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探究
凉月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钢琴艺术发展,描述了当代钢琴艺术的发展概貌,分析了当代钢琴艺术新音响、新音色和演奏新技巧等特点。 关键词:当代钢琴艺术 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 前言 在西方钢琴音乐史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巅峰;即使在巴赫的宗教音乐创作中,依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理想;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钢琴奏鸣曲,昭示出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与创作风格,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人的钢琴作品与演奏技术折射出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和灿烂光辉。而现代钢琴艺术无疑真实地纪录反映了20世纪为丰富变化的音乐思潮、审美价值取向及其音乐语言特征,而且经常成为某些在当代音乐史册上占据特殊地位的重要流派宣示其创作主张和技法的先声。 下面,我们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中的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作一概览,以追溯研究现代钢琴艺术在20世纪音乐中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印象主义钢琴艺术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20世纪初,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以各种手段——包括全音阶、半音阶和五声音阶的运用,新的和弦结构与和声音响,由精巧微妙的触键和频繁变换对比的力度所导致的不同寻常的音色、踏板、音区的精心调节安排,等等,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的钢琴音乐(音响)。这在他的《版画集》(1930)、《意象集》I、II(分别作于1905、1907)、《前奏曲集》I、II(作于1910—1913)等作品中得到集中和深刻的体现。如在被认为是最具印象主义特征、最为简洁精致的两集24首前奏曲中,借鉴印象主义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为表现物体在短暂瞬间给予人们的感官印象而诉诸于对变幻闪烁的光和色彩的视觉感受方式。德彪西以音色的丰富变化对应光线投射物体时的色彩变幻,以音响力度的强弱表现自然界光线的明暗,以降低音量和减少色度的途径获得朦胧的意象和效果,从而用最精炼的形式昭示了最为明确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理想。美国钢琴家P·佛劳斯·哈芒德在她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一书中指出,德彪西具有“某种改变音质以创造出恰当的音色气氛的能力”,他所“涉及的技巧也就是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该书还提出:德彪西所代表的印象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新音响的探索、认识和接受。这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精辟地概括总结了德彪西为现代钢琴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为后继的作曲家确立了现代音乐的一些基本的新音响原则;2.对力度(实际上也就是对音色)进行严密有序的控制调节。对第一点,人们有比较普遍的共同认识,本文不再复述;对后者,则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和理解,我们只要浏览一下24首前奏曲乐谱上那密密麻麻、井然有序、频繁变换的力度符号,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深刻印象——它开启对音乐表现所有要素进行富于逻辑性的控制的大门,是20世纪一些重要音乐流派(如整体序列主义)创作理念与手法的预示和先声,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后威伯恩、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的创作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和验证。 作为钢琴音乐作曲家可以与德彪西相媲美的拉威尔,创作了许多堪称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典范如《水波嬉戏》(1901)、《镜子》(1905,它包括:夜间飞蛾、忧郁岛、海上孤岛、小丑的晨曲、钟之谷等5首乐曲)、《夜神》(包括:小精、绞刑架、斯卡波等3首乐曲)等。其中《水波嬉戏》被认为是印象主义作曲家所写的一系列描写水的作品中的第一首,在音色处理、和声运用、音区安排等方面走在了德彪西之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拉威尔在其创作中后期将目光投向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前期的一些音乐体裁和形式,音乐语言日趋严谨简洁朴素。在此期间创作的几部钢琴作品,如《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1911)、《库泊兰的坟墓》(1917)等,均表现出这种倾向。特别是后者,采用了17、18世纪常用的舞曲体裁(共包括前奏曲、赋格曲、弗尔兰舞曲、利戈顿舞曲、小步舞曲、托卡塔等6首乐曲),具有优美典雅的巴洛克风格气质,被《西方音乐史》《牛津音乐史》等权威音乐史论著评论为新古典主义——20世纪又一重要音乐流派的发轫之作! 其次,我们分析表现主义钢琴艺术的主要特色。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新维也纳乐派所创立的十二音作曲技法是20世纪产生的最为重要、严密而完备的创作理论体系之一,它在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一理论体系开始恰恰正是通过钢琴作为媒介得以形成和确立。