○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平均分除法
(1)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习,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使学生能正确地用除法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利用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只要有小动物搬新家,就会给其他的小动物发请柬,让它们到自己的新家去做客。今天是小兔搬新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搬家的呢?
生:想
师:好呀,我们就一起走吧。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在草地上有兔子。(我看到草地上有12只兔子。)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在干什么呢?说什么?
生:小兔们在商量怎样住新房的问题。
2、解决小兔安家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兔们解决住新房问题吗?
生:想
师:可是,应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听听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吧。
(①让学生读出笑笑和淘气的对话。内容:笑笑说:“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淘气说:“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几间?”)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帮助小兔们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小组组讨论)
(③反馈)
师:你们想好怎样帮助小兔解决问题吗?(让学生说一说)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3只小兔。因为12÷4=3(只)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2间。因为12÷6=2(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帮助小兔解决解决了问题。如果老师也来考考你们,你们也能解决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的意思)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④学生小组讨论
⑤反馈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6只兔子,因为12÷2=6(只)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4只兔子,因为12÷3=4(只)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4间房子,因为12÷3=4(间)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6间房子,因为12÷2=6(间)
3、解释运用,开拓创新
师:同学们,小猴也要考考我们。它说:如果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3间够住吗?
生1:我觉得够住。因为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5×3=15(只),3间就可以住15只小兔。小兔一共才12只,所以够住。
师:你们真棒!我相信,小兔们在大家的好建议下,一定能安排好住房子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兔开门(练一练第1题)
2、小兔的礼物(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又一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安了家,找了钥匙。说说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点评:从课前的“考眼力”游戏自然导入所学新课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动手做三角形等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在判断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6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但我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各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出示主题图后;
师: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生说)
师:这里不仅快乐多多,还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记录解决问题的算式)
然后小组汇报.......
这一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当学生发现算式的共同规律是:同数相加时,我就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用同数连加解决的数学问题。比如:一个小组有几个小朋友?2个小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指名回答列式)
师问:你还能从身边发现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联想到了很多,有的说:我们坐的凳子4条腿,2个凳子一共有几条腿?有的说吃饭的时候一个人用2根筷子,那么一家三口人一共用几根筷子?还有的:教学楼一层有4个教室,那么3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能用到同数相加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了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3、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在“画设计图”这个环节,我请小朋友们来当小小设计师,为小动物的家设计栽树方案,怎样栽小树既整齐又美观?这样设计,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总之,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兴趣,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唯一感到不足的是:面对学生的激情洋溢,教师的评价语言有点匮乏,着也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争取今后的教学中,我能以亲切的教态,丰富的语言,走进学生们的中间,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和练习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习。
(2)完成练习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习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习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习
1、完成习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习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习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习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习都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对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创情境
1、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搬新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根据图上信息,编一道应用题
3、独立做,然后讲题
4、汇报:学生列式讲题,说明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5、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总数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同。
6、出示书上表格,你能说出什么?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然后反馈。对数——找规律
三、仿型练习
课本第83页第三题
四、练习
1、课本第83页第四题
2、课本第83页第五题,反馈,说出你是怎么填的。
3、比赛:贴出12朵花,全班分三组,第一组派人分花,第二组列算式,第三组口答算式意义,每做对一次得10分,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4、检测:内容见检测本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七三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