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美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美术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小区
小区是人们生活聚居场所,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下:04课 小区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恋、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不断完善,小区更是对未来的理想的不懈追求。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下:04课 小区以及综合·探索领域的具体要求,本单元的课程为教育学生关注小区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首先从小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以小区的照片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从平面示意图的表现进一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空间,住宅、学校、古建筑等从小区的区域划分、建筑的不同功能到人文情怀的渗入,为教学提供了相关素材。
学习活动的设置以为小区命名的活动形式展开,从对小区的整体认识出发,用简洁的形象,明确地表现小区的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确定主题。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社会考察,讨论研究小区的现状和发展,设计规划方案。教材以详细的图文资料,为选题、设计思路以及平面设计图的绘制做出示范。最后,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小区规划模型,把设计思路付诸现实,以此完善体验探究、创造的过程。
评价建议设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资料库提供了有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关注。
学习大空间就乡村规划、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提供了选题与素材,激发学生关注更为广泛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学会平面规划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掌握规划模型基本的制作方法,并运用于规划设计。
能够和同学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学习任务。
能够了解所在居民小区的规划和功能以及人文背景,更加关心和爱护生活环境。
三、教学思路
1.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首小区景色的图片用于教学导入,在教学中最好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小区的图片和平面示意图替代,使学生能够将实地印象运用干规划设计与制作。
教材设置的未来小区的设计思路作为学习指南,从小区的整体布局、美化以及文化特点的体现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列举各种表现方法,为学习活动提供了范式和参考。教学中还可以考虑采用剪贴形式,用色块表现,用局部图片加以示意。
教材呈现的制作步骤为制作活动提供帮助,教学中需要加以演示说明。
对教学任务的要求可以参照“评价建议”中列举的内容制定指标。
2.教学准备
有关小区的平面挂图;小区的景观及各种服务设施的照片资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准备影片资料,制作);绘制规划图的工具:圆规、直尺、三角板、铅笔和色彩工具等;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剪刀、小刀、胶水、海绵、泡沫塑料板、塑料片等。
3.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设计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将想像与创意付诸表现,在探索实践中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教学策略的整体思路是设计小区名——规划小区整体方案——制作小区模型。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教学重点有所选择的侧重。以团体活动形式开展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增进协作意识,由小集体到大社会的转换更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积极创造、互相合作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一课时可从设问的形式进入教学情境, “介绍你居『主的小区,它有什么特点?还应增添什么?理想的小区模式是怎样的?画出你家周围的平面分布图……”带领学生重新审视周边的小区,从居住环境、交通、小区的设施如商店、学校、游乐场所、绿化等方面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居住的社区,找出它的特色,并命名,展开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强调小区的基本功能和规划原则、注意事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其中的重点。课后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区建设的大体动态和最新理念。
第二课时就学生的社会调查展开讨论,确立小区的主题应以人为本。小区的功能(住宅、交通、医疗、购物、休闲娱乐、消防治安等)、风格(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文化(当地文化习俗、遗迹、学校、广场、公共场所等)都应该考虑进去。讨论可采取竞争的方式进行,小组代表阐述调查结果,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特色?结合教材设置的设计方案谈一谈人与自然、社会的依存关系。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要求、考虑,小区为人们提供的应是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舒适的场所。同时还应强调小区的时代感、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人的返璞归真的享受。从自然景观的协调、美感出发启发按学生自己的理解去装扮我们的家园。
通过范式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平面规划图的绘制方法,运用有关地图的知识,了解比例、方位、图例以及绘图方法。设计图示标志,表现道路、绿化、学校、广场、公共场所等。分组选择不同方式(包括手绘和剪贴)进,行表现,绘制平面规划图。
第三课时制作小区模型。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已确定的小区方案,制作方案不必求全,只要求尝试体验过程和制作质量。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进行制作。各组的模型以表现小区局部区域为主,最后汇集为一个大模型。课堂的模型制作应力求简洁、概括,注意整体的结构和布局,注意造型与材料质感和色彩的协调。立体造型的点、线、面在模型中的综合运用,材质运用中对于树、房屋、草地、水池、道路、路灯等不同质地的表现都需在教学中强调出来。
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制作结果,要以发展的眼光激励想、确定阶段,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程度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与否;另一方面是制作阶段对于结构、层次、空间、材质、色彩等构成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展开,可采用模型展览的形式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四、教学选择
本课制作规划模型的学习活动难度较大,所需工具材料、制作场地要求较高,占用课时太长,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可以考虑与学习大空间中公共设施的内容设计对换,将教学重点放在规划设计图上。
规划设计图的表现方法也可以多样化,如我国古代的地图就常采用绘画方式,具体地点和完整布局并茂,详尽而生动。再如平面布局与照片图示结合的拼贴简洁明了,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建议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本课编写所期望的目标。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居住环境,通过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引起他们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如居住环境的新旧对比、住宅的造型和色彩、标志性建筑、绿化带以及环境与心情等话题。收集学生在所居住的小区的留影,或拍摄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图片用于教学,更能够引起他们对课题的兴趣。规划图制作之前,应该有一些草图。通过小组成员的综合优化,再绘制正稿,这样做既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又能够培养协作意识。
设置真实的设计用途,在平面图上假设河流、湖泊或道路作为地形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客观条件进行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可以考虑以改变小区环境为题,通过调查绘制小区平面图,通过讨论对现有布局进行改变,设计规划新的小区布局。
提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运用几何知识,诸如用圆规画对称图形、等分圆周、中轴线的运用等等。规划设计的教学范图最好能够呈现绘制过程。手绘挂图运用剪贴方式,示范时逐步完成。也可以使用胶片分层演示。展示多种建筑、树木、花园、汽车等俯视图,帮助学生感受特殊角度的图形,有利于对平面图的认识和理解。规划模型的重点应呈现规划布局,房屋建筑的造型要简化。先用泡沫塑料切出简单的几何体,再稍作挖切即可。
