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集锦2020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集锦2020

淡昧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从《红旗谱》中我们领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谱读后感1

《红旗谱》这部文学作品是由当代著名作家梁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进行描述的。梁斌,1920年3月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小说主要描写了两个事件,且此两个事件均是作者的亲身参与的真实事件。一是1931年蠡县人民反“割头税”的斗争,二是1932年保定“二师学潮”。作者参与的反割头税这场斗争,时年16岁。作为涉及社会现实的第一次锻炼,作者将其作为很大的事件写入小说。

所谓当代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不错,它是革命斗争的一部史诗,也是一幅壮丽和广阔的历史图画。从20年大革命前到九一八后的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和一系列阶级关系的变化。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一个鲁莽的却拥有极度正义感的朴实的农民与地主冯老兰做斗争;朱老明多次状告当地霸道地主冯兰池;反割头税斗争等等,鲜明地反映出手无寸铁的农民从泄私愤到报公仇,从自发的无组织的反抗到有纪律有组织的斗争这一发展过程。

英雄的农民形象-

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好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在与敌手冯兰池的斗争中失败,他的父亲和姐姐惨死之后,他只身一人远走他乡。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尽管身在异地,但时刻没有忘记复仇,所以,几十年之后,他带领妻子和儿子千里迢迢重返故乡--锁井镇,重新开始与冯兰池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在几十年的奔波生涯中,增长了对敌斗争经验。因此,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谋,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

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这可以说是他韧性性格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农民英雄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出水才见两腿泥”有两方面含义,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例如,高蠡起义失败后,他痛苦万分,但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朱老忠对朋友赤胆忠心,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遇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这一切都是他狭义性格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认识朱老忠这一性格时一定要把他和古代农民的骑士风度区别开来。朱老忠在革命斗争中,把这种英雄品格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它与革命斗争的宗旨统一起来,因此,这种传统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崭新的光彩。

红旗谱读后感2

《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一面五星红旗读后感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但在当代文学,能够创造出具有如此深度的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的形象还是第一个。

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强奸,然后又写她怀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天津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在此之后,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同时,作者又在细节上加了穿插,如脯红事件;老奶奶暴死,朱老忠主持严家丧事;代严志和去济南探监;探监之前,又在家里作安排,对涛他娘、春兰等都嘱咐了一阵;拿钱给江涛上学这些生活细节都烘托了这个人物的高尚品质。

红旗谱读后感3

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 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

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 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强,然后又写她怀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天津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在此之后,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同时,作者又在细节上加了穿插,如脯红事件;老奶奶暴死,朱老忠主持严家丧事;代严志和去济南探监;探监之前,又在家里作安排,对涛他娘、春兰等都嘱咐了一阵;拿钱给江涛上学……这些生活细节都烘托了这个人物的高尚品质。

