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傲骨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决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三、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作业本。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学校要组织植树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小树。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从中您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算式20 X 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这样的小数,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树。学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几种计算方法

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活动二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活动三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 X 3=60(棵)

1、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能够正确辨认用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会计算经过时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2. 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你知道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吗?(比如学生回答“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师板书)。

可是老师在电视报上看到“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为什么呢?谁知道?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一)认识24时计时法

观察钟面,一天有24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2圈。第一圈是从0时(前一天的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把第二圈的12小时按照顺序与第一圈的12小时排在一起,那么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

刚才同学说的“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这是用普通计时法计时,而电视报上“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通讯、交通等部门以及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谁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间播放?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生答,师板书。

观察7:00 19:00 6:30 18:30,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进行相互转化?讨论。

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加上12,同时去掉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将24计时法转化成普通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减去12,同时加上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 P73—想一想。

2. P73—填一填。

重点讨论怎样计算经过时间?如果计算两个整点之间的时间,直接用减法算;如果不是整点,可以先算几小时,再加上经过多少分。

3. P74—画一画

(1)这几个时间都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怎样在时钟上表示出来?(讨论)

先将它们转化成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再画出来。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育。

4. P74—练一练

重点讨论2(2)和3,怎样算经过时间?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买矿泉水》一节。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的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口算

20×3= 0×6= 8×0= 12×8=

12×4= 22×3= 24×3= 100×4=

2、竖式计算

22×3= 320×5= 602×5=

3、口答

(1)四年级每班有学生30人,3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每箱饮料3元,20箱饮料共花多少元?

(3)每箱装12瓶矿泉水,5箱共装多少瓶矿泉水?

二、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以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大约花了多少钱?

1、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计算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回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①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大约140元;

④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估算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72×2=144(元);

③3×(2×24)=3×48=144(元);

④3×(24×2)=3×48=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