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

挽木琴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好的心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小编给大家分享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参考,方便大家参考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怎么写。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篇1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的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趁着寒假,我狼吞虎咽地阅读了《童年》这本书。

阿列克谢是出身在俄国的男孩,他三岁那年,父亲便离开了人世。母亲的行为也令他疑惑,而外祖母却给他带来了温暖与快乐。父亲的后事安排完后,阿列克谢便与母亲跟随着外祖母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阿列克谢的新生活开始了可他并不喜欢他的外祖父、舅舅们。这里的大人之间似乎都互相憎恨与仇视,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明争暗斗,连孩子们也深受这种风气毒害;外祖父性格乖戾且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教训人,因此阿列克谢常常很不开心。幸好,外祖母的关怀令他得到了安慰,而外祖父家乐于助人的“小茨冈”也渐渐变成了阿列克谢的好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中,母亲改嫁,因受尽折磨最终过早离世,外祖母重操旧业,而阿列克谢也开始尝试各种各样赚钱的方式。

有人说,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画着你的天真快乐。每天早晨,妈妈已做好了美味的早餐;到了学校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有同学们一起玩耍;放学回来,不仅有动画片看,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可阿列克谢不一样,他自小就没有了父亲,几年后母亲也因受尽折磨而死。在外祖父家里,他老是莫名其妙地被拿来发泄不满,舅舅们也一点也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列克谢的童年艰辛而酸楚,但他在这种极坏的成长环境中,为什么还能保持着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呢?毫无疑问,是外祖母的那双大手拉住了他,不让他掉下万丈深渊。这一切都离不开外祖母的智慧引导,让阿列克谢心中的天平保持平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阿列克谢的天性是淳朴的。对于善良的外祖母,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母亲与外祖父,他表现出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看到邻居家的三个相亲相爱的小兄弟,他很想与他们成为朋友;当家里不再宽裕时,他不管同学的嘲笑和蔑视而走上街头捡破铜烂铁以换取一些戈比······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来相信这是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了。当然,外祖父的不良教育观对阿列克谢的引诱也是巨大的,但阿列克谢懂得如何把握、如何控制,因而没有被外祖父影响。

《童年》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很多······它让我明白,环境很重要,但教育更重要。它还教了我如何向阿列克谢一样,做一个乐观、懂事的孩子。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篇2

“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蒙台梭利”

古往今来,人们对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等内容的研究不断充分,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儿童越来越专业,儿童的潜能也不断得到开发,但是作为施教者的成人们,真的了解了儿童吗?儿童的喜悦,儿童的苦恼,儿童的悲伤,缘何所起,又如何因势利导而因材施教?读蒙台梭利所著的《童年的秘密》,能让人简单了解儿童的精神和心理发展,儿童心理畸变的原因与表现,以及基于不同情境,我们成人如何与儿童相处,如何保护儿童的权利,实现儿童的发展。

“一个儿童在社会中是孤立的;如果一个“成人”影响他,那就是一个具体的成人,一个与他接近的成人。通常,这个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然后是他的父亲,最后是他的老师。”

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始于胎儿时期。我国对儿童的教育始于胎教。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最早实施胎教,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约束,《烈女传·周室三母》中言“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个时候就已经重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了,母亲作为胎儿连接外界的载体,她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的胎儿。

当胎儿孕育成熟,成为独立个体的那一天开始,环境对他的影响就开始直接作用到他的身上了,外界的温度、声音、光线、色彩,一切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各种刺激的综合作用下,不同的儿童有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听到悦耳的声音他们会侧耳去听,听到熟悉的亲人的声音,他们会转头去找,眼耳口鼻一起使用,脑部快速发育。

慢慢的,幼儿成长到入学的年龄,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学校生活。在托班、幼儿园里,他们开始拓展自己的生活圈,有了新的伙伴,在交往中社会性得到发展,并且在与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秩序感、规则感不断组建,他们有了自己的相处模式和原则。教师的组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越来越多了。

幼儿园结束,进入小学,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开始变得与众不同起来,不管是所接受的课程,还是在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生活还有家庭生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需要约束自己,需要遵循规则,但是,由于成人的耐心有限,往往会用激烈的言语来训斥孩子,甚至更有体罚这么可怕的事情,在成人的压力之下,有许多儿童被迫服从,去适应成人们制定的规则,出于对成人的爱,儿童会遵循教师制定的规则,并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风格,“事实上,激起最大兴趣和为教育理论提供最多养料的一个事情,恰恰就是只有在秩序和纪律的基础上才能有自由这一事实。”要想有秩序,有纪律,需要有完整可持续使用的方案,孩子们在秩序敏感期建立的秩序感,将会受益终生。良好的纪律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建立。

儿童带给了成人欢乐与苦恼,也带给了成人鲜活的生命体验。“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起来。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

儿童是一个谜。当我们看着儿童那很像一个玩具的有效的却富有魅力的身躯,同时倾注着我们对他的巨大关怀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古罗马诗人朱维诺尔(Juvenal)所说的那句话:“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儿童。”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篇3

读完高尔基《童年》的瞬间,心中伴随着深深的叹息!