泡沫材料的切割最好使用加热的钢丝,不仅切割效果好,而且比工具刀安全。切割台的制作需要一个木架、一根钢丝和一台自耦变压器,可以请物理老师协助解决。
材料的选用可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代表当地特色的材质进行制作,就地取材,选用当地最常见的高粱梗、树枝、石头等进行制作。
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认识小区——设想小区——设计小区——制作模型的构思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设计大赛的形式展开,给小区设立一个主题,既有利于学生抓住小区的设计主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使其积极地投入其中。
初中美术教案2
一、教材分析 《红屋顶》
本课《红屋顶》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红屋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应《红屋顶》“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以现代派绘画作为介绍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说,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地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在此之前,西方绘画多以描绘客观对象为主,用照相式的方法去表现物象的客观存在。了解、认识现代派绘画的发生时段、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形式特点等,可以从多维度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及文化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感、文明感和历史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本课是以题材的个案——红屋顶来搭建认识、分析、综合的桥梁。现代派艺术家对同一艺术表现题材独具慧眼、苦心经营的创造,产生风格迥异的视觉形象,是教学互动中最重要的依托。学生能从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入手,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直观对比欣赏活动中,触摸到20世纪这一重要艺术思潮的脉搏,而不是停留在词语上的概念。
教材的第30、31页展示了三类有关红屋顶的作品。一类是当代中国画家的,一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再一类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前两类都是写实性的,’后一类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每幅作品造型的变化手法与形式特征在教材文字上分别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发学生对现代派绘画的兴趣,对其风格特点获得较为明晰的印象,丰富视觉信息的储存,拓展联想思维。
第32页呈现的是当代中国画家运用现代派绘画理念创作的作品和展示《大明风度》形式变化过程的图例,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了解艺术创作中形式变化的过程,也是探究艺术家的视觉思维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感性和理性有机地交融,形、色、线、面从具体的客观物象发展而来,又逐渐脱离具体物象原有的.造型特征,获得独立的造型意义,张扬了个性审美感受,表达了一定的历史内涵和民族审美精神。以此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艺术形式与人文内涵的内在联系。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8课 红屋顶
两个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在体验和理解两个方面。 “活动一”是一个体验、消化的过程。 “活动二”是一个理解、深化的过程。讨论中注意师生互动的方式,尽量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对现代派绘画的困惑与不解,转而到有兴趣的学习,激发他们产生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学习评价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不断地探讨,不断地表达,能否对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资料库”和“学习大空间”既有相关知识介绍,又有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拓展学生联想思维的活动设置,给学生提供了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能够对比传统西方绘画,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形式变化的基本特征。
初中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了解构成网页风格的基本元素及基本作用。了解网页的常见风格和创意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网页版面结构搭配的基本技巧,根据网页主题设计体现网页特点的主题图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设计体现个性的网页图标及自己的个人网页。
教学重难点
了解网页绘制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简单的网页。
教法学法
引导、实践、讲解。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展示网络中的网页或教师自己申请的网页,共学生参考。
二、复习归纳
网页的特点及制作的方法。
三、方法探究
1、学习网页的基本设计手法,直接进入到互动探究的教学情境。重点引导学生探讨不同设计手法的特点,简单讲述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注意不同设计手法之间相互的联系。
2、分析网页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
①把画面归纳为点、线、面的结构形式,分析它们在画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揣摩作者运用这些元素使画面达到均衡的用意;
②规则排列和自由排列给人的不同感受;
③利用字体形状、大小、色彩的变化,在表意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图形加以运用;
④处理好图形和字体的协调关系,使主题更加明确。
3、小结:在引导学生总结网页设计的基本构成特点时,更加关注网页文字、图标、动画、色彩等基本构成元素的搭配特点。
四、设计网页
1、作业要求:课本P36页学习活动二,收集班级成长资料,建立班级网页,展示个性风采。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交流
学生谈自己看到的网页或其他自己心目中的网页等。
1、回顾交流。
欣赏,探索交流。
2、学生听讲,分析、交流;理解、体会。
3、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进行个性网页设计。
学生相互欣赏并评价。
初中美术教案4
一、《走进微观世界》教材分析
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走进微观世界》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走进微观世界》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教材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了这一单元的课程,通过微观世界的形式美感的启迪,学习和运用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5课 走进微观世界
学习活动的设置分三个步骤展开: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通过显微摄影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并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采用绘画或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在不断认识、想像的基础上,运用构成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评价建议”从对图形的想像和创意、空间意识的形成以及绘制水平和动手能力几个方面展开,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
“资料库”摘录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
“学习大空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列举了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图片,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启发他们关注自然形态,开阔视野,发挥想像,探究和思考图形结构的规律。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对丰富的视觉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帮助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创造的造型要素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归纳出方法,用以创造新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
*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三、教学思路
1. 教学题材
教材呈现的显微摄影图片注重体现和谐、秩序两个特点。图片中可以找到等距排列、对称、重复以及空间结构、运动变化等形式,呈现了自然形态的基本特点。与艺术作品比较,说明人工形态的创造都是基于对自然形态生成和变化的认识、理解。
基本形体的设计与变化组合的学习活动,引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一般方法,通过绘图和制作的技能学习,掌握分割、集聚、插接等造型技能,体会自然形不仅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可以作为功能、构造和美的形式(对称、比例、调和、平衡、对比)的范例。从而领悟研究自然形态的生成过程,即可了解形态的本质的道理。
