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颜初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题: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 难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 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6×56×3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 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意义,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五朵花、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

1、出示情境图,读懂图意。

2、模仿做一做,边说边做。

3、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

4、集体交流数“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清楚表达。

二、实物操作

1、出示熊猫图,说说图上讲的是什么故事?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球,一共有几只熊猫?

2、用学具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

3、和同桌说一说后集体交流,鼓励孩子认真倾听。

三、符号表达

1、小结: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出示算式:2+2=5

2、思考: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3、教师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

4、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5、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6、写一写算式。

7、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加法算式在图中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一共有多少?

引导学生完整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一辆”“又飞来一只”

2、说一说。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

(2)观察情境图,交流书中呈现的实例。

(3)让学生结合不同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

(4)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

3、小结。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4、练一练,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布置实践作业:在家里说说加法问题,并把算式记下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 200÷5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 1500÷ (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 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 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渗透教学:

一. 要善于欣赏他人;

二. 要及时地反思,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式引入

1、 (出示图片1)教师叙述例1的已知条件。

2、 提问

(1) 听完老师的叙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3) 待学生回答后,完整的出示例1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4)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准备怎么列式?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提问引导

①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分组讨论试做

要求

① 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们组准备怎么做)。

② 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

③ 如果一个组讨论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交流三种方法

[讨论过程中,重点提示学生:① 首先,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② 其次,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要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 要善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等。]

方法一

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

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方法一

优点

1、 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2、 在计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缺点

1、 费时间。

2、 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如果写不好,容易显得很乱。

方法二

优点

1、 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点时间,少写了一个62,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

2、 这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相对于第一个竖式而言)

缺点

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方法三

优点

1、 更省时间。

2、 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的计算就可以了。

缺点

1、 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

2、 对于一些计算不熟练的同学来说,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师: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的方法。

(5)小结

问:做完这道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1、 在计算时,要努力思考简便的方法,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2、 最简单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3、 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正确率。]

(二)教学例2

(1)直接出示例252-20-18=

(2)对比

问: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不同?

[生:例1:是一道连加的两步式题。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算法。例2:是一道连减的两步式题。只能用例1中的前两种方法。]

(3)师生、生生多边交流

问:这道题怎么算最好?

[生:用两个竖式计算最保险;第一步口算,第二步用竖式算。]

(4)小结: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做一做(略)

四、总结、质疑、发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 大家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问题吗?

3、 除了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 例2 52-20-18= 个西瓜

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

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28+34+23=85(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竖式略 竖式略 竖式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整理和复习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二中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

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

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

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

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

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

情境一:

抽礼物游戏:

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

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

情境二:

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

生:很多

{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

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乱

师:那怎么办?

生:把它们理一理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程当中萌发。]

三、教学重难点精品片段与分析

活动设计一

讨论摆法。

生1:按得数整理。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

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

生:想。

师:娜娜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开始!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活动设计二: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

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入。如:为什么和相等?渗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和不变。

(2)师:现在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

(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渗透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摆?你为什么这么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并适时的渗透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表格中,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价交流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

三、练习设计精品片断与分析

练习设计一:

抢答游戏:

1、师生抢答

师指算式,生抢答。

2、生生抢答

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

[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学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馈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练习设计二:

教材112页“数学游戏”: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练习设计三:

走迷宫: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1,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

2、小组合作

3、汇报

[特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