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杯与酒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童年》读后感【精华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读后感1

这几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名著——《童年》。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捧着它我经常忘记吃饭,放下它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部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作者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孤儿,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吝啬、残暴,两个舅舅自私、粗野,只有外祖母疼爱他,给他讲故事,教他怎样做人。阿廖沙受尽苦难与折磨,十一岁时,他被外祖父赶出了家门。

我是非常投入地读这本书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他快乐,我和他一起快乐,他痛苦,我和他一起痛苦。读到“为了能生活下去,阿廖沙只好去拣拾破烂赚钱”那部分时,我读得特别仔细,读着读着,我仿佛走进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我的眼前出现了瘦弱的阿廖沙顶着烈日,背着口袋寻找破烂的身影,闻到垃圾堆里散发着冲天的腐败臭气,置身于同学们嘲笑、侮辱的环境中……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阿廖沙的生活太难了,他真是太可怜了!

与阿廖沙相比,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与痛苦,就像在蜜罐里。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我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漂亮的衣服,爷爷奶奶都疼爱我,我还有零花钱……阿廖沙的痛苦童年让我觉醒,我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与美好啊。我应该知足并珍惜这种快乐生活,感谢为我创造这一切的父母。

在这部小说里,我十分喜欢外祖母。她善良、慈爱、坚强、宽容、快乐,她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的形象让我一闭眼就看见。我庆幸阿廖沙有这样一位外祖母。在她的教育、影响下,阿廖沙无论生活怎样恶劣,始终都能保持一颗正直、善良、健康的`心灵,这颗高尚的心灵以及不断地追求、学习,使他日后成为伟大的作家。

读《童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有的快乐,有的悲惨。我们要学会珍惜或承受。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多的痛苦也都会过去。

点评: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自己读《童年》的感受。小作者开篇点出了《童年》这部名著深深地吸引了“我”,然后具体介绍了《童年》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苦难的童年生活,并把自己现在这种幸福的童年生活和阿廖沙做了形象的对比,从而对阿廖沙在苦难中坚强不屈的意志更加钦佩和欣赏。

优点提示:要学会由此及彼。作者先讲述了《童年》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苦难的童年生活,然后联系自己,把自己现在幸福和阿廖沙的苦难做了形象的对比,从而坚定自己向阿廖沙学习的决心。

《童年》读后感2

20xx年的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的远方》。这本书是由12个部分,49个小故事和儿童诗组成的。由方卫平教授选评。

这本书中,有一首儿童诗很吸引我,也是我最喜欢读的一首,题目叫《大人们的大事情和小孩子们的小事情》。这首诗主要讲了许多大人们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做的“大事情”不屑一顾,也不懂得如何用孩子的语言去和他们沟通。诗中的几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有些大人总说,我们小孩子干的一切,都是小事情。其实这样说的大人,是没能找到一条合适的路,走进我们小孩子的世界中。大人们不一定就“大”,小孩子不一定就“小”。比如举目望夜空——那大的不一定就是大星星,那小的不一定就是小星星。”这几句话很正确。在许多大人心中,我们小孩子的小事情,是没法和大人们的大事情相提并论的,可是在我们心中小孩子做的.事情甚至比大人们的大事情还要伟大,还要重要。

我很喜欢那首诗,因为它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和一些修辞手法,来进行细致的描写。同时也用小孩子的思想去考虑诗句,体现出了儿童一种天真可爱的性格特征,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才喜欢这首独特的诗。

在这十二个部分、四十九个故事里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应该就是《绿猫》这篇文章。它主要讲述了小男孩儿苏苏在上学的路上碰见了一只绿颜色的猫,他认为这是一件多么稀奇的事情呀,于是他准备捉猫,可是,不但没捉着,反而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想到学校还要测试,就急匆匆的赶到学校。测试期间,他一直在想绿猫的事情,竟不知自己在卷子上都写了什么。下课后他到教师办公室去问生物老师关于有没有绿猫的事情,却被生物老师和数学老师迎头痛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要留下补习。出了学校他飞奔到遇见到绿猫的地方,猫却不见了,晚上回家后他也和爸爸妈妈讲了这件事情,他爸爸妈妈却不相信他,于是他在心里下定决心即使旷课一天,也一定要找到那只绿猫。