与朱老忠的性格不同,严志和则表现的比较“软善”。当他听到朱老明说要和冯老兰打官司,为了朋友,心里不平,毫不犹豫的说了一句:“有我一份。”结果官司打输了,他也跟着输了一头牛。他因为怕回去见了涛他娘不好交代,便不声不响的离开了锁井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朴实、善良。他帮助朱老忠建立家园,粮食不够,互相凑合一下过去。爱朋友、讲义气,舍己为人,这些地方他和朱老忠是相同的,但他没有朱老忠的明朗、豪迈、勇于斗争的气魄。江涛回来动员他反割头税,他就说:“算了吧!咱们别革什么命了……”运涛遇到贾湘农,回家和严志和谈起,他就不想支持运涛。朱老忠就不同,不但鼓励运涛去找贾湘农,还说他在关东时就听说过苏联是无产阶级掌政,打 倒了资本家和地主……江涛要到城里去上学,严志和顾虑重重,朱老忠说应该去,他也就认为可以去了。朱老忠和严志和的性格在种.种事件当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作者在刻画张嘉庆与严江涛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样是贾湘农教育成长下的革命青年,但他们在性格上却截然不同。张嘉庆,一个地主家庭少爷出身的革命者,入二师以前曾领导穷人抢自家地里的棉花,开展秋收运动,性格暴躁,人称“猛张飞”。而江涛则是贫苦农民出身,父兄的苦难、老奶奶的暴死,许多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对他刺激很大。再加上家庭经济的困难,花钱读书不容易,逐渐形成了他稳妥慎重的性格。这两个青年在一起工作,人物性格就鲜明的表现出来了。江涛性格比较柔和,做事细微沉稳;张嘉庆则有些楞手楞脚,做事莽撞,干了再说。江涛家里虽穷,身上则穿得干干净净;张嘉庆则不修边幅,破鞋破袜子,买了新鞋子就把旧鞋子搁在人家花砖地上。江涛在斗争中往往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张嘉庆的革命观点比较“左”,多少带有些左倾盲动情绪,有时论调很偏激,如批评江涛不该谈恋爱,革命者不能有爱人。在二师学 潮中,对是坚守学校阵地与敌人硬拼还是撤回乡村开展敌后抗日救亡运动,张嘉庆与江涛的辩论充分表现了他的“左”。

再说说春兰和严萍这两个女主角吧。春兰这个农村女孩,性格开朗、泼辣、热情,热爱劳动,要求进步。运涛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挨了父亲一顿毒打,她始终钟情于运涛,对革命的信心毫不动摇。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甘愿冒着父亲的毒打,顶住村民的指手画脚妄加非议,向封建世俗礼教发起了挑战。尽管她的生活周围是黑暗的、碰壁的,但她始终是进步的、幸福的。春兰不仅在恋爱上追求自由,思想上更是如此。为了宣传工作,她把“革命”两字用白色的丝线绣到怀襟上,表示她一心向往革命,不怕困难;又表示她迎“新”返“旧”。正当药王大会上,她把这件新做的褂子穿出去,这一下可把整个大庙哄起来,收到了强烈的宣传效果。可见她是多么的天真聪明,又是多么的敢于反抗旧社会。严萍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小姐,刚开始思想上没有春兰进步。但在江涛的带动下,她一步一步走向革命,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她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捕的危险,和江涛一起散布标语、发放传单。二师学 潮中,江涛他们被困,她又积极组织救济会,给二师同学们送粮。正是由于她,二师同学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吃到了“天上掉下来的烧饼”。当人们细细咀嚼这救命的烧饼时,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足智多谋、勇敢无畏、谨慎细心的革命女青年。

让人忍俊不禁的要数老驴头和老套子了。他们是一些典型的小门小户。老驴头这种人性格狭隘、孤僻,有着浓厚的封建礼教观念。他不多与别人往来也不愿求人,这是小农经济下的产物。运涛和春兰的事发生后,他狠狠地打了春兰一顿,并在通往运涛家的小路上挖了三道壕,压上枣棘针,断绝了行人,谁在那里一过他就张开嘴大骂。这表现了他的蛮横无理、封建迂腐。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自尊心,过分损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也要反抗。比如李德才替冯老兰去说春兰的事,开始他还以为是说笑话,听明白不是说笑话以后,上去就给了李德才几个耳光……关于割头税,他最关心的是给多少粮食,一听说要合三小斗粮食,他就不干了,火起来骂街,说这是“路劫”,是“砸明火”,又去找老套子商量。老套子是一个正统观念占统治地位的人,腐朽灰尘,他提议老驴头这年头官法不容情,先别自己杀猪。他告诉老驴头一个窍门,说朱老明和朱老忠正在反割头税,他们不给咱们也别给。朱老忠他们要给,咱们就赶快给人家送过去,千万别落人后。老驴头再三琢磨后,还是决定与老套子偷着干,于是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捧腹的杀猪闹剧。笑过之后,不难想到像他们这样落后的小农,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与广大民众团结在一起,连杀猪这件事都做不好,差一点过不了年。

还有许多人物,如严运涛、贾湘农、严知孝、大贵、朱老星、伍老拨……就不一一细说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请翻看《红旗谱》这本小说吧!