2. 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包括教学所需图片文字、动画示意,最好有影片资料,学生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工具材料等。欣赏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立体制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学过程中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每组选定负责人。
3. 教学策略
按照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从关于“形态”的话题开始,运用实例解释“形态”的词义,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议论的形式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微观图片中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和情感两条线索进行思考。
初中美术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初中美术教案6
课 题:你、我、他
学 科:美术
课 型:造型·表现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老师:
指导老师:
教学目的:
通过有序的、活跃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认识的线条、形状等造型要素,开拓思维,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同时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点:
脸型特征及表情特征的认识。重视对学生大胆地进行造型表现的信心鼓励,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自由地运用线条、明暗等对人物有意图地进行夸张或变形的实验性绘画。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观察,抓住所画对象特征,以夸张抽象或生动写实的不同手法,画出自己对人物的不同表情变化的特殊理解。用自己的笔塑造一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关键:
仔细观察,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画头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图片、教本及有关参考资料。
学具准备:
美术课本、作业纸、笔、橡皮等。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同学们终于顺利跨过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同学和新老师,还有崭新的校园和环境,我看到同学们都很兴奋。 前面你们上了三节课,也认识了三个新老师,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姓杨,以后我就要和同学们在这里,度过我们三年最美好的时光。还要一起来学习非常有趣的美术课。(问同学: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美术课啊?)好,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上课。
二、引入新课
翻开课本第一页,我们来学习新编的美术课本第一课《你、我、他》。(板书“你、我、他”)我想先问问同学们,当一个人走入你们的视线之内,比如老师我。那么你们最先注意到的是我的哪一部分呢?是不是除了高矮胖瘦就属头部最吸引人呢?对了,头部是一个人最具特征的部位。当然了,一幅肖像画不一定只是对头部的描绘,它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全身像。一位著名的美国艺术家曾对约翰·辛格·沙君特说:“每当我画出一幅肖像时,我就失去了一位朋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也许是因为他画得太逼真、太肖似了。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
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重点要来学习人物头部的肖像画。刚才我们说了,头部是辨认一个人最具特征的部位,我们要想知道同学们是否高兴时,我们就会从他们的脸上露出的神情来加以判断。不论是开心还是沮丧,都是通过你们的五官表现出来的。所以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
三、进行新课
好,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第三页,这里有一幅宫六朝先生的《小女孩》肖像画,现在谁来告诉我,这个小女孩脸部五官都有一些什么特征?(简要分析)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世界著名大师马蒂斯的画(图1):
图1 女人像 马蒂斯
图2 自画像 弗洛伊德
现在又有谁愿意告诉我,这幅画面中的女人有些什么特征? 特征:鼻子很长,眼睛露出休闲而略显疲惫的神情。嘴巴随意地撇着,头发随意地散落下来,整体感觉慵懒而散漫,是不是? 再看另一幅(图2),这是英国画家弗洛伊德的自画像 所谓自画像,也就是自己照着镜子画自己。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脸是方形的,“国”字脸,眼睛长长的,两只眼睛距离很近,感觉充满了不安,嘴巴扁扁的,紧闭着,感觉就像一个病人躺在病床上是不是? 那么,刚才我们说了,自从照相术发明了以后,人们开始寻找创作肖像画的新途径和新画法。现在我这里还有一些其它不同画派的画家画的一些肖像画,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注意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图3女人 毕加索
图4自画像 瑞士 克利
图5 男人的头像 袭勒
图6自画像 达利
图7正面像
图8 自画像 凡高
(教师总结)好,刚才我们看了许多不同画派和风格的肖像画,很多同学都回答得很好,一下就抓住了画面人物的特征。不论是什么风格的画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对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在大家再看一看课本下的这三个人物,仔细体会画家的用笔技巧。
(再具体分析三幅图。提问同学:第一幅只用线条,随意的几笔就将男青年的神情表现出来了;第二幅是用水墨,有浓有淡,有粗有细,体现出小女孩的天真含蓄;第三幅是用铅笔画的,略带明暗表现手法,刻画出少女略带忧郁的气质。)
四、课堂作业
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习惯的表现手法选择一幅肖像画进行临摹(讲一下什么是表现手法)。下面让同学做作业。(提醒注意:临摹时最关键的是体会画者描绘人物时的情感和手法,如何通过画笔使人物更具个性化。)
五、引导评价
取几张完成的作业作简要评价。 让学生参与评价并把本节课学习活动的体验(感受)写在作业纸上。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摹出画中人物的神情么?
2.这样的练习活动使你感受到快乐了么?
初中美术教案7
课业类型:
工艺设计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初三美术教学中的设计应用——戏剧人生的教学,属于工艺设计课,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脸谱和面具有所了解。我校初三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较高,因此有能力自己参与到戏剧人生中,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教学要从学生实情况出发,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同时采取分组合作制,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超大容量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欲望,从而培养和提高其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通过面具和脸谱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脸谱和面具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脸谱和面具的基本概念。
3、操作领域:通过脸谱和面具的制作学习,创造有个性的.戏剧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重点:
脸谱与面具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改变自己的形象,参与戏剧小品的表演。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分组合作相结合的综合教法。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电脑多媒体课件、脸谱面具成品。
学生:
油彩;彩色笔、剪刀、作业纸;其他可以把自己变成戏剧中人物的各种
道具;
把学生分成八组,选择好每组所表演的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
1、 导入:以京剧片段《铡美案》导出京剧中的脸谱。(播放课件)
2、 介绍脸谱知识: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果。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3、 欣赏京剧脸谱(播放课件)
4、 面具知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产生过面具。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巫术和宗教的发生,原始乐舞中的傩舞便成为一种以驱鬼逐疫和祀神酬神为基本内容、以假面模拟神鬼和动物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傩祭。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又促成了傩祭表现形式由舞蹈向戏剧的转变,面具形象也从神鬼转向世俗人物。
5、 欣赏世界各国的面具,开拓学生视野(播放课件)
6、 介绍脸谱的绘画方法,面具的制作方法(播放课件)
(1)脸谱绘画方法:A、画好脸的外形B、定出中轴线,C、定出口、眼、鼻的位置,D、钩画脸谱纹样