这个故事体现出了孩子非常勇敢,才下定决心做了这个决定,也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即使这不可思议,即使这不被大人们,老师们和朋友们理解,但是这时候的我们已经有了一种能够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也是童年一种不一样的姿态,充满意义的姿态。

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感觉是“小故事,大道理”,每一个故事都语言生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充分体现孩子天真无邪,聪明可爱的性格特征,并且以多个层面来诠释着童年的美好无缺,因而也证明了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童年》读后感3

同本雅明一样,赵丽宏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用朴素却细腻的文笔,书写的不是传奇故事,而是那个年代童年的场景、风物、心情与氛围。这样的文本,在本雅明时代儿童文学的版图中,都属于不一样的风景,在今天,就更显得写法异样。因为,眼下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不是故意蹲下身子,乔装打扮成童年,就是高架着身板,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和午后品茶的姿态,回顾品味童年,操着大人的腔调,贩卖大人那一套成长哲学,作传奇或离奇甚至装神弄鬼状的,实在太多。如此矮化和高拔这样两类,几乎成为儿童文学中童年的叙述主调。赵丽宏的这部《童年河》,却以另一样的叙述方式,令人惊叹地抵抗这样目前儿童文学的既定模式,努力使童年得到本真质感的还原。

儿童文学中的主角,一般是儿童,但在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孩子背后往往有大人的隐身。《童年河》不是,它的主人公雪弟,就是一个从崇明岛乡下来到上海的孩子,从小说的开始到结束,他始终是一个孩子,并未在小说中跳进跳出。赵丽宏以风格化的书写,完成了对雪弟人物的塑造,也完成了对那一个时代童年的勾勒。

赵丽宏的这本小说真挚、感人、亲切、流畅,是富有文学品质和艺术特色的优秀之作,可说是近些年儿童文学园地上难得的、可喜的收获。

作者非常珍惜童年生活对自己的馈赠,永远保持孩子那种天真、单纯的心态。写儿童文学作品,一定要有童心,万万不能失去童心。保持童心、天真比富有天分、才华更重要,而丧失童心、天真比丧失才华更致命。童年生活的'回忆给作者以天真、稚气、灵感、激情。正因为永葆童心和天真,才能在感情上、心灵上与当今的孩子息息相通。这是作为文学作家、诗人的赵丽宏,初次涉足儿童文学领域之所以能大获成功、赢得读者的奥秘所在。

文学的魅力在于以情感人。《童年河》的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闪光的、动人以情的事物,在小说中着力表现了普天下少年儿童心灵能共同感受的感情,比如亲情、友情、乡情、同情心、悲悯情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主人公雪弟与亲婆之间的祖孙情,与阿爹之间的父子情,与牛嘎糖、小蜜蜂、唐彩彩之间的同窗情谊,以及对唐彩彩一家遭遇厄运的同情,都写得相当真挚、动人,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真挚确实比技巧更重要。

《童年》读后感4

在暑假里,我读了《穿越童年的影子》,这本书很少,但很难读懂。

这本书一共有三大题:《穿越你的影子》《说吧,说你爱我吧》《做回坏小孩》。

《穿越你的影子》里说的是:主人公宁清在一条道路上转悠,他却没有注意这座园子,园子里坐落着一栋房,红色的砖墙,斜尖的青瓦顶,有淡淡的绿色蜿蜓在壁上,这时候有一位老爷爷出现了。宁清会自己做沙包和螺蛳串,她送给了妈妈一串螺蛳串,还把自己做的.沙包带到了学校和她的好朋友安安,欣妮一起玩。春夏秋冬,宁清几乎每天傍晚都在这条道路上转悠,一天,她注意到了这座园子,还看见了院子里的老爷爷,她觉得这是梦。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她特地去看园子。老爷爷先跟她说了话,于是老爷爷可以让她进童话园,她和老爷爷就成为了好朋友。之后,宁清每个周末都会去老爷爷家帮他收拾园子,干完活,她就会和老爷爷聊天。有一天,宁清发高烧,所以不能去老爷爷家了,于是她让妈妈去跟老爷也说一声,结果妈妈回来后,却说老爷爷没了宁清非常的伤心。

