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读书笔记900字5篇范文
红旗谱读书笔记900字5篇范文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谱读后感1
说到严志和,首先就应该注意到,小说中曾经几次提到过严志和的所谓“庄稼性子”。在我的理解中,这“庄稼性子”指的正是严志和身上的农民品性。具体来说,严志和首要的性格特征是朴实厚道、惜地如金。这一点,在他与朱老忠以及“宝地”的关系中表现得异常突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情节,就是严志和帮着从东北返乡的朱老忠在故乡最终站住了脚。对于离开故乡已经长达20年之久的朱老忠而言,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在故乡立足,的确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严志和主动提供临时住所,没有严志和的积极帮衬,朱老忠一家千里迢迢回到故乡后的遭遇会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严志和对于朱老忠的帮助乃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行为是毫不为过的。
然后,就是严志和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正因为严志和深知土地的存在对于农民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才千方百计地试图保住祖辈遗留给他的那块“宝地”。一直到运涛入狱与老奶奶猝死这样的双重灾祸同时降临到他身上的时候,被迫无奈的他才把这块珍贵的“宝地”出卖给了地主冯老兰。
严志和性格特征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一种貌似软弱的生命坚韧。人物这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在过去曾经被指认为是一种生性的懦弱。现在看起来,这样一种多少带有一些否定意味的人物评价方式,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实际上,过去的研究者是误把人性中自然的一面当作了懦弱的体现。阅读《红旗谱》,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以个人的微弱力量而承受生活苦难最多者,实际上正是严志和。当自己的父亲严老祥因故出走关东之后,一家三代五口人的生活重担事实上就落在了严志和一个人的肩头。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上有老下有小的严志和,要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需要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生活却并没有因此就停止对严志和的打击,在小说故事情节集中展开的前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严志和所遭受的人生打击可谓是接连不断。先是运涛的入狱,然后是老奶奶的猝死,紧接着是“宝地”的被迫出卖,最后又是另一个儿子江涛的被捕入狱。很显然,无论是任何一个人,在接二连三地承受这一系列打击之后,也都会产生极为痛苦的精神感受的。严志和的情况就是如此。且让我们来看得知运涛入狱的消息之后,作家关于严志和的一段描写:“严志和,本来是条结实汉子,高个子,挺腰膀。多年的劳苦和辛酸,在他的长脑门上添上了几道皱纹。平时最硬气不过。做了一辈子庄稼汉,成天价搬犁倒耙。当了多少年的泥瓦匠,老是登梯上高。一辈子灾病不着身,药物不进口。一听得亲生的儿子为"共案"砸进监狱,就失去了定心骨。他迎着朱老忠紧走了几步,身不由主,头重脚轻,一个斤斗倒在梨树下。一阵眼黑,跳出火花来。”过去的研究者之所以指认严志和生性懦弱,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小说中不断地会出现如同以上段落一样的关于严志和遭受人生打击之后痛苦万状的描写。现在我们当然已经看得很明白,把严志和遭受惨痛人生打击之后本能的痛苦反应理解为他的生性懦弱,本身就是极端错误的。实际上,作家对于严志和这样一种痛苦情状的生动描写,其实正应该被看作是作家对于人物一种真实人性的挖掘与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应该是一种关乎于人性的语言艺术。严志和形象在《红旗谱》中的出现,正说明了作家梁斌其实具备着一种透视表现乡村世界中真实人性的艺术能力。严格地说起来,正是因为严志和在连续地遭受了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最后仍然能够以坚定的人生意志战胜这些人生灾难,仍然加入了共产党,仍然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与世界进行着可谓是殊死的抗争,所以,严志和才的确称得上是一条具有真实人性的乡村世界中相当少见的硬汉子形象,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农民形象之一。
红旗谱读后感2
《红旗谱》这部文学作品是由当代著名作家梁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进行描述的。梁斌,1920年3月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小说主要描写了两个事件,且此两个事件均是作者的亲身参与的真实事件。一是1931年蠡县人民反“割头税”的斗争,二是1932年保定“二师学潮”。作者参与的反割头税这场斗争,时年16岁。作为涉及社会现实的第一次锻炼,作者将其作为很大的事件写入小说。
