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让学困生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让学困生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王勇敢
(江苏省新沂市堰头中学)
摘 要:鉴于长期以来学困生习作困扰广大语文教师这一难题,笔者深刻反思,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范文仿写法、填空补写作文法、小组合作作文法。
关键词:作文指导;范文仿写;填空补写;小组合作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写好一篇高质量的作文也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愿望,更是学困生的终极目标。学生作文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对于如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习作仍然不知所措,主要存在的情况不是内容简单,就是空话连篇,无病呻吟;不是叙议混乱,就是事件的简单堆砌。无数教育同仁为之绞尽脑汁,大有江郎才尽之势。长期以来,我们把问题的症结归咎于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读的书少、练笔少……后来的广大教师向学生推荐了中外名着,加强了练笔的次数。时光流逝,仿佛我们学困生的习作取得的进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实,我们不妨静下心思,细想一下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我们的学生确实不会写,有没有我们做教师的原因。好比,一块上好的玉石籽料却雕刻不出一件上乘的艺术作品,不是玉石的原因,更是雕刻大师的事。也如病人久医不愈,医方是否得当。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此做了一些尝试,长期坚持,收效很好,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
一、范文仿写法
范文仿写,显而易见就是用优秀的范文作为学困生写作的模板。既然学困生写不出好的作文,不如就让他们参照优秀的例文进行仿写。人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人的不断模仿就是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对于仿写,学生是十分乐意接受的,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写作热情。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好例文的选取。要选取一些文体特征鲜明、结构明朗、贴近生活的文章。例文可以来源于教材中的文本。比如,在引导学困生进行“写人叙事”作文教学时,就可以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为范文,进而引导学困生仿写每一节,更换成属于自己的内容,将文中的人改写成自己熟悉的人,(www.ixbw.com)将文中的事改写成自己熟悉的事。当然,仿写不是生搬硬套,这里需要教师的讲解、引导,让学困生能在仿写内容表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文章的入文、过渡、行文、详略、收尾等诸多方面。也可以从优秀的作文选中选取,开始可以是教师指定,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不妨让学生自选。在仿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仿作在课堂展示一下,让他们获得习作的成就感。
仿写不是目的,是借助仿写让学生掌握写作的能力,进而自己写作,正如学生练字一样,不也有“描摹临创”吗?
二、填空作文法
填空作文法是针对部分学困生作文中语言贫乏、刻画粗糙、结构脱节等现象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方法。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填空作文小练习:在学困生作文里相应的位置留下一些横线,并在横线后面用括号注明应该填写的内容,诸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议论抒情等,进而引导学困生一起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运用精美的语句,使文章精彩起来。
填空作文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将整体写作的难度转化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学生是十分乐意接受的。多次的练习,学生自然就能在作文中有所进步。
三、小组合作共完成
班级中确实存在写作能力极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不妨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方式。俗话说“二人智慧胜一人”,让他们两两自由结合,也可以让他们和一些优生结合。在共同写作中,教师可以安排其中的一名学生为主写,另一名学生为副写,让他们再共同讨论如何选材、入文、组织语言、过渡和收尾。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学困生之间相互推诿、偷懒现象的出现。班级里的学困生毕竟是少数群体,教师可以深入合作小组中去引导他们开展活动。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是学困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并展现出个人所不具有的能量,必将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给予鼓励
每个学生都是渴望被赞美的,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写作文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都是头疼的,写成流水账老师是不满意的,写的很有水平,但又无从下手。但是,无论孩子写的是什么,都是他的本真感受,作为第一阅读人的老师,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作文时,一定不要批评或者给0分,而是从其中挑选值得夸奖的地方,哪怕是正确的标点运用、一个新的词汇的运用,也一定要给予夸奖、鼓励。这样,夸奖和鼓励共用,才能拉近你和孩子的距离,当其在内心开始接纳你,你说的建议他就会好好去做。提高写作水平那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不要吝啬我们的夸奖,一句夸奖可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学困生的作文指导要本着首先打消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要将作文这一难事简单化,让学生乐于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写作原来可以如此轻松。学困生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练习,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能力,久而久之对如何写好作文就会有更好的认识,相信下面的独立写作就为之不远了。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