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的途径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的途径教育论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将读写融为一体的全面写作训练,对小学生而言具有负担小而且效率高的优点。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有效的随文练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训练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可以让其在很多的语文运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如何完美运用语文。真正体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的就是其阅读以及写作的综合能力,而随文练笔是一种将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简易的写作训练。它具有篇幅短、写作快、小负担、高效率等优点,所以很多小学教师很是喜欢这一写作教学方式。如果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可以将随文练笔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的训练途径,那么这将是非常高效的事情,不仅对小学生的现在还可能会影响其以后的语言掌控能力及态度。
那么如何提高其训练的效率就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途径探索
找到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途径是必要的,下面就本人的想法进行三个方面的探讨:
1.激发出小学生对随文练笔的兴趣
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就是,对学习而言,不论是哪一方面,兴趣是其最好最有效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出小学生对随文练笔的兴趣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如: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课文叫做《恐龙》,那么教师在讲课前就可以就恐龙的资料等对小学生进行一次随文练笔。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搜集和恐龙相关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恐龙的资料,也可以是和恐龙相关的电影等。在教师进行充分的讲解之后,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随文练笔:同学们,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你们自己的学习,大家都知道恐龙种类很多,它们的外形、习性等等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名博物馆的恐龙解说员,那么你想向游客们解说哪一种类型的恐龙呢?为什么呢?请大家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为大家介绍一下恐龙的一类吧。这样的随文练笔不仅可以逐渐激发出小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觉性。
2.随时捕捉到可以进行随文练笔的练习点
课本或者说课文是教学的有效载体以及最为普通的载体,如果想引导激发小学生进行阅读写作,那么就必须找出合适的训练点。当然,随文练笔的训练点有很多种类,如语言练习点、思维争议训练点、文本练习点以及形式转换练习点等等。
(1)修辞手法的仿写。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非常的优美,而其关键就是作者运用了非常多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比、拟人、反问、设问以及夸张等等。这些也可以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媒介,是一种良好的途径。如:可以在教学一篇修辞很丰富的文章时,让小学生根据周围的环境以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随文练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文本拓展练笔。我们都深有体会,那就是,在阅读时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过往、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独特想法以及读者阅读时的心情等发现文章不同的意义。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小学生随文练笔的练习点,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发散、更活跃。例如,在进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让小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而且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对现实以及和平的教育加入进来:同学们,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我们所听到的关于中国之前的战争,我们知道,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创伤,还有我们一点儿也不想体会的疾病、恐惧、分离、伤痛甚至死亡。现在,或许你们自己都有了不一样的心情以及体会,那么就请你们给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人们写一封信,可以是战争中的小朋友、战士、领导人或者战争的发起者等等。
这样的随文练笔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操。
3.教师掌控随文练笔的'基本原则
凡事都要有一定的原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小学语文中的随文练笔当然也是一样的。在这一方面的原则包括很多种,如适度性原则、反馈性原则等等,而这些原则则是为了使随文练笔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以其中的适度性原则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原则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a.考虑小学生的承受度;
b.考虑随文练笔的疏密度:太过于频繁的训练会使小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而太过于疏少会淡化小学生的兴趣;
c.考虑随文练笔的难易度:其内容应该在小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
d.考虑随文练笔的灵活性:小学生课堂上的随文练笔应该是就课文而生,灵活而且可以贯穿整篇课文的内容于其中。
二、总结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作用很大,所以,采取合适合理的方式提高其训练效果是必要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字、词和句子就可以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以及表达习惯等等。所以,作为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找出合适的可以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途径,并根据其进展情况而不断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