所谓当代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不错,它是革命斗争的一部史诗,也是一幅壮丽和广阔的历史图画。从20年大革命前到九一八后的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和一系列阶级关系的变化。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一个鲁莽的却拥有极度正义感的朴实的农民与地主冯老兰做斗争;朱老明多次状告当地霸道地主冯兰池;反割头税斗争等等,鲜明地反映出手无寸铁的农民从泄私愤到报公仇,从自发的无组织的反抗到有纪律有组织的斗争这一发展过程。
英雄的农民形象-
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好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在与敌手冯兰池的斗争中失败,他的父亲和姐姐惨死之后,他只身一人远走他乡。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尽管身在异地,但时刻没有忘记复仇,所以,几十年之后,他带领妻子和儿子千里迢迢重返故乡--锁井镇,重新开始与冯兰池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在几十年的奔波生涯中,增长了对敌斗争经验。因此,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谋,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
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这可以说是他韧性性格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农民英雄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出水才见两腿泥”有两方面含义,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例如,高蠡起义失败后,他痛苦万分,但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朱老忠对朋友赤胆忠心,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遇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这一切都是他狭义性格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认识朱老忠这一性格时一定要把他和古代农民的骑士风度区别开来。朱老忠在革命斗争中,把这种英雄品格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它与革命斗争的宗旨统一起来,因此,这种传统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崭新的光彩。
红旗谱读后感3
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0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作者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在我来说,主题思想又是和小说的内容同时形成的。”《红旗谱》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所写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的性质。
红旗谱读后感4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7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0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朱老忠,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出水才看两脚泥的坚韧,不得不令人钦佩。但几次斗争的失败,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党的带领,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的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
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却见一般。没有书籍的年代,是贫瘠的。没有书籍的思想,是无知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多读红色经典,常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红旗谱读后感5
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
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然后又写她怀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天津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在此之后,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同时,作者又在细节上加了穿插,如脯红事件;老奶奶暴死,朱老忠主持严家丧事;代严志和去济南探监;探监之前,又在家里作安排,对涛他娘、春兰等都嘱咐了一阵;拿钱给江涛上学……这些生活细节都烘托了这个人物的高尚品质。