《说吧,说你爱我吧》的大意是:宁清的小表姐宁湄的父母离婚了,她成了一的没有妈妈的小孩了,于是宁清你爸爸妈妈和刘老师同学都对她非常的好。但是,宁湄却成了问题儿童。每一个人都向往着被爱,还应该也爱别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像;老师,像妈妈,像同学,用自己的行为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你们!

《做回坏小孩》是说:宁清有一个好朋友叫蝈蝈,蝈蝈总叫宁清“乖小人”。因为李老师临时有事,就请了一个代理老师,叫范老师。范老师和刘老师有矛盾,所以总是挑他们班的毛病,在别的老师面前说他们班差。有一次,范老师叫宁清在黑板上默写,结果写错了一个字,就不让她下座位,还说他们班成绩最好的也不过如次,又“骄”又“娇”,宁清又难过又生气。于是宁清就找范老师评理,说:“我就是坏孩子!”“只有坏孩子才不'骄'和'娇',只有好孩子才又'骄'又'娇'。”过了几天,李老师回来了,大家都非常的高兴。宁清非常的热爱李老师,蝈蝈也一样,同学们也一样。

这就是《穿越童年的影子》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童年的回忆,所以我非常的喜欢,虽然这本书没有多少人看过,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很有意思,呵呵!

《童年》读后感5

童年,是使我们所向往的;童年,是我们再也买不到的美好礼物;童年,是我们永远回忆起来嘴角都会扬起的。这是我们现代儿童的童年,那么在19世纪的时候,那些孩子的童年又是怎么样的呢?

当我打开《童年》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像磁性的吸引着我,它是苏联著名的高尔基写的,揭露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缩影,又用画家的艺术描绘他们生活的环境,把一切的人和事物都写得淋漓尽致。《童年》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他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死去了,但年仅3岁的小孩,并不知道丧父的悲痛。善良聪明的外祖母把他借到尼日尼城的外祖父家,但很快母亲有离开阿廖沙的身边。在一个充满残酷冰冷的生活里只有外祖母是我最亲的人,但是好景不长,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就离开外祖母,自己便到人间谋生。

当我读到:“他们(两个舅舅)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搞出一些过火的名堂,去开那位视力不好的老师傅(格里戈里)的玩笑有时在火上把他的剪刀柄儿烧热;有时在他的椅子上立一个尖钉子。他们的鬼名堂不但多而杂,可这位老师傅总是默默无言地忍受着,偶尔像鸭子一样轻轻呼喝两声。”可怜的老师傅总是忍气吞声地在这个家下生活下去。还有“小茨冈”的惨死:“阳光已经偏离了他,只能照到窗上。这是,他的脸呈现出了黑色,手指不在颤动,血泡也不在从嘴角冒出来,在他的头顶。”这一切都是舅舅们的贪婪、冷心肠、残酷所造成的。

在和平的世界中总有着不可摸透的黑暗所在。小时候,有些事情是永远地让我无法忘记的。我的父亲有着不一般的人性格化,在外人看来他什么都一个友善的人,但是在家中就是一个残酷的丈夫、父亲。每次都因为小事而闹,在我五岁那年,她跟妈妈闹翻了,妈妈跑了出去,当时我也跟着妈妈,那时候她痛苦欲绝,并想跳河自尽。我死活拉着妈妈并好好地劝服妈妈,每次想到当时的情景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而哥哥呢,从小就瞧不起他,骂他是笨蛋,总是压迫他的信心。包括哥哥考高中的时候,也曾因为一件衣服的事情就拿起刀来,那个情景,父亲已经疯了,头像都公鸡一样。而我是幸运的,在他看来,我才是他的希望,而我却从不想受他的宠。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就早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我佩服他的坚强,一直得持之以恒地下来。高尔基、我的母亲、哥哥都是我心中的面旗帜,他们都拥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坚强、勇毅、勇往直前、善良。

