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2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 点动成线 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板书:点动成线
2、 线动成面 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
3、 面动成体 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 新课
1、 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 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 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 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 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看!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现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 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薛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 实物判断:是不是圆柱体?说明理由.
2、 教材四页习题。
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 总结
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3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做完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投影订正。)
2.学习例5。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1)读题找出条件、问题。
(2)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说画图过程)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列式解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如何解答,并考虑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列式)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吨。
师再追问:怎样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
捕的吨数。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怎么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吨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当于五月份捕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解法都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区别:解题思路不同。)
(4)练习“做一做”(2)。
答。
(三)巩固练习
1.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复合投影片)
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包?列式是
A.乙队修了多少米?
B.乙队比甲队多修多少米?
C.甲队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D.乙队比甲队少修多少米?
(3)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_、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 )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
2.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解答。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2.找准单位“1”;根据问题需要的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教学过程
导语: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
(一)复习铺垫
1.说图意填空。(投影)
问:谁是单位“1”?
2.说图意回答问题。(投影)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准备题:
(做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计算,一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教师订正讲评。
提问:①谁是单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什么?
少。)
④根据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把问改成“还剩多少吨”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课题板书前加上“稍复杂的”。)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问:问题变了,现在“?”应画在哪?(在线段图中把“?”号移动。)
(2)分析数量关系。(同桌互相说。)
提问:单位“1”变了吗?单位“1”是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再根据刚才复习的'有关知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试着做一做。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解题思路,老师一边把图补充完整。
=2500-1500
=1000(吨)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吨,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吨。
师追问:求用去多少吨你是怎么想的?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欲求剩下多少吨,就要先求
(3)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种解法都是经过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吨,再用总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吨。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占总吨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吨。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件出示路线图。
2.师:这是老师上下班走的路线,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线。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平面图形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一)线的回顾学习。
1.回顾学过的线有哪几种。
(直线、射线、线段)
2.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线。
(课件出示一组直线、射线和线段)
3.思考并交流: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端点:
无
1个
2个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个交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完成)
5.追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1页“巩固与应用”1题。
7.讨论: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8.想一想,过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9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已学过的图形 |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 对称轴的条数 |
长方形 | 是 | 2 |
正方形 | 是 | 4 |
等腰直角三角形 | 是 | 1 |
等腰三角形 | 是 | 1 |
等边三角形 | 是 | 3 |
等腰梯形 | 是 | 1 |
圆 | 是 | 无数 |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0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0xx例文
★六年级下册数学鼎尖教案最新例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报告范文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0xx范文
★小学数学教师反思总结范文20x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最新例文
★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
★最新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例文
★ 20xx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例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生:时间1小时,路程是60千米;2小时,路程为120千米;3小时,路程为180千米……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师:根据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师:这个60实际是什么?变化了吗?
生:这个6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谁是定量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
生: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同扩同缩。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学生口算验证。)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扩大和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样的。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叙述一遍?
(看黑板引导学生口述。)
师:我们再看一题,研究一下它的变化规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板书)
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幻灯)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5)谁是定量?
(6)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答略)
师:比较一下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很好。请打开书,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
(生看书,并画出重点,读一遍意义。)
师: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三)巩固反馈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总结,举手发言。)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2
教学目的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
2.正确列式,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单位“1”,会列关系式。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题中条件找出和关系式中相对应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0.75= 1.25= 0.786= 1.763≈ 0.9855≈
3.列式计算,说分析思路。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说思路: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相比,六年级人数做单位“1”,关系式为
已达标人数÷六年级人数
小结:这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为所求的问题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找单位“1”,用单位“1”做除数。
(二)讲授新课
改变准备题为例题,把“几”改成“百”。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1.读题,说出例题与准备题有什么不同?百分数表示什么?(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道题与准备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
2.说解题思路。(小组互说,集体订正。)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把问题补充完整,也就是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是单位“1”,做标准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是和六年级学生人数相比的量。
3.列关系式:
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六年级总人数
4.列式:
(板书) 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75%。
请同学们看计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数表示,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
问:结果表示什么?为什么没单位名称?
(体育达标的人数与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倍数关系,所以没有单位名称。)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是最后结果,一个用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另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关系。)
6.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单位“1”的量;找准与单位“1”相比的量,用与单位“1”相比的量除以单位“1”。)
7.过渡到例2。
百分数还可以叫做什么?(百分率,百分比。)
你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率?(发芽率,出勤率,合格率……)
求这些率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实行科学种田,为了保证基本苗数量,又避免浪费种子,就要先进行发芽率的试验。求发芽率就是求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问:“率”表示什么?(两个数相除的商。)
师:发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所以,要“×100%”。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1.默读题,说已未知条件。
2.什么叫发芽率?(同桌互说)
3.根据发芽率公式,自己列式。集体订正。
问:结果有单位名称吗?为什么?
4.根据发芽率的公式,你们能说出求下列百分率的公式吗?(边说边投影。)
想一想:你能告诉大家一个百分率公式吗?
5.练习:第137页“做一做”。强调先写公式,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投影)
1.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集体订正)
48÷40=120%
为什么不是40÷48?(一班是单位“1”,一班种的棵数做除数,二班种的棵数是和一班相比的量,做被除数。)
2.读题,说单位“1”;列式,说结果。
①2是5的百分之几?
(5是单位“1”,2÷5=0.4=40%。)
②5是2的百分之几?
(2是单位“1”,5÷2=2.5=250%。)
③4千米相当于5千米的百分之几?
(5千米是单位“1”,4÷5=0.8=80%。)
④20分钟是1小时的百分之几?能直接列式吗?先怎么办?
3.以小组为单位说分析思路后,个人在本上列式,集体订正。
①某村前年造林15公顷,去年造林18公顷,是前年造林的百分之几?
②某种录音机原价560元,现价是320元。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原价是现价的百分之几?
③某生产队割青草200吨,晒成干草后还有120吨。求青草的含水率?
关键要明确,青草含水重量,就是失去的水分,即:青草晒成干草后少的重量。
④某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女生占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女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第三问,全班人数是单位“1”,全班人数是男生和女生的总和,所以,除数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列式为:22÷(22+20)。
问:第三问与前两问有什么区别?
⑤某区绿化环境,前年种花草200公顷,去年比前年多40公顷。前年种花种草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小组讨论分析,谁是单位“1”,谁是和单位“1”相比的量?会列式吗?集体订正。
4.根据:“24,60”两个数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题步骤是什么?解题关键是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求百分率。解题步骤是先找重点句,确定单位“1”。关键找准单位“1”后,根据关系式找出相对应的数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根据新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首先复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准备题,为顺利讲授新课、过渡到新课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重点。总结出解题思路,掌握解题的关键及步骤。
3.精心设计习题,使知识引向深入。由直接给出关系式中的数量到间接给出关系式的数量,通过智力活动内化,逐步向能力转化。
4.运用迁移规律,以旧引新,调动学生参与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