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生毕业论文
中医学生毕业论文
摘要:从系统论出发,解读中医,并探讨如何运用系统开放性原理指导中医教学。在中医教学中应坚持把握适度开放的原则,既能在继承中创新,又能在创新中发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开放性原理;中医教学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里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坚实依靠[1],其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随着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传统医学取得了空前繁荣,中医在既有基础上,不断汲取先进技术和其它学科经验,发展自己。但由于中医系统的独特性,语言的艰涩难懂,深厚的哲学渊源和文化基础,使得普通高校中医教学面临较多难题,影响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本文试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中医发展历程,利用开放性原理探讨中医教学和方法,以期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
1系统开放的客观普遍性与中医传承教学实践的关系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共处于一定环境之中,为达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看作是一个特定的系统。系统内的要素既在自己的系统内发挥作用,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联系的属性,就是指系统(或事物)开放性,使系统具有从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也具有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输入与输出是系统开放性的两个方面。开放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
1.1系统开放性原理的普遍性
在自然界,从宇宙系统至原子、基本粒子都具有输入与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能力,所以都是开放系统。宇宙中天体的开放性有许多表现,比如相互引力,公转、自转,能量的转化,射线的辐射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食物摄取与排泄,深刻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也受环境的制约。生物的同化作用,就是从环境吸收所需物质,转化为自身的构成物;生物的异化作用,就是分解自身的物质,并向环境输出。同样,在具有社会组织属性人类社会活动中,更具有明显的系统开放性,具有最高级、最深刻的输入与输出能力。人类可以制作工具,以工具为媒介,极大影响和改变了周围的环境,也改变了自身,从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大脑的充分发育到现在的克隆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最高级、最复杂的开放系统。人类除了保留生物界基本能量交换的开放特性外,又有其明显的不同。人类工具如车船、手机、电脑等,是具体的机器、仪器,属物理形态工具;语言、文字、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属非物理形态工具。人类不断地改进工具,拓展着认识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地强化人与自然以及人类内部之间的开放、交换关系。其中思维领域的的输入与输出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开放系统。思维是人脑输入客观信息,并对信息存贮、加工、变换以及输出信息的全部活动过程。其中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是系统开放性最集中的体现,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系统的开放性结构。系统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与环境互动,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存在和发展。系统开放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维护系统的稳态,避免孤立,即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二是作为更大系统的子系统;三是使各要素产生合力,有利于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1.2中医发展历程表明中医系统具有开放性
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砭石、针灸、熨贴(相当于热敷)、汤液、按摩、手术等治疗手段逐渐得以丰富,至中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出现,清代修医书90卷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医宗金鉴》的问世。说明中医非一人一时之力形成,其研究的疾病谱,药物的制备,治疗方法,是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积累沉淀,是一段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3]。纵观中医的发展史,就是因为中医系统保持了适度的开放性,和实践、其他学科的发展进行了信息的交换,消化和吸收利用。中医系统的开放性,使得中医中药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能够不断积淀文化精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门系统医学。至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中西医药团结共同发展的方针,继续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有了巨大发展。特别中医教育方式和中医实践方式发生了巨变,从原有师带徒、小规模、特色强等,转变为高校制、大规模、统一化教育培养模式。中医系统内最为主要的要素——人,是传承和发展中医的关键。中医所处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医系统引进了更为详实的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等,研究中药,侧重药理更是全面向西方医学开放,疾病的诊断治疗,极大扩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彩超、CT也用于辅助诊断,用来辨别病性,进行诊治。极大地推进了中医的发展,虽然对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对中医的纯正性产生困惑。这正体现了中医系统开放的必要性,有利于中医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系统开放性对系统的作用
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系统具有绝对的开放性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的一面。没有封闭性,开放性也就不见。系统是开放与封闭的辩证统一。在系统原理中,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不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个系统就会逐渐走向无序和混乱,最终走向崩溃。在社会学研究中,如新中国建立前闭关锁国,处于封闭状态,落后挨打,清王朝崩溃;新中国建立初期,世界处于冷战状态,开放性不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放的较好。当然,开放是有序的,适度的,才会促进发展。当系统过度开放,系统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完全没有封闭,失去了边界,不能区分系统与环境,系统丧失了独立性,也将崩溃。开放与封闭的二重性启迪人们在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时,亦要遵循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采取封闭原则在于寻求与确定事物的边界范围,以有的放矢;采用开放原则在于探寻事物内外的各种联系,以发现规律[4]。