与朱老忠的性格不同,严志和则表现的比较“软善”。当他听到朱老明说要和冯老兰打官司,为了朋友,心里不平,毫不犹豫的说了一句:“有我一份。”结果官司打输了,他也跟着输了一头牛。他因为怕回去见了涛他娘不好交代,便不声不响的离开了锁井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朴实、善良。他帮助朱老忠建立家园,粮食不够,互相凑合一下过去。爱朋友、讲义气,舍己为人,这些地方他和朱老忠是相同的,但他没有朱老忠的明朗、豪迈、勇于斗争的气魄。江涛回来动员他反割头税,他就说:“算了吧!咱们别革什么命了……”运涛遇到贾湘农,回家和严志和谈起,他就不想支持运涛。朱老忠就不同,不但鼓励运涛去找贾湘农,还说他在关东时就听说过苏联是无产阶级掌政,打倒了资本家和地主……江涛要到城里去上学,严志和顾虑重重,朱老忠说应该去,他也就认为可以去了。朱老忠和严志和的性格在种.种事件当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作者在刻画张嘉庆与严江涛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样是贾湘农教育成长下的革命青年,但他们在性格上却截然不同。张嘉庆,一个地主家庭少爷出身的革命者,入二师以前曾领导穷人抢自家地里的棉花,开展秋收运动,性格暴躁,人称“猛张飞”。而江涛则是贫苦农民出身,父兄的苦难、老奶奶的暴死,许多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对他刺激很大。再加上家庭经济的困难,花钱读书不容易,逐渐形成了他稳妥慎重的性格。这两个青年在一起工作,人物性格就鲜明的表现出来了。江涛性格比较柔和,做事细微沉稳;张嘉庆则有些楞手楞脚,做事莽撞,干了再说。江涛家里虽穷,身上则穿得干干净净;张嘉庆则不修边幅,破鞋破袜子,买了新鞋子就把旧鞋子搁在人家花砖地上。江涛在斗争中往往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张嘉庆的革命观点比较“左”,多少带有些左倾盲动情绪,有时论调很偏激,如批评江涛不该谈恋爱,革命者不能有爱人。在二师学潮中,对是坚守学校阵地与敌人硬拼还是撤回乡村开展敌后抗日救亡运动,张嘉庆与江涛的辩论充分表现了他的“左”。
再说说春兰和严萍这两个女主角吧。春兰这个农村女孩,性格开朗、泼辣、热情,热爱劳动,要求进步。运涛走上革命的道路,她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挨了父亲一顿毒打,她始终钟情于运涛,对革命的信心毫不动摇。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她甘愿冒着父亲的毒打,顶住村民的指手画脚妄加非议,向封建世俗礼教发起了挑战。尽管她的生活周围是黑暗的、碰壁的,但她始终是进步的、幸福的。春兰不仅在恋爱上追求自由,思想上更是如此。为了宣传工作,她把“革命”两字用白色的丝线绣到怀襟上,表示她一心向往革命,不怕困难;又表示她迎“新”返“旧”。正当药王大会上,她把这件新做的褂子穿出去,这一下可把整个大庙哄起来,收到了强烈的宣传效果。可见她是多么的天真聪明,又是多么的敢于反抗旧社会。严萍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小姐,刚开始思想上没有春兰进步。但在江涛的带动下,她一步一步走向革命,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她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捕的危险,和江涛一起散布标语、发放传单。二师学潮中,江涛他们被困,她又积极组织救济会,给二师同学们送粮。正是由于她,二师同学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吃到了“天上掉下来的烧饼”。当人们细细咀嚼这救命的烧饼时,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足智多谋、勇敢无畏、谨慎细心的革命女青年。
让人忍俊不禁的要数老驴头和老套子了。他们是一些典型的小门小户。老驴头这种人性格狭隘、孤僻,有着浓厚的封建礼教观念。他不多与别人往来也不愿求人,这是小农经济下的产物。运涛和春兰的事发生后,他狠狠地打了春兰一顿,并在通往运涛家的小路上挖了三道壕,压上枣棘针,断绝了行人,谁在那里一过他就张开嘴大骂。这表现了他的蛮横无理、封建迂腐。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自尊心,过分损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也要反抗。比如李德才替冯老兰去说春兰的事,开始他还以为是说笑话,听明白不是说笑话以后,上去就给了李德才几个耳光……关于割头税,他最关心的是给多少粮食,一听说要合三小斗粮食,他就不干了,火起来骂街,说这是“路劫”,是“砸明火”,又去找老套子商量。老套子是一个正统观念占统治地位的人,腐朽灰尘,他提议老驴头这年头官法不容情,先别自己杀猪。他告诉老驴头一个窍门,说朱老明和朱老忠正在反割头税,他们不给咱们也别给。朱老忠他们要给,咱们就赶快给人家送过去,千万别落人后。老驴头再三琢磨后,还是决定与老套子偷着干,于是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捧腹的杀猪闹剧。笑过之后,不难想到像他们这样落后的小农,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与广大民众团结在一起,连杀猪这件事都做不好,差一点过不了年。
还有许多人物,如严运涛、贾湘农、严知孝、大贵、朱老星、伍老拨……就不一一细说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请翻看《红旗谱》这本小说吧!
红旗谱读书笔记900字5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