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年级下数学教案
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一起看看苏三年级下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苏三年级下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 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苏三年级下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苏三年级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正确理解三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
(二)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法求总价,推导出用除法求得另外两个量.
难点:揭示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21×3= 13×7=
70÷14= 63÷3= 91÷7=
70÷5= 63÷21= 91÷13=
32×4= 12×6= 15×8=
128÷4= 72÷6= 120÷8=
128÷32= 72÷12= 120÷15=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提醒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无序,老师要选择有序的板书在黑板上)
生: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同学们能牢固掌握学过的数量关系,下面老师出一道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大家来思考.
(二)学习新课
1.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投影出示讨论题:(几个题都用这个讨论题)
(1)题目中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说出数量关系式.
通过讨论,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把学生说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
34×8=272(元)
使学生充分认识:34元是单价;8是数量;272元是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下面老师把(1)题,已知和所求改变一下,请看(2)题.(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2)学校鼓乐队买8个鼓用了272元,每个鼓多少元?
投影出示讨论题: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每个人都参与.
(可以多请几名同学回答,尤其是中、下等同学,要多给他们机会)
生:已知“买了8个鼓”是数量,“用了272元”是总价.求“每个鼓多少元”是单价.也就是: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
列式:272÷8=34(元)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按老师说的要求,把这个题目再改编一下,注意听.
如果这道题的总价不变,把问题(单价)改变为条件,把数量改变为问题.
请同学思考片刻,组织一下语言,把这道应用题叙述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把事先写好的(3)题贴在黑板上)
(3)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272元,每个34元,买了几个鼓?
投影出示讨论题:
(根据讨论题回答,请一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他们是否掌握了)
(生:已知总价是272元,单价是34元,求的是数量.)
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979÷34=8(个)
师:通过上面三个题目,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总价,用乘法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单价,用除法计算;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数量,用除法计算.
总之,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容易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巩固反馈
请同学利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由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列式:35×4=140(千米)
(2)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这辆汽车由胜利村到县城要用多少小时?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列式:140÷35=4(时)
(3)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列式:140÷4=35(千米)
(订正时,老师板书)
下面请同学打开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题.谁知道每题括号里绿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请在书上填写.(订正时老师板书)
(1)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2)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3)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题.(出示)
(1)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8小时生产多少双?
提出问题再解答,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读题并补充问题.老师填在黑板上.
关系式: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列式:32×8=256(双)
(2)把上题改编成求时间的应用题.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编,然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计划织256双,需要几小时?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列式: 256÷32=8(时)
(3)把上题改编成求工效的应用题.
(要求自己独立思考,编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最快)
一台织袜机8小时织儿童袜256双,平均每小时织儿童袜多少双?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列式:256÷8=32(双)
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今后可以应用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乘法、除法应用题.
作业:看书第73页.
小资料
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c÷a=b或c÷b=a(a,b都不等于0).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c平均分成b份,也就是求相同的加数a.二是求数c里面含有多少个a,也就是求相同加数a的个数b.至于求一个数c是另一个数a的多少倍,实际上也是求c里含有多少个a;已知一个数的b倍是c,求这个数,实际上就是把c平均分成b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苏三年级下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