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浅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号数学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尺子量和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尺子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3、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作用,体会测量方法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想办法,在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手

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测量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有同学用手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选用同一种物品

(如:课本、尺子、三角板等)再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量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1)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用铁钉测量课本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课本宽度是5个回形针的长;课本长度是5个铁钉的长度。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2)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长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1、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课后作业】:

完成《》第一页练习。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

二、例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和刻度尺,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来测量音乐课本的长。

同样长的长度测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量得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

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由

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什么都有什么。(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0在最左端,0表示没有或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2)认识1厘米。

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3)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用厘米量。

(1)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用刻度尺量一量。

(2)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练习一第一题。集体评价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二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课后作业】

完成《》第二页练习。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

4、例5;第4页例四“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复习检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请小朋友们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检查。

2、导入新课。

师:有没有一种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知道1名=100厘米。

(1)教师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观察。注意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做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你的学生尺比一比,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小结:

相同点:尺上都有刻度线,都有数字1、2、3······

教师提示:用你们的学生尺量一量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说明米尺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是一样长的。

不同点:米尺上有很多数字,一直数到100。有的米尺在刻度上没有学生尺上的短线。小结:从“0”刻度到100刻度就是100厘米,也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高,学生的身高。

(2)汇报测量结果。

三、巩固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第3页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

6、例7例8;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才,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1)老师准备了一根绳子,提问:看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么把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2)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得出:a。直的。B。有两个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出示拉直绳子———————————————

(4)出示╲╱和___,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是一样吗?学生观察汇报。老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拿身边的物体,找一找线段和端点。

3、连线段、数线段。

老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4、量线段的长。

二、巩固练习。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