3系统开放性原理决定中医的传承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
中医传承发展从师带徒方式向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引进了新的学科、新的内容、新的技术,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促进了与西方医学的融合,丰富了中医的内涵,更加适应人民健康需求;但另一方面,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和体验对中医教材内容有很大冲击,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特别是社会上废除中医的逆流不时涌现,对中医的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如何面对这些变化,保持中医系统的适度开放性,为中医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高校的中医教师教授内容及其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运用系统论的开放性原理评估和分析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综合性、规范性、更新率和受众性四个方面把握教学内容和质量。
3.1内容综合性
从宏观角度看,根据系统开放性原理要求备课内容要具有综合性,而不能只有中医内容。具体而言,讲授内容是否综合了目前医学发展状况,结合了社会学、环境医学、物理医学(射线、超声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是否兼顾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与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学)。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备课内容,而且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辅助技术设备的运用,注重学生学习中医方法培养。传统中医运用眼、耳、鼻(口)、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病人资料,科技的进步,使得新设备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彩超、CT、DR、MRI等,客观上丰富了医生获得病人生理病理变化的资料,更加准确的辨证诊病;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分离提纯加工技术,让中草药的应用更加安全便捷,对中药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所以要带领和鼓励学生注重学习和使用多媒体,可以利用手中终端设备,学习中医知识,使中医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有利于中医的传播和学习,扩大中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中医的自信。
3.2教学规范性
即要求保持系统的适度开放,过多强调现代科技设备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容易让学生忽略主体人的作用。其实不论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工作中,都注意避免过度依赖设备,而是注重临床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检查结果,作出系统的评估,进行诊治。所以规范运用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解释教材,恰当列举事例。避免系统过度开放,系统过度开放,不但不会促进系统发展,反而会阻滞系统,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也是为什么废止中医的呼声中,不仅有行业外误解的声音,也有来自中医系统的意见。就是因为这部分中医从业者在学习、运用中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开放性,导致了其对中医系统的认知丧失了稳定性。
3.3系统开放性
还要求讲授的内容具有适当的更新率,还应该体现当今面临疾病的难点、热点,前沿进展情况要适当更新比例。综合性要求内容要广发性,是横断面的要求。更新率要求中医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的古籍古方,还要适当纳入出现的新的理论进展,新的解读,新的技术应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结合时代社会环境理解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3.4教学相长
中医教学的另一个要素,也就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都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就是受众[5]。正所谓教学相长,课堂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怀疑精神,鼓励讨论式教学,保持课堂的开放性,能够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知识的程度,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更好的传道、解惑。综上所述,系统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要将内部的熵增物(异化物)向环境输出,另一方面又需从环境输入有用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以抵抗和减少熵增。系统由于开放,使自己处于复杂的内外关系之中。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将内外关系同步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外界条件相适应。可见系统开放性对系统自身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开放程度越大系统发展越好,但超过一定的范围,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系统的开放程度。中医在封闭的社会里,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缺少竞争压力与社会活力,反而保持了较好的开放性,汲取营养,持续发展;如今在开放的社会,思想活跃,信息海量,互联网席卷一切行业,技术与产品更新换代快,中医的发展速度慢于预期。但近年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支持保护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级战略规划,明确了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6]。在这个背景下,中医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医药人才,为中医发展提供核心要素,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7],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系统论的思维,并学会运用系统论及其开放性原理,融合于中医教学实践过程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仪.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J].求是,2007(11):3-6.
[2]钱兆华,吕明磊.自然科学系统论及其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41-45.
[3]于美丽,车方远,高翔,等.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12):991-995.
[4]曾广容.系统开放性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3):43-46.
[5]肖正德.系统论视域下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之特质与构架[J].教育研究,2014,35(7):101-108.
[6]桑滨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7):1088-1092.
[7]张伯礼,于越,周桂桐.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