(2)面具制作方法:A、纸面具制作(参照以前学的立体构成) B、其他面具制作
7、 把学生分成八组,确定每组所表现的戏剧内容,然后配上相应的面具或脸谱。
课后反馈:组长把各自表演的内容反馈上来,需要配上音乐的就要给找相应的音乐,缺道具的要教师想办法解决。
(第二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移动桌子,空出表演区,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
一:导入
此课是前课的继续,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戏剧人生这部分的脸谱和面具的基本知识,今天,同学们要自己走进戏剧人生,来做一回演员,扮演戏剧中的角色。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准备。
播放越剧《红楼梦——金玉良缘》
完成具体的角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品表演。先做完的小组先开始表演。
最后评选最佳小品,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化妆。
预备(1)班
第一小组:《锦花园》
组长:杨文华
内容:古今中外的女名人和传说中仙女的趣事
所需教师帮助:伴奏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高山流水》
第二组:《名侦探柯南》
组长:杨冰文
内容:新编银行抢劫事件尾篇
所需:《黑暗的星星》
第三组:《包公片段》
组长:潘杰
内容:夜斩郭槐
第四组:《三国片段之一》
组长:温涛
内容:三英战吕布(面具板)
所需:京剧音乐
第五组:《三国片段之二》
组长:张志勇
内容:桃园三结义
第六组:《海瑞罢官》
组长:徐尧
所需:胡子
第七组:《罗密欧和朱丽叶片段》
组长:蒋丹婷
第八组:《英雄》
组长:郑曦
内容:油彩绘脸
所需:《英雄》音乐
第九组:三英战吕布(兵器板)
最佳小品:《夜审郭槐》《三英战吕布》
最佳主角:展招,吕布
最佳面具:花仙子
预备二班
愚蠢的国王:
组长:周密
噢特曼大战怪兽:
组长:顾鸣杰
公主与王子
组长:陆幕秋
大话西游——三打白骨精
组长:
打劫:
组长:王晓秋
警察抓小偷
组长:任臻
最佳小品:噢特慢战怪兽
最佳主角:怪兽
最佳面具:猪八戒
初中美术教案8
1、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课选自人美版教材第十三册,意在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色彩美,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学习既是对小学所学“色彩基本知识”的复习和总结,也是中学美术单元色彩学习的抛砖引玉课。因此本课教学将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感知和认识各种色彩搭配现象,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生活中的色彩现象,了解生活中的色彩无处不在。
(2)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多种搭配关系,理解恰当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
(3)能够运用所学的色彩搭配基本规律美化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搭配现象,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难点: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内涵,并能将色彩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应用于生活。
一、新课导入,感受色彩
游戏“黑暗看世界”。老师课前用鲜花、彩纸、绘画摄影作品、不同颜色的桌布将教室布置起来,然后请每位同学戴上自带的眼罩进入教室,问学生:同学们,你看到的教室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说无色,什么都看不到。然后老师让他们摘下自己的眼罩,当孩子们在惊异于这教室的美丽色彩的同时,再请同学们齐声说出教室是――彩色的!让孩子们通过单色的世界和彩色的世界对比,认识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同时揭示一部分课题,板书“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二字暂不出现,点出对于色彩的初步感知这一主题。
二、进一步了解,探索色彩
1、播放课件《猜猜我是谁》,课件以拟人的形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简单自我介绍,以及在生活中的表现。有:热情的红色,红色的火焰、红色的鞭炮、红色的辣椒;充满生气的绿色,绿油油的草地、碧绿的湖水,等等。最后介绍色彩当中活跃的“好友”组合:蓝橙、红绿和黄紫,并出示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这三组对比色搭配的图片。如:我们吃的青椒红椒炒菜等,让学生对色彩搭配及对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将之前没有板书完的课题板书完整,在“生活中的色彩”后面添加上“搭配”两个字。将深入探索色彩知识这一主题揭示出来,和初步感知色彩的教学环节相连接,使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标明确。
3、游戏活动“给颜色找朋友”。为了进一步将学生对于颜色的自我情感体验激发出来,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大型翻页式服装搭配游戏卡,每组同学一副,要求不同组的同学分别搭配出他们认为“柔和的颜色朋友”“热情的颜色朋友”“忧伤的颜色朋友”等,这个游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迸发出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他们或许会说蓝色和灰色是忧伤的朋友、又有学生认为紫色和白色是忧郁的朋友,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色彩的情感感受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并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对于色彩搭配的感受。
4、将色彩融入生活。欣赏几组来自不同的环境、风格、地域特色的服装设计图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三、引导学生创作,创造色彩
创设情景――“班级时装秀”,请同学们当一回服装设计师,运用色彩搭配的知识,来设计几套不同色彩组合的服装。
四、学生作品展评,点评色彩
根据本组同学的不同服装穿着选择最佳搭配方案,代表本组上台展示,并说明搭配的特点,其他组同学欣赏点评。最终选出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创意奖。
五、深入拓展
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好的色彩感觉需要同学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接下来播放课件,将一些富有新意的、在各种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图片来播放,如:环艺设计、家具设计等等。通过这些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们认识到色彩搭配在更多不同领域里的运用,从而使本课更生活化。
初中美术教案9
教材分析:
中国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笔墨情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A.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
B.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画法。
C.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
隐性内容与目标:
A.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
B.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学情分析:
1、作为教学对象的初二年级学生,通过上节课《墨与彩的韵味》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笔墨的基本技能,再者,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理解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
2、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学习材料:
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毛毡、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哪几种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么?生:梅,兰,竹,菊。师: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呢?生: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中国花鸟画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板书课题)笔墨的情趣
二、示范启智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意、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物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它的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我们来作一个小游戏,体验一下。
游戏规则:分四个小组抢答,老师拿出诗句,同学们来猜这是描写什么植物或动物的。
1、“把酒东篱,暗香盛袖。”“犹有晚节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2、“只留清气满乾坤”“疏影横斜三两枝”。(梅花)
3、“虚心劲节”“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子)
4、“出淤泥而不染”“凌波独吐红”(荷花)
5、“春江水暖”(桃花、鸭子)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能找出相应的动植物,那么我们想一下这些动植物如何画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境呢?