《童年》读后感6

看了《童年》这本书,感触良多。这本书的作者高尔基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作家。这本书是他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是高尔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沙皇统治下的一个贫穷的俄罗斯家庭。小说主人公阿丽莎四岁失去父亲,十岁失去母亲。这本书是关于我父亲去世后在祖父家度过的岁月。作者在书中说:“这是一种浑厚浑浊、色彩斑驳、光怪陆离的生活。”作者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天才讲述的残酷童话。的确,在这个家庭里,阿莱莎有的是再婚的母亲,凶狠的祖父,两个残忍而好斗的叔叔,还有两个堂兄妹。这样一个大家庭住在一所破旧的小房子里。每一天,阿丽莎都伴随着战斗、欺骗、虐待、战斗和贫穷。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绘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所有人和所有风景,无论是美丽的、丑陋的、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他的祖母带领阿丽莎在这混乱的黑暗中没有迷路。

外婆觉得自己有爱,公正,善良。作者在书中写道:“在她来之前,我仿佛是睡在黑暗中,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把我带到一个明亮的地方,用一根不变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编织出五彩缤纷的花边……”但即便如此,她也很难摆脱那个特定时代的无知和迷信,以及对女性的歧视。作者以阿莱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视角,写出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感受,他高超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伦勃朗的油画。伦勃朗被誉为“紫金色的黑暗”。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各种强烈的色块交织在一起,各种颜色看似随意涂抹,其实很有规律,整个画面是深黑色,只有一种白光。阿丽莎家庭的几个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等。高尔基通过这些基本必需品反映了社会底层公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许多其他的人物,但对自己的形象却写得很少,而是给读者一个进取、固执、富有同情心的阿丽莎形象。

这本书诞生于革命时代,是在革命领袖列宁的提议下产生的。看完这本书,感觉它有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阿丽莎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他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支持着他,让他继续前进。那个时代的困难现在都没有了,为什么不努力呢?书中作者很少对那个时代做任何评价,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总而言之,我从这本书里了解到的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只要你一直保持这个,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感到痛苦。

《童年》读后感7

说起来还真惭愧,我以前并不爱看世界名著这类小说,因为篇幅太长,读完一本总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而我的父母就像与我作对一样,每天都让我看这种书,因此《童年》这本书就出现在我的视线之中。出乎意料之外,这本长达400余页的长篇小说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居然被我破天荒地读完了,而且说是聚精会神地读完的也不为过。

这是我第一本真正理解的,深深被吸引住的小说,我为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而牵挂。我流过泪,与他同苦;我欢笑过,与他同乐。这本《童年》就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他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令人震撼、难忘。

马克西姆·高尔基幼年暑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了三年学,11岁就走向社会了,过早地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岁时,他一人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各种人物接触,饱尝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当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惭愧,高尔基在11岁就走向社会了,那时的命运,生活有多少苦,他都要忍下来了,而我们的11岁呢?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不用干任何的活,肩上没有任何负担,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而我们又为什么没有做到呢?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高尔基在这样的环境他依然酷爱学习,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写作实践,阅读大量的书籍,而且他还经常创作一些诗歌之类的作品,在1889年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最终成为闻名欧洲的`作家,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也是他的成长历程。

与文中主人公相比,我很幸运。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妈妈疼爱我,有爷爷奶奶呵护我,更有老师辛勤培育我。我不曾过过终日为生计忙碌的日子,也没有经历过那些坎坷。可以说,我们这一时代的少年们都享受着这个世界和社会带来的无限关爱。高尔基却没有,但他却那么坚强勇敢,努力进取,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这是我最敬佩高尔基的一点。

读完这本书,我记住了一个伟大人的名字――高尔基,更感受到了他在奋斗里那些敢于拼搏、努力进取、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它告诉了我们要想成功必须经历失败与磨难。高尔基就是从困难和失败中走出来的,成为了强者。让高尔基成为我们成长中的楷模,让我们学习他那勤于学习、善于写作、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朋友们,加油!