1923年,勋伯格在《钢琴作品五首》(0P.23)中,第一次将他花费十余年、经过许多失败尝试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十二音作曲方法用于创作实践,写了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它是这部作品的第五首乐曲)。尽管这只是一首小的作品,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极其巨大的,正像彼得·斯·汉森在《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中所言,“它是在悠久的音乐史中向前迈出的最引起人们争议和震惊的一步”,并将其与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相提并论。此外,勋伯格创作后期的代表作——《钢琴协奏曲》(0P.42.1942)也由于在织体、结构、节奏以及音色、音区等方面独具匠心的安排处理,而被列入20世纪钢琴音乐经典文献。 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法国当代作曲家奥利维尔·梅西安以极富个性色彩的独特音乐语言所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是20世纪钢琴艺术园地的奇葩异蕾,为现代音乐增添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他基于勋伯格的弟子威伯恩的某些创作思维而作于1949年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它是《四首节奏练习曲》中的第一首),被公认为是对音乐构成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的第一部作品。它由36个音符组合的三个十二音音高序列、一个24种时值的节奏序列、一个7个等级的力度序列和一个7种出音方式的音色列写作而成。这首钢琴曲由作曲家本人在西方现代音乐圣地——德国的达姆施塔特成功演奏之后,立即轰动西方乐坛,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开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极其广泛影响的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的先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梅西安创作后期所写的一些钢琴作品,也为现代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气息。如大型钢琴套曲《百鸟录》(1956—1958,《钢琴艺术三百年》将其推荐为20世纪经典钢琴作品);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鸟的苏醒》(1953)、《异国的鸟》(1955—1956)等。在这些作品中,梅西安将各种鸟鸣声作为素材,借鉴心理学中视觉、听觉相联系的“通感”原理而把音、色融为一体,并吸收了古希腊、印度节奏,运用独特的对位手法创造出具有一系列新的键盘音色和新的节奏组合节奏扩充的钢琴音乐。《牛津简明音乐辞典》称颂梅西安的音乐是“本世纪最有影响、最有个性的音乐”,确实恰如其分。而他的两位最出色的学生,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与法国作曲家布列兹更将这种竭力追求个性音乐语言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创作的一些钢琴作品——如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I、XI》(1952—1956)、双钢琴曲《波兰人》(1969)、为三架钢琴作的《博览会》(1969—1970);布列兹的《第二钢琴奏鸣曲》(1948)、《第三钢琴奏鸣曲》(1955—1957)、双钢琴曲《结构I》(1951—1952)、《结构II》(1956—1961)等均已由于高度的独创性、探索性与演奏技巧而名垂20世纪现代音乐史册! 再次,我们来论述爵士音乐、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和其他钢琴音乐艺术的特点。 《二十世纪音乐概论》曾评论说:“美国对20世纪音乐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爵士乐和流行音乐方面”。可以说,在钢琴艺术领域同样如此。在钢琴家、作曲家乔治·格什温无疑在这方面享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他将爵士音乐语言和节奏融合贯通,并使之与自己的旋律天赋有机结合,运用到钢琴和交响乐的创作中。他的此类作品主要包括:为钢琴与乐队作的《蓝色狂想曲》(1924)、《4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第二狂想曲》(1931)、《变奏曲》(1934)等,以及1926年写的《钢琴前奏曲三首》。正是由于格什温和其他美国作曲家此类作品的不断问世,一种把黑人音乐的原始气质和现代音乐风格融于一体的、具有美国特色的钢琴音乐逐步形成并走向世界,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现代音乐。 在20世纪音乐史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纪念的艺术现象,那就是二三十年代起在“回到巴赫”旗帜下影响深远的新古典主义思潮。钢琴艺术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当时作曲家纷纷以巴赫作品为典范进行创作,除了前文提及的作为新古典主义先声的拉威尔的钢琴曲《库泊兰的坟墓》(它由各种古老的巴洛克音乐体裁构成),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等人模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分别创了《调性游戏》《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集》等,使这种形式在巴赫逝世近200年之后得以再生和复兴。这不能不说是钢琴艺术为20世纪现代音乐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20世纪钢琴艺术的丰富变化发展还体现在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演奏方法,如哑键演奏、手指拨弦演奏、在钢琴机芯内加入异物以改变音色演奏、为演奏音簇音块音群而用手掌、手臂或肘部触键。与之相适应,新的记谱方法与大量新符号的不断出现,它们创造出一些前人无法想象的新颖音响。尽管其中一部分含有猎奇之意,但有些确实为我们开启了钢琴的音响之门,它们的创新探索意义是应该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