欣赏:欣赏大师的作品,注意观察基本构图。
《梅石图》吴昌硕。梅姿交错,在画面空间分割上,都是由大大小小的不等边三角形构成,也即是“女”字形结构,稀密有致,使梅枝的倾向有变化而又统一,苍劲多姿。 《墨竹》郑板桥。画中的叶子由“个”字“介”字“八”字交叉所组成,并且板桥画竹首先想到的不是竹而是“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的意境、情调。故称“胸有成竹”,这就是说意境是在动笔之前就完成了。
构图尝试:教师给出基本形(三角、四边形、圆形及直线等)请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出这些作品基本构图。其它同学在作业本上用钢、铅笔完成。教师对构图做简单分析。
教师演示:接下来老师就演示花鸟画的画法。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笔墨,用笔的正、侧、顺、逆等;用墨的焦、浓、淡、干、湿的变化。
2、落笔之前,脑子里要先放个电影,安排情景(花鸟)是否有意,有情,有景。例如画梅花,在定了点和梅枝的“走向”之后那就以梅枝的粗细来表现梅姿,一枝梅花,线(枝干)上的点(花朵、苔点鸟鹊的分布)会使梅的姿态生动。
3、题跋落款:好的题跋暗示画中未尽之意,使人在欣赏画时的感受加深,有画龙点睛之用。如齐白石画两只小鸡抢啄一条蚯蚓时题“他日相呼”还可以提穷款也就是签名字就可以了。
三、立美创意
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花鸟,大胆运用笔墨去表现、挖掘,表达自已的情感。
2、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3、构图合理,画面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四、审美提高
展示评比:把学生作品挂在前面进行展示,学生对作品按照作业要求进行简单的评价。
总结: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热爱生活,不热爱大自然,“外师造化”,就不可能描绘出如此生动的形象。只有对生活热爱,才能观察仔细,表现的作品才能生动感人。我们应积极投身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吧,通过我们的创造,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初中美术教案10
一、教材《心灵的关爱》分析
本课《心灵的关爱》是以“设计·应用”为主的综合课。以系列贺卡的设计与制作为教学主体,《心灵的关爱》着重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情感,《心灵的关爱》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突出以美术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亲情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淡忘的一种情感。现代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自我意识就容易膨胀。教材从与学生最为密切的亲情入手,引入教学,既靠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又具有较大现实教育意义。
“活动一”是给亲人与朋友设计制作表达关爱的系列贺卡。教材从书签卡这种设计与制作都较为简单的卡片入手,通过展示一组学生作品,结合对应文字的提示,引发学生对卡片情感意义及对应表现手法的关注。
单张贺卡的设计与制作是学生并不陌生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设计能力,教材借此作为教学基点引入系列化设计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系列化设计的方法,教材从学习指导文字到呈现对应图片,都提示教学中可以尝试先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积极借鉴、发展原有设计,进行系列化的设计。无论是让学生更快体验到系列化设计的艺术魅力,还是充分展现系列化设计提高制作的效能,这种方式都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优先尝试的。
为了帮助学生在文字与画面结合的版面设计上有所突破,教材在活动中间加入了版式设计的学习内容,试图通过展示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种不同版面处理方式,提高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
教材特地安排了一组鼓励他人的网页卡。一是考虑到网络时代的卡片特点,另一个是考虑到增加鼓励同龄人成长的学习活动内容。
“活动一”设置了一条情感发展线索,从珍视父母亲情
到珍惜朋友与同学的友情,再到珍惜师生之情,最后升华到关爱社会中普通的同龄人。突出了编者希望逐步引导学生从单纯关注自己走向更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意图。
“活动二”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中学美术教学结合相关美术学习内容,指向实际生活的灵活运用与积极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招贴设计知识、手工制作技能等美术知识与技能直接进行设计与制作,师生也可以在互动探讨中借鉴相关美术知识尝试花艺、布艺、纸艺等的学习与制作等。当然,教材上只是提供了很有限的一些表达形式。更多的作用是借此强化一种积极拓展的学习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大空间。
“资料库”中关于卡片折叠与裁切的要点介绍,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在“活动一”的制作工艺学习中,体验手工卡片制作中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形成精益求精的设计意识,让学生制作出更加精美的手工卡片。
“学习大空间”展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与帮助的方向,拓展了教材主体对爱心关注的主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能够设计并制作出一张较为精致的卡片,传达出一份真挚的爱心。
◆能够掌握卡片系列化设计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技巧。
◆能够设计制作出一组具有一定创意,并体现学生关爱他人的系列化卡片。
◆能够灵活运用或借鉴已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体现人文关怀的行动。
三、教学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两个学习活动,但是建议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先从对亲情的关注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或许平时一度忽视了的亲情,唤起学生对爱的回报与表达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一份珍视的友情,引导学生好好珍惜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然后,在强调本课设计与制作精美的卡片是一种对亲人、朋友、同学传达爱心的表达方式与积极行动后,再进入到本课主体知识内容的学习。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互动中探讨教材上作品的成功之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运用卡片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一份情感,你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巧妙设计呢?
在学生构思进入到体现真挚爱心的主题情感与卡片设计的独特表达有机结合的学习情境后,学生普遍会在创意表达上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需要一些知识上的帮助。比较集中在材料选择与运用、折叠方式及裁切、剪贴组合与粘贴、色彩的搭配与涂绘等方面。
教师此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出一张精致的手工贺卡的制作过程。教师利用设问或选择的方式,可以更加迅速地与学生在制作要求上建立较为统一的标准。学生自己在探讨交流中总结获得的技巧与心得,往往可以更加直接指导自己的动手制作。
在部分学生制作完成一张卡片后,教师就可以考虑进行一次集体的教学评价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完成的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向优秀作业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向系列化卡片设计的要求靠拢。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系列化的卡片设计。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借鉴、发展原有设计。教材提供了一组对应的图片范例,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作业进行更加直观的探讨。
教学应注意利用图片或卡片实例,强调每张卡片之间的图形与相关文字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同时,引导学生把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讨论如何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设计创意。结合教材图片,引入版式设计的内容,运用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个不同版面处理,强化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思路与制作技术,鼓励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注意追求表现方式和技巧的新颖与独特。
第三课时,从关爱他人的线索继续延伸,教学自然进入到利用美术的知识关爱他人与社会的主题上来。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抚慰心灵的活动需要借助美术知识?怎样运用美术知识更好地表达一份真挚的抚慰呢?教师此时再针对性地与学生回顾相关美术知识的要点。
然后,教师就其中一种大家普遍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设计与制作。这时的内容不一定是教师预定的,教师可能会要与学生一样去尝试探索问题,与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更多是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四、教学选择
作业的表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出现不同层次的选择,但是必须体现一个教学核心——关爱心灵。另一个是突出学习系列化设计。抓住了这个关键,根据学生的喜好与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比如:从一个礼物盒的包装设计入手,再到礼品盒系列化包装设计的尝试与学习;从一件陶艺小品的制作入手,再到系列化陶艺小品的创意与表现;从一个手工设计的信封入手,再到系列化的信封设计与制作。
在卡片制作过程中,影响制作精美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的选择。一般的白纸或者比较薄的纸张,都不宜作为选择的对象,羊皮纸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色纸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在纸上绘制图形、设计文字的工具一般不要选择水彩或者水粉这样水性的颜料,因为纸张在经过水性色彩的染泡后,非常容易扭曲变形。马克笔、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工具都比较适合使用。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这种材料与工具的准备显得比较困难。教师务必积极利用当地的资源,不可简单照搬教材上作品使用的工具与材料。