《童年》读后感8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儿童,帮忙儿童的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我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终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我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所以,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当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日,我们更应当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坚持着最初的完美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而作为师范生我们今后应当尽最多的努力帮忙孩子创立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地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使他们健康欢乐地成长,仅有这样才能维护儿童的权利,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忙!

《童年》读后感9

盼了好久,终于又盼到了这次暑假的到来。因为我觉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讨论读后感是最幸福的事了。

假后的第二天,只见爸爸拿来一本书,把我和妈妈叫出客厅,说要一起看书。说着便滔滔不绝的对着我和我妈说看书的缘由,在听爸爸讲述的时候,我知道了他拿着的这本书是由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名叫《童年》。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高尔基之所以会写《童年》是因为1905年第一次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也和许多人一样,开始冷静思考很多问题,他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知道了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习气,高尔基深切认识到,必须把唤醒民众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力,当时,高尔基就创作了《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同时,革命导师列宁也鼓励高尔基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写出来。而《童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还没等爸爸说完,我就迫不及待的说:“爸爸妈妈,我们现在就开始看了,好不好?”他们看到我这么大反应,随即笑着说:“好啊!”没等到爸妈的应答,我已经把书给翻开了,连爸爸妈妈都觉得无奈,直到晚上,我才把这本书给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知道了高尔基的乳名叫阿廖沙,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更是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像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乐观淳朴的“小茨冈“等,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得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饭后,我们三个坐在一起讨论各自的读后感,爸爸说:“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可以看到作家在青少年时代度过的艰难岁月和他在黑暗的旧社会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而且可以看到十九世纪七八年待俄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妈妈说:“这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它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身处生活底层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断寻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历程。”我说:“《童年》是一个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斗士的人重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得结果,它所展示的并不是儿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图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习气的庸俗,深刻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境遇。”

爸爸妈妈听完了我的感悟,笑着说:“孩子,你的进步不少哦!讲得一次比一次好,相信下次你一定还会有更出色的感悟!”

《童年》读后感10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连蚂蚁也不例外。在歌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我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看它们排着队运食物,和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爬虫和飞虫们作战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忽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壳上扎出一些小洞眼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并放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童年》读后感11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童年》读后感12

这次寒假,我阅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

主人公名为阿廖沙。彼什柯夫。阿廖沙三岁丧父后,和母亲投奔到外祖父家。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的身边,那就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个慈祥能干,热爱生活,隐忍,宽容的人。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常常给阿廖沙讲怜悯穷人,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书中所说:“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呵护,接受了许多外祖母讲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外祖母的庇护,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同时也目睹了外祖父的残暴,对金钱的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为了高攀上层,进入上流社会,他要把女儿嫁给贵族,反对女儿和善良的手工业者结婚。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贪婪,吝啬,专横,经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昏死过去。格里戈里是和他共同奋斗多年的老伙伴,由于眼睛失明,被他一脚踢出大门。他凶恶,没有亲情,唯利是图,薄情寡义。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着残存的善良,展现出他人性的复杂性。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打架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小小的年龄就饱尝了生活中的善与恶。十一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走向了社会,独立谋生。这个不幸的孤儿从此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可想而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一定是风餐露宿,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也许,正是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看透了这险恶的社会,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所以他从1892年后,就以笔当枪,用文章来批判这个社会,以至于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底层劳苦大众的非人般的奴隶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自从看完《童年》之后,我觉得21世纪的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童年》读后感13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儿童,帮助儿童的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觉得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觉得,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而作为师范生我们今后应该尽最多的努力帮助孩子创建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地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儿童的权利,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助!