红旗谱读后感4

从来,我们对于“革命”的概念的印象大多都只是从课本故事文字或从电视剧的影像图景中模糊地形成的,但那归根结底都大致只是些肤浅的认识,我们从来只是漠漠而视,匆匆而过,但从未去深入的了解,去领悟到,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旧时代里奋而崛起,拨开重重迷雾,为新时代而一路披荆斩棘、高歌向前的征途,是多么的艰苦卓绝,多么的漫长!那些为了民族和家园而奋不顾身的人们,他们的心中,是有着怎样的一种万丈豪情,让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我们不了解,生活在这个和平而安定的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那时的人们,那种焦灼而绝望。在苦海中煎熬着渴盼着黎明的人们,他们的心中,是有怎样一种渴念,改变他们的世界却又唯恐无力回天,永夜暗暗无寂,可是没有人会甘受这份压榨与剥削肆虐不厌,因为,光明的召唤,在无时无刻的,传入他们的心底,他们站起来,不再忍气吞声,而是奋而抗争,为了祖祖辈辈的积怨,为了年年岁岁的屈辱,为了他们的子子孙孙,过上他们所渴望的好日子,他们向着光明,向着未来,终于站立起来,发出了呐喊!

在此之前,我曾读过诸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些以动荡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由几个家庭中的几代人来演绎人世的悲欢离合的小说,但却在看了《红旗谱》以后感到,原来历史的故事也是可以如此的真实可感。小说语言生动而生活,在几句平常的言谈间就似乎能听出那份北方乡音的热情、爽朗和淳朴了。小说叙述了在这片北方农村的土地上,朴实善良耿直的庄稼人们深受地主乡绅的压迫,在权势的淫威之下被艰难地苟活,一口砸钟的纠纷从此结下了这个村庄地域里冲突最激烈的两个阶级三户人家几代人的矛盾,地主老爷子冯老兰,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鲜明的代表,他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仿佛从深不见底的黑暗泥淖中走出来的魔鬼一般,恶毒、自私、贪婪、甚至好色,从最初的为了占地而强行砸了村里人人都奉若至宝的一口古钟,到后来承包了村里的割头税,繁税重息让家家户户都不敢杀猪也过不好年,可是这样一个在外作孽颇多可怕的人其实在他自己的深宅大院的中的生活却也并不快乐,我感到作者是真正把握住了人物性格的前因后果,他笔下的冯兰池,尽管恶狠阴毒,却并未成为令人咬牙切齿痛声声讨之人,他这样急切而不知餍足的积攒起来的财富,并没有用来挥霍成侈靡铺张的生活,而只知道像粮食一样囤积起来,这样的一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习惯却鲜明地折射出他身上浓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短浅狭隘的积财观念的特点,犹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式的人物,只能让人感到可恨之余的可悲可叹。

而相较于他,书中的另外两户正派人家,都是耿直厚道的庄稼人,书中的灵魂人物——朱老忠,他自一个十五岁的愣头孩子的出场到后来回乡时的已是不惑之年的成年男子,他的如大山一般的稳炼与深沉是在经历了闯关东的风霜苦雨之后积淀下来的岁月沉香,但从他踏上故土的第一刻起,他就带着因父辈家仇而生的对于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全心改变这个现状的强烈信念,他的这个坚定的想法,仿佛一把不灭的明火,贯穿了《红旗谱》的始终,也照亮了其他人的生命,总是在最艰难最绝望之际闪现出的人性与理性并耀的光辉,仿佛一面烈烈飘扬的红旗,迎风怒振。