五、教学建议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多注重与美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关注社会人文关怀的建设,留心身边生活中一些有待改善的事物与需要改进的现象,尝试更广泛地利用美术的方法与知识,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与方案。
“活动一”在实际教学中宜分解成两个递进关系的小活动。首先解决学生怎样设计好一张卡片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设计系列化的卡片。
教师可以在一张卡片的制作过程中侧重提升与强化学生基本的技术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侧重在系列化的设计过程中强化学生系列化设计的制作技巧与创意表现。
“活动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材上呈现出的只是几种学习的方式与基本的展开角度。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拓展与延伸。
“活动二”不只是一个直接学习知识,再直接解决相关问题的活动。这里只有活动的目的与范围,大大削弱了知识的具体内容。学生或许必须调动以往许多知识加以整合与发挥,才能解决在表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性内容,学习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实践中教师的定位应当是组织者与监控者。
“活动二”部分教学目标或许考虑延伸到课外进行深化,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得到美术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学生课外自觉深化相关知识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初中美术教案1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1)学生互评:(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亲身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到因势利导、人尽其才。对水墨画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初中美术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本单元傲雪梅花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出于对笔墨表现中的点、线组织,以及人格精神寄托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傲雪梅花这一题材。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选择了不同颜色的梅花图片和关山月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一”的学习,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活动一”以感受为主,可以安排练习,让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来学习使用国画工具,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中技法的学习很重要,因此教材引用关山月先生画梅的过程图片和勾花、点花的图示,讲解传统的绘画技法。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内容,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重点传授。借鉴与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教材活动二中安排学生参照范画的某个局部,学习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明示了学习过程中借鉴与临摹方法的运用,以掌握规律,为己所用。
教材中学生作业注意了不同的表现方法的选择,以供学生参考。
在评价建议栏目中,从构思、用笔和水墨、色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进行自我评价、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资料库中有关画家、名词和诗词资料,扩展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
学习大空间一栏收集了齐白石的四幅作品,在学习梅花画法的基础上,将中国画里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菊、兰、竹等题材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表现不同的内容,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能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韵味。
*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包含中国花鸟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材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提供了教学所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篇首选择梅花图片可以用于课题导入。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置尝试表现的学习活动,选用关山月先生画梅的步骤图和勾花、点花的图示,介绍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处理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应详细讲解,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梅干、梅枝的画法图例,构图的处理也应结合图例分析。
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梅花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以及书法作品。学生准备的宣纸应稍大些,便于笔墨表现。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以欣赏感受自然界和艺术表现中的梅花为基础进行笔墨尝试,通过对传统笔墨的体验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最后运用所学知识和绘画技能进行创作表现。
首先可以选用有关梅花的诗歌、散文、图片和中国画作品设置情境导入。以提问、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梅花耐寒的生长习性,感受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体会梅花顽强、倔强和向上挺拔的精神。“活动一”应着重了解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寓意和象征精神,以及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艺术表现方式。了解艺术作品和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如描绘形态、色彩、情感的词汇,有关生物常识和历史故事等去形容、比喻、体会、理解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的梅花给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激发学生尝试创造表现的欲望。
使用以书法用线为主的造型手段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中国画中的线抑扬顿挫,疏密穿插,结合墨色的变化具有深刻的审美意味。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介绍书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结合作品欣赏和比较,分析中国画作品中书法用笔的力度与韵律。教师演示作画过程的直观教学,在本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尝试、体会笔墨和宣纸产生的特殊效果,对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设置笔墨表现的练习,可以表现精神、情态的词汇命题,尝试运用水墨材料、工具,进一步感受、理解中国画笔墨运用中表现的意味。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作品和中国画作品,以及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对梅花的描写,编辑成册或制作小报。通过类似的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艺术中寓意、精神表现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二”以学生作业为主要内容。在教师的辅导下,借助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作业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对工具材料的尝试,水墨变化的体会和对书法意味的线以及穿插、组合、疏密关系的理解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和有关诗歌、散文,构思表现某种情趣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在表现技法方面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构想,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学画梅花的基础上,结合兰、竹、菊、荷等传统题材的国画作品,以及有关诗词、散文,指导学生进行交谈和讨论等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崇高人生境界方面的优秀文化传统,并鼓励他们进行绘画尝试。
关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形式,应注意学习方法的导向,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重视评价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本单元是中国传统绘画课,对技法的掌握要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分析作品、示范时应对用笔用墨重点讲解,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评价建议。
四、教学选择
建议按照学习活动设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例如第一课时可以通过梅花题材的国画局部临摹,感受用笔用墨技法,第二课时尝试画一幅梅花,可以扩展到其他表现人格精神题材的创作。