《童年》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叫《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小说的一部分。《童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列克谢依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来到尼日尼生活,在这里被外祖父跟其他人欺负,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只有外祖母关爱自己的故事。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的。

书中有主人公被外祖父打,骂,主人公犯了什么错误都要被外祖父说一通,有时甚至还打,抽他。在书中还有关于当时社会上主人公接触到的一些人的描写,他们互相攻击,随意谩骂,侮辱他人。书中还有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甚至还有一些人死去。总之,这乌烟瘴气的社会跟家庭,都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当然,书中也不反美好的事物:外祖母给主人公讲得童话以及从中表现出她的美好的心灵,也算是我在这种可怕的生活中的慰藉,也是主人公美好心灵的来源。

当我读到外祖父抽打阿列克谢依这一段时,我感到十分震惊。一个小孩,就因为对染色的好奇,犯了一丁点小小的错误,就值得这么用力去抽吗?批评就可以了。除了可怜他之外,另一方面:家长不应该实行“棍棒教育”,这样对小孩很不好。适当地批评一下让其深刻记住即可。况且,这会对小孩的心灵造成大的伤害。再来谈一个情节:在小茨冈与其它两位舅舅抬十字架时,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被沉重的十字架活活压死。

读了这一段后,我觉得,尽管小茨冈先摔了跤,这是他自己的责任;但是,跟他在一起的.还有两位舅舅,本应该扶小茨冈起来,帮助他一下。可他们却“一看大事不妙,就赶紧扔掉了十字架”。为什么?居然是因为怕自己“砸成残废“!那么,与被砸死相比,难道被砸伤就更为可怕吗?真是两个对他人生死毫不关心,对自己的行为毫不负责,极其自私的人!试想,如果当初他们选择救小茨冈,而不是那么贪生怕死,小茨冈也不会至于死。况且,小茨冈是主人公的好友,眼睁睁地看着好友死去,对他那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

从两个舅舅的表现可以看出,整个当时的社会,是一个自私,冷漠的社会。另一方面,这也使我领悟到另外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有责任感,每一个人都要负起一定的责。总而言之,尽管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福的,但是他却拥有一段幸福,难忘的回忆。

《童年》读后感15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是一部艺术珍品,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也是我所读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初读文章,我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写作才华所倾倒,同时,我也了解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的社会面貌。整本小说充分展示了那个残酷、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生活。因此,我对这本小说爱不释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彼什科幼年时期3岁之10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高尔基在作品开头就写道:“优势我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发生那样的'事情。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一切引起幼小的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和丑事和灵魂被腐蚀的恶人所压倒、所毁灭,他反而锻炼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这是因为,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以外,还有许多光明、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鼓励和支持。他看到光明,并相信黑暗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

阿廖沙对劳动和的尊重,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敢于同恶势力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幼小的阿廖沙都能在铅一样沉重的重压下,同无尽的苦难及黑暗势力作顽强斗争,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难道还不能吗?

写到这里,我就感到无比惭愧,高尔基的童年是充满困难的。而我们的童年呢?我们早已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许,在我们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挫折”这一类词,属于我们的只有无忧无虑。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喜欢依赖父母,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气馁,想不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和阿廖起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去依赖父母呢?

阿廖沙在困境中能够坚强、勇敢、正直、自信,他的优秀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难道还要轻易退缩吗?其实,困难不仅仅是块绊脚石,它还是块试金石。阿廖沙虽然生活在黑暗中,但他也勇敢的闯了过去。他正是利用了那块“试金石”,成为了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

一个人,只有经过磨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坚强便是通过这一考验的重要元素之一。只有坚强,命运才会让你一直走下去;只有坚强,你才会更加自信;只有坚强,成功的花儿才会为你盛开……让我们面对现实,克服各种困难,做一个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