在朱家与严家两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们,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加上另外老驴头家的春兰、后来的张嘉庆、严萍,这几个年轻人是红旗谱中最激进而强烈地音符,相比较深沉稳重的中年父辈,他们更敏捷而迅速的找到了走出困苦的希望和方向,更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份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中,用自己的青春的血汗,积极努力地做出每一份的努力,尽管在书末,他们的结局并不圆满,运涛不幸锒铛入狱被判了无期徒刑,但即使在监狱中的他也依然清楚警醒地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立场,无畏而坚强,他痛苦却并不为此后悔萎靡颓废,这正是一个从艰苦的成长环境中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高尚精神,无论是谁,哀其不幸,却嘉其勇毅。

江涛是继他的哥哥之后第二个正式且完善的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主人公,他的进步,与他的恩师,也是本书中最核心的真理源头人物——贾湘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贾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江涛无法担起这样一个重担,成为共产党的积极骨干分子,能够周密而自信地组织安排宣传和实践工作,他的才干与智慧,如玉之雕琢,历久愈珍。

看罢《红旗谱》,只觉得一种感慨良多,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触摸到久远的年岁以前,那些质朴可敬的农民父亲们,他们的和善的却也是坚毅的脸庞。如今的中国,早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被束之高阁的心,早已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村,对于那片曾是祖辈们辛苦耕耘、赖以生存的所在,我们只是一味的索取,或者更多的是不屑一顾,我们或许早已经忘了,在这片土地最淳朴最自然的灵魂般的滋养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如太阳一般磅礴的热情和大地般广博的心,他们的纯白无私的心境和野火般烈烈的不息的勇毅,让他们成为了最果决的历史的推动者,他们是父辈中的英雄,也是时代的英雄,在那样的黑暗而污浊的动荡的年代里,他们如明星,虽然光芒微弱,却在不屈的明亮,终于连缀成那暗寂的夜里,那最初的一缕光明。

红旗谱读后感5

书中朱老忠带着儿子重建家园,而且小心翼翼,心惊胆战,因为恶霸冯兰驰亡他之心不死。严志和的儿子运涛在上城打短工的时候认识了贾老师,从这里开始,运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贾老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他们,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知道吗?”

在这个故事里,我认为春兰是一个人格十分鲜明的人物,她代表了那时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妇女,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爱情,是自由恋爱的先锋人物。春兰这个农村女孩,性格开朗、泼辣、热情,热爱劳动,要求进步。运涛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挨了父亲一顿毒打,她始终钟情于运涛,对革命的信心毫不动摇。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甘愿冒着父亲的毒打,顶住村民的指手画脚妄加非议,向封建世俗礼教发起了挑战。尽管她的生活周围是黑暗的、碰壁的,但她始终是进步的、幸福的。在小说中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运涛教春兰写革命两个字,后来运涛之后去了南方,去参加了真正的抗战,春兰思念他,便在自己衣服上绣上革命两个字,鼓励自己。

那时的南方在斗争上确实比北方有一定的先进性,运涛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时期参加了国民党,却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被国民党逮捕。江涛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继他的哥哥之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老师依然是贾老师,在运涛被捕之后,愈加坚定了走革命这条道路,因为只有抗战胜利,他的哥哥才能获得自由。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当然不算完!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

当时在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的生活愈加艰难,而割头税成了农民爆发反抗的导火索,江涛在贾湘农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如何开展宣传,如何组织队伍,如何开始这个广泛的群众活动。那是因为他深知农民生活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仅要反割头税,更是在第二师范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在天地间,应当做一番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小说虽是虚构,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看着,我想:是不是当时的人民真的都有一种想创一片新天地的新思潮?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这也说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人民同时也是智慧的。在不断的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红旗谱》的表现对象是从晚清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民。梁斌在表现农民的革命性时清醒地意识到农民与生俱来的乡土特性。同时,《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小说以锁井镇村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用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但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对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的描摹,使作品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

《红旗谱》这本书流传至今,并不仅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那个时代的人物,作者独特的角度和笔法,更是因为这本书会让我们沉思,即使在这浮躁的时代,也能让我们发现,在前方还有这样一群人……

红旗谱读后感范文大全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