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暗香浮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数学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

2、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m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

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板书:4 = 4 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〇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〇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4)填一填:

7〇 3 4〇 9 3〇 3 5〇 8 10〇1

2 〉□ 6 〉□ 6 = □ □= 8 □和□< 9(这几道题,发数字卡片给小朋友,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到台上来。)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小于 < 大于 > 等于 =

开口对大数 尖尖对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操作,显示对美的.追求,领略数学知识的美.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拼摆出想象的图形.

教学难点

拼摆出想象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七巧板、学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出示拼摆的图形,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图形之美.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从学具卡片中找出 ,按虚线剪开,再按下图拼一拼.

(1)引导学生想象,拼摆的图形像什么?

(2)启发学生还可以摆什么图形?

2.从学具卡片中剪下 ,再按虚线剪开,用剪下的4个 能拼成一个圆吗?

3.从卡片上剪下其他图形,再按下图拼一拼.

(1)出示投影:

(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摆其他图形.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用两个△和两个○拼摆一只蝴蝶.

2.用认识的图形,摆一朵花、一只小鸟、一架飞机等.

布置作业

用认识的图形,拼成一个想象的图形,办一个小展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系系相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1.3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直尺割裂图。

3.跳远起点条及终点位置标志条,一把长米尺。

4.数字卡片,磁性黑板(用来完成练习四第2题)。

5.鱼缸图投影片(用来完成练习四第1题)。

6.1~5的数字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为写0做准备)。

教学设计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为什么有这引进变化?(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描述三个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行。

揭谜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导语: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数数看。

1.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学生用2表示,举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学生用1表示,举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没有表示没有的卡片,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有的学生领悟到什么,举起课前让准备的`空白卡片。

揭示课题: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

板书:0的认识。板书0并领读。

2.发散思维,充分想象。

老师竖起2根手指,让学生说是几(学生读1);再竖起1根手指,学生说是几(学生读2)。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学生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老师握起拳头,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学生充分联想,利用藏起桌上的物品、书包里的书、口袋里东西等等方式来表示0。

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学生从前往后读

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大。

让学生试比较三角板和黑板擦的长度,让学生看到两面三刀样东西的一端都对齐0起点,三角板的另一端对齐5,黑板擦的另一端对齐2,说明三角板的长边长,黑板擦的长边短。

教师强调:量东西长度时,0就是起点。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起点0。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起点。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用长米尺示范性地量,说出大概远近,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事先在教育前面地上贴上0起点纸条。)

a。指名请学生到教室前面从老师设好的0起点起跳,比赛跳远。

b。说说怎么比才公平。

c。说说课后比赛跳远时,也要注意什么。

(一听说比赛跳远,学生立即兴趣大境,而且主动当起了小裁判,从0起点起跳的规则也深入人心。)

[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跳远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工具性。]

教学书写0

教师:学习了0的这么多作用,我们应该掌握好0,写好0。

a。说说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0,注意什么。(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长圆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b。教师边总结边示范写0。

学生跟教师书写。然后全班同学在书上第29页描写0,请两面三刀位同学上小黑板描写,全班同学评价公有缺点。(学生提出的优缺点比老师想的要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说法,但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

a。学生依次数出每信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b。学生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整洁规范。

2.练习四的第2题。

a。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写有0~5的数字卡片。

b。排好顺序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

c。有不同排列顺序的组都可以上台展示,鼓励不同的排法。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未尽。

本节教学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以动促思。教师向学生多方面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7.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总结: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三) 判断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上一篇:上一条:小学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应用题的对比

下一篇:下一条:小学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遵循规律,给学生充分感知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搭配衣服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学具,发现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上装和下装,用连线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创新搭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发展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具体事物的能力的体现。

2.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过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贯穿在这一情境中,一气呵成,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上装和下装的小卡片圆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来祝福他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唱歌)

师:(课件出示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生日聚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样搭配,你们能帮帮她吗?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配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的开场会让同学们在兴奋与快乐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例2中的上装和下装图。

师:你们觉得茵茵怎样搭配最漂亮?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各种搭配图)

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你们的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成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除了摆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有多少种穿法,我们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装,字母B表示下装,或者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连一连。

(指名汇报连线的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的结果)

预设

生1:我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上装,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下装,每件上装可以与3件下装搭配,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种)或2×3=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别表示上装,B1、B2、B3分别表示下装,也得出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指名回答)

师小结: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2题。

师:茵茵来到了聪聪的家里,快看,聪聪拿出什么来招待朋友?

(学生回答点心和饮料)

师:你们喜欢什么点心和饮料?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你们有几种不同的选择?

(指名汇报结果)

2.课件出示教材104页4题。

师:小伙伴们来到了数学乐园,大家都想在这里合影留念,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聪聪过生日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