高尔基的整个童年都是灰蒙蒙的,他记忆的童年,快乐的事情很少,大多数是不幸的事情。

从4岁到11岁,7年时间,高尔基经历的苦难,浓缩了许多人一生的大部分苦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丧父,丧母,丧失亲密的朋友,冷酷的亲情,虐打,险些致命的疾病,远去的母爱,学校里同学们的鄙视和侮辱,家庭破产。

除了残疾和作业多,所有孩子可以经历的磨难,高尔基几乎都经历了,而且是反复经历了。

苦难的阴风惨雨,过早地凋谢了高尔基的童年。

苦难的电闪雷鸣,同时也淬炼出了高尔基,这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甚至在一些权威评价中,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为什么是大文豪,我不知道。

但是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令我叹为观止,小说里大量的比喻和细节的描写,就像绸缎上的精致的锦绣,那么华美,又有触碰心灵的柔软。

要想锤炼出一块精钢,首先得是一块铁,如果是块木头,只能锤成压缩板。

要想成为大文豪,首先得有天赋,还要有毅力。

从高尔基童年的历程里,就能看出高尔基有非凡的天赋和毅力。

他特别喜欢观察,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喜欢外祖母的童话,喜欢外祖父的祈祷词,在祷告词中找错。记忆力惊人,但是又不循规蹈矩。把母亲教给他的诗歌,随便改成自己身边的故事。

高尔基还有着非凡的毅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高尔基没有受到他表哥逃学的影响,没有在同学的鄙视和欺负面前退缩,坚持读书,并且成绩优异。

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家庭中,在众多的痛苦下,高尔基可能被锤炼成魔鬼,也可能锤炼成天使。

为高尔基把握了这个方向的,就是他那个既善良隐忍,又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是高尔基的外祖母扶着这个幼苗走上了正路。

无尽的黑暗里一定要有光明。

外祖父和外祖母其实都是很善良的人,他们心中都有上帝。只是表现得截然相反。因为他们的社会家庭角色不同。

他俩的上帝看着不同,其实是同一个上帝。

就像一堵墙,有人觉得这堵墙很温暖,可以保护自己。有人却惧怕这堵墙,因为他总是冒犯这堵墙,却总被这堵墙撞疼。

外祖母爱这堵墙,外祖父怕这堵墙。墙都是一样的墙!

善良可亲的.外祖母扶着高尔基这块顽铁,不让他乱动,乱蹦。而周围一切的人,特别是他的外祖父,拿着大锤,把高尔基锤炼成了一块精钢。

但是,这块精钢要想做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外祖母和外祖父就无能为力了。

10多岁的高尔基就开始不愿意听外祖母的童话了,不愿意和奥夫相尼科夫的孩子们玩耍了,外祖父的话再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了,表兄弟的到来只会让他恐惧。他自己开始搭建只属于自己的草棚子,他喜欢孤独了,他长大了。

高尔基长大了,家庭已经不给予他更多的锤炼了,他就到人间去了。

有些人的童年是幸福的,是家庭的宠儿,但他却是上帝的弃儿。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是家庭的弃儿,但他却是上帝的宠儿。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篇4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捡垃圾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学校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去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学习,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我和书沉思,不仅思绪万千。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童年阅读心得与收获篇5

被誉为“无产阶级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曾经有过一段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在黑暗的俄统治时期,饱受了人与人之间贪婪的欲念、残酷的现实和悲痛的生死离别,在外祖父家过日子的经历,到底是什么纵使这原本单纯的、贫困的社会栽陷在这腥风血雨的封建制上呢?

是频频的利与名所促发原本期盼得到幸福生活的人民设计的一个“圈套”,而在他们深沉的内心是孤单、惧怕的,代表着他们手里得到的钱财就恰似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块木浮板,只是怕人们会因为他们的落泊而为此对他们的疏远。小说情节中外祖父绘声绘色地为被他打的阿廖沙讲自己青年时期辛酸的拉纤的工作,依靠的是他想获得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心。文中——外祖父这位被所有读者视成为最可恶的主角,但何曾有人有心去缭解过他呢?

其实,外祖父对于亲人是多么的疼惜啊!在分家后,两个软弱无能的“败家子”经营的染坊一窍不通,是作为父亲的他亲历亲为地帮忙打理店铺,累得郁郁不乐也只能在自家发脾气了。看看现在,人们丰衣足食的,却少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满足,在内心却是如此的贫穷,就如同他曾经所在的那个淹没着人们的呐喊与彷徨的社会一样。他们到底缺失了什么?想到了:原来,人们社会得到了富裕,生活变了,但还是如此麻木,一种掩盖在物质丰富之下的麻木。

当我阅读到:“在傍晚的寂静中久久传来外祖父那凄婉的忏悔的悼词:‘……请保佑我不要受任何诱惑……上帝啊,请保佑我不受别人的欺负……’”这些诚心的祷告是他心底美好的心愿,他内心的矛盾挣扎,对当时社会可憎可恨的一种内疚,无法改变的一种态度。当我踏入中学的门槛,我真的好想学会逃避这一些对于我而言陌生至极的科目,繁重的累赘甚至压得我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但是半晌我犹豫了,处身在茫然的封建社会,连外祖父都可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为什么我都不能尝试呢?至少我可以比任何人更努力些,不会让自己后悔。没有去做就放弃,你比外祖父更加可耻、可悲。

《童年》对我们产生了殷切的告诫,读懂了漫长社会进化的历史悲剧,无疑是一部真真切切的人生写照。

博罗育英学校八年级张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