学习水墨表现技法,除按照传统绘画程式进行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其他方法。如:根据命题进行点、线组合的水墨抽象表现;参照书法造型局部结构、笔法构成画面的水墨表现;体会音乐表现的情感,进行水墨表现等等。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用表达不同情感的诗和画对应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图片和文字或依据图片进行写作,编辑成册、制作贺卡等活动。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本单元选择的画家作品可供学生比较欣赏,但作为学生临摹的范画难度偏高,而借鉴、临摹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范图时应考虑构图简洁,利于学生临摹的作品。梅干、梅枝的画法教材予以了提示,教师示范时要边画边讲解,也可以结合图示说明,用图示明确基本画法,例如梅干的画法有勾勒法、没骨法、勾皴结合法。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本单元选择梅花为表现题材,考虑了梅花象征精神的因素,有意识说明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可以利用咏梅诗句设置悬念,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感受梅花的个性;唱影视金曲,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经典名曲,例如《梅花三弄》,感受音乐表现的意境。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例如以欣赏教学,梅花图片和国画作品的欣赏贯穿课的始终,使学生感受直接,印象深刻;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间交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讨论,能提高讨论质量;运用演示法,及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对作画步骤、表现技法有进一步认识。
4、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本课涉及大量的图片、作品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有很大优势,也可以准备作品挂图,画梅步骤图,梅花、梅干、梅枝画法图示,咏梅的书法作品等。
“书画同源”,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用笔、结构和布局,都与书法艺术紧密关联。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提高对笔性的了解,可以准备书法作品的局部放大复印件,以供学生参考,体会用笔韵味。
5、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技法学习可以用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梅的结构、造型、笔墨、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讲解和技法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借鉴与临摹也十分必要,通过临摹掌握画梅之道,先求其形似,才能得其神似。
学画梅,可以先练习勾梅,以求对梅花的造型结构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勾线笔以中锋行笔来画,行笔速度不要太快,力求稳健。用淡墨勾梅花,要注意花瓣间大小宜均匀些,不要大小过分悬殊,花瓣勾好后用浓墨勾花心和花托。
初中美术教案13
教材分析:培养基本版画的制作与欣赏能力,突出木刻版画的认识和制作,指导学生画出构思绘画稿,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用油墨拓印出效果不一的作品来展现强烈的黑白或彩色效果。木版画制作的步骤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所以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了做事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教学目的:本课讲述版画中版画种类及其风格特点的介绍,并以其强烈的黑白、色彩印象来激发学生的爱好与创作兴趣。尤其是黑白木刻,具有强烈、单纯、朴质的特点,其简单的黑白对比和刚劲有力、丰富多变的刀法,比彩色版画更具有独特的光彩。
版画艺术的创作,关键在于构思、构图。版画制作在其形成历史看,其风格特点相对比较粗犷、有力。延伸至实物印和纸版画,其造型特点在技术上的'要求不是十分细腻、严格,也就是说,只要有了比较巧妙的构思,就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而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写xie真功夫。所以版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给学生一定的构图知识。要充分运用构图的基本法则,确立一张图画的基本的构图概念,使学生围绕一个主体,运用各种刀法,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构成较为完整而饱满的画面。
课业类别:欣赏与练习
教学重点:版画的制作与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印制之美,并且能运用于赏析
教具准备:版画图片、幻灯片、木板、木刻刀、油墨、滚筒、木蘑菇、印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幻灯片图片) 提问:你们知道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的时候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这两幅画中的人物,一个叫秦叔宝,一个叫尉迟恭,都是唐代的开国元帅。)
中国传统的木刻画,是通过画稿、刻板、印制完成的图画。就和大家见到的印章一样,多是印制出来的,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印章是表现文字,而版画是表现的图片。版画是间接性艺术,通过“版”做媒介在转印于纸上,这不同于直接性表现的其他绘画,版画有固定的印制而产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画又称为复数性的艺术。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木刻版画。
三.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版画
中国版画:中国版画之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刻于龟甲、兽骨、铜器、陶器等的文字、模样,这些表现当时生活状况、思想与记录事跡的甲骨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雕刻文书。
版画的种类较多,有木刻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石版画、铅版画等。
1.我们先看看制版的工具材料介绍和印刷的工具介绍。(由幻灯片展示图片)
2.制版的基本步骤:打磨——刮胶——打磨——上色——拖稿——打蜡
3.创作工具:木刻刀、钢针等等。(由幻灯片展示图片)
4.执刀姿势(由幻灯片展示图片)
5.各种木刻刀及刀痕(由幻灯片展示图片木刀以及刀法的运用和不同木刀之间的痕迹)
6.黑白木刻的语言特征:
阴刻——画面上一凹线为主的构成,画面上黑多于白 阳刻——画面上以凸线为主的构成,画面上白多于黑 阴阳混合刻——有阴刻,也有阳刻的混合刻制版
7.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①起稿:版画稿尽量少留空白,这样既能体现版画的厚重感,还能省时省力(因为空白的部分必须刻掉)。 a.可以在纸上起好稿子后印到板子上。最简单的方法是复写纸。 b. 木板必须既韧又脆,不拉刀、不起丝。 用淡灰或淡蓝色墨水满涂一遍,这样在刻制时可以更好地观察刻制效果,直接在板子上起稿。
②刻制:准备一套木刻刀。 这个过程是用不同的刀法塑造对象,在木板上“作画”,而不是机械地去再现画稿。下刀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下错刀修改起来很麻烦且效果很难如意。
③涂墨:涂墨是版画制作中的重要环节。油墨用石印油墨。 还要配备一个摩擦工具(木蘑菇)、一块厚玻璃板或大理石板(调油墨用)、一个或几个油墨滚筒(给版上墨)。具体操作如下:取出适量油墨放到调墨台上,均匀摊开,用墨滚在上面滚动(始终要从一个方向滚动),如果墨滚上的油墨呈细沙纸状,滚动时沙沙作响,就证明墨滚好了。将版面清洁干净,然后提起墨滚在版面上滚动,反复数次直到滚均匀为止。
④拓印:拓印是非常细致的一道工序。首先要保证不能使用有色污染印纸,最好用厚一点的宣纸、过滤纸等具有一定渗透力且不反光的纸张。取来备好的纸张,印纸都应大于版面4—5厘米,铺纸时要注意四边均匀,可请人帮忙由一边慢慢将纸铺平,纸铺下后不能移动。然后,用木蘑菇在其上分区域轻轻摩擦,力度要均匀,速度不可太快,使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拓印纸上。途中可以揭开局部查看拓印效果,直至拓印结束。轻轻揭下,即可。一般情况下要根据第一张印品进行修版,修版后再印的作品才能达到较理想的要求。作品完成后要放在干净的地方阴干,不能暴晒和火烤。
注意: a.加墨要薄,不得过多。应遵循“少吃多餐”原则。 b.摩擦不能过于用力。必要时可以垫一层报纸之类,以免损坏拓印纸。 c.揭开拓印纸时,应抓住纸角缓缓提起,避免拉破印纸。
木版画材料在规模较大的美术用品商店均可买到。
⑤装裱:当一幅版画印好后,在作品下方的边衬上用铅笔签上题目、印数、创作年、月和作者姓名,这是版画作品必不可少的一种签名形式。
知识总结:好的版画作品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画面单纯、质朴、明快醒目。再加上用刀造型使单色版画具有特殊的美感。
作业: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每小组确定一个主题,制作版画。
初中美术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清晨》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清晨学生每天清晨都要离开家赶往学校上课,一路上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清晨户外常见的活动场景,目睹一些发生在身边平凡生活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教学希望引导我们的学生留心观察这些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的人物与习以为常的场景,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活动一”设置的核心目标是制作雕塑作品,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一个是模拟表演,另一个才是制作作品。其中表演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动态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造型动态的表现,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穿插在几个版面中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既有于庆成的粗浑、质朴的泥塑作品《庄头》,又有亨利·摩尔具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家庭群组》,还有动态、表情惟妙惟肖的东汉陶俑作品等。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雕塑不同的表现力,或静或动、或繁或简、或诙谐或庄严。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有机组合,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返于生活和艺术之间。
在欣赏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泥塑的工具、方法和步骤。教材提供的运用支架进行雕塑的方法比较适合制作较大的雕塑作品,在操作中工具材料的准备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表现清晨人物的造型更加适合,且不宜制作太大,直接运用把陶泥捏制成形的手法,通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就可以达到展现动态特征的教学要求。
“活动一”在制作作品的活动要求中也有“捏制”这种具体的技术提示。另外一个值得提示的是正确理解“印象最深的一个动态”。既然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有必要经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一些比较与选择,帮助学生从平时若干动态印象中提纯出一个最为鲜明的视觉印象来进行整理、加工。 “活动二”的设置与“活动一”比较,没有再强调清晨的环境与动态,而突出的是给一件雕塑添加景物。需要重点理解的是教材中“仿照陶俑的形象做一件泥塑作品”的活动要求,仿照的只是优秀雕塑作品中表现动态与表情的造型处理,雕塑题材则可以学生自己选择。结合“恬动一”的题材选择,建议“活动二”的题材以清晨的校园生活动态造型为主。至于添加景物,可以通过教学讨论与选择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特定造型动态与特定背景、道具呼应的关系。
教材中示例的学生作品考虑了与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社会活动范围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宜性,突出整体的`造型动态,淡化细节的深入刻画。
教材从立意构思、整体造型、神态表现、造型手法等方面提出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建议,教师和学生均可将此纳入到学习活动的审美和评价体系中。
“资料库”涉及面较广,包括概念、代表人物、制作方法和用途等,具有章节内容收尾、提升的作用.也有埋下线索,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动机。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了现实生活中舞台布景、演员表演的虚拟动作等,引导学生领会写神、写意的传统美学,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了解。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拘泥实景、实物,而以神态、情绪、整体效果等为重点,对生活素材进行大胆的夸张、简化与加工,以服务于作品主题。
学生作业中有表现校园题材的《晨读》,有日常生活题材的《该起床了》,也有表现户外晨练的《老当益壮》,还有表现清晨工作题材的《展曲》。这些作业提示了两次教学活动中题材选择的范围。
二、教学目标
能够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能够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言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以“清晨的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清晨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在常见的起床、晨练、环卫等常见人物活动之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停顿,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开启学生的想像力,去发现那些平常得我们可能都注意不到的活动。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这是创作的第一步。比如关注川流不息的上班人群、变无序为有序的交警等等。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进入第一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将刚才的语言叙述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加以表现,既可表现个体活动,也可表现群体场景。这种想像加表现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生活有意识的理解、分析,培养良好的观察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收集一些生动的、表现力强的典型造型,将有代表性的动态表演再次展示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将它们记忆定格,并提出本堂课的作业:利用陶泥捏制人物造型。这项活动需要比较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而且也要注意为下堂课的作业打好基础。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人物造型是否典型、比例是否协调、重心是否平稳、动态是否有韵律感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及时指出学生对泥性掌握不够的一些共性错误。评价以鼓励方式为主。作业基本完成后,教师注意组织集体评价活动,在学生相互评价基础上,提出一些帮助学生改进的积极建议,学生在课后可对造型再进行加工甚至重新造型捏制。
第二课时,教师首先拿出几件圆雕作品实物给学生欣赏,并加入到学生当中讨论圆雕的特点,结合复习《与米罗游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圆雕是适于多角度欣赏、完全的空间造型实体。泥塑只是雕塑的一种方式,通过一组投影演示,师生可以共同欣赏并分析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圆雕作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尝试、了解一些必要的泥性特点与泥塑技艺外,还需要启发和诱导他们观察作品中人物的形态、动作、神情,学会发现雕塑中特有的美感和生命力。在欣赏之后,教师开始传授泥塑的制作方法及步骤。教师可以示范或播放录像带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课时的作业主要是完成大体造型,确定人物的比例结构和大体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倡学生进一步塑造作品。
上大泥时,教师需重点介绍立体雕塑的常用方法——几何体块分割法。这种方法将加快对泥塑技能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创造出表现力强、美感更加丰富的作品。最后一步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比较分析造型的变化,逐步完成一些细部刻画与调整加工。
学生作业的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法,还可启发学生把各自的泥塑作品进行组合展示,一定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选择
对于泥料的准备,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城市学校可直接选用陶泥,乡村学校可选用田间的大田泥或潭泥。一般不要提倡学生选用相对缺乏材料塑造表现力的橡皮泥。
造型团块化是适合展现泥性的一种造型选择,也是适应捏制成型的一种造型取向。为了体现人物造型的团块变化,把人物形体变化简化分割成几个有机组合的几何体块是必要的。
针对“活动一”的捏制人物动态过程,因为运用陶泥捏制小型人物动态造型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作业修改变化也特别方便,所以提倡选择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可以先学生自主尝试捏制,接着教师评价引导,然后学生尝试动手修改或者重做,再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最后在积极修改中完成作业。
五、教学建议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泥塑作品的创作需要非常强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为了强化学生对观察力的理解和印象,选取的清晨场景最好接近授课对象的日常生活,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清晨所见可能差别比较大。而第一课时安排的学生表演活动目的是为了锻炼观察后的概括能力。在“活动一”之后可以点明上述欣赏、表演的意义,这样学生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刻画细节在中学生的泥塑作品创作中不是重点。在学生接触泥塑初期阶段,过分强调细节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注意整体动态的夸张与强调才是塑造的核心。
游戏不是目的。观察生活、表演造型、“玩”泥巴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教学本意,所以,所有的游戏、活动最后都要落实到雕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在把握评价方向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核心。
初中美术教案15
1、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色彩基础知识。
2、表达对色彩的感觉。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1.教学重点
1、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色彩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色彩基础知识。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及意图
1、课前准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集中精力准备上课
2、导入目标播放生动的视频导入课题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学达标播放婺源四季自然风光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中的画面谈谈对四季森林色彩印象由自然风光的美丽过渡到森林四季色彩的特点
看看画家是如何表现自已心目中的色彩学生观看并讨论四季色彩变化真实的造化之美与艺术的魅力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真实与艺术的不同
2.教师小结:
四季色彩的特点
教师讲解三原色、三间色、三复色并画出十二色相环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调色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等色彩基础知识
3、导学达标教师实践演示
多媒体演示
教师讲解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多媒体演示)让不同色相衣服的学生上讲台,学生说说他们的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色彩的'有关知识理解更深刻
引导学生分析名画佳作的色彩及时提示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色彩知识加以表述学生欣赏后回答让学生用所学到的色彩知识分析名画佳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知识运用教师提问:
1、环卫工人为什么户穿黄色的工作服;
2、红、黄、绿灯运用了什么色彩对比;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拓展讨论
森林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朋友,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优美的色彩去赞美歌颂它,还应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质疑:如何从实际行动中去保护环境?学生讨论如何从实际行动中去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6、课外练习
1、做十二色相环;
2、书中东山魁夷的《湖》和科罗的《枫丹白露森林》分别属于什么色调?它们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3、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保护地球环境的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