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鬓上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重症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重症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作者:黄雪琴【关键词】重症心律失常 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1].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达72%-96%[2].心律失常可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若不及时治疗,病人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威胁病人生命。我院在2007.2-2011.4这期间共收治重症心律失常病人129例,经过系统的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及有效的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2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心律失常病人129例,男78例,女5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3岁,室性快速心律失常68例,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36例,心室自主节律2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1.2方法:129例病人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1.3结果: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治疗护理,129例患者住院8-24d,平均16d,均取得满意效果,患者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2 护理措施2.1一般护理:(1)迅速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ICU病房,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2)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并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利于患者休息、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律失常。(3)氧疗护理:持续给氧3-4l/min,病情稳定后可改间歇吸氧。(4)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输入抗心律失常药,补液速度控制在20-30滴/分钟,一 条输入其他药物,根据医嘱合理用药。(5)药疗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多,应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方法给药,做到服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利多卡因可致神志改变、嗜睡、谵妄,躁动、抽搐和呼吸抑制等药物中毒征象,因此,静脉注射累积不宜超过300mg/2h[3],可用微量泵控制滴数,同时定时测血压,必要时心电监护;奎尼丁应严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及头晕,恶心,头痛,发热等不适,同时可致血压下降,QRS增宽,Q-T延长,故给药时须定期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若血压下降,心率慢或节律不规则应暂停药。服用洋地黄制剂时,服药前应检查心率(脉搏),当每分钟低于60次或出现恶心呕吐,头痛,黄视,绿视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处理。胺碘酮可致肺纤维化,转氨酶升高,故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胸片,肝功能;(6)准备好除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等急救用品及急救药物,使之处于应急状态。(7)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低脂,容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少量多餐,多食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饱食、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吸烟和酗酒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应避免,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对服用利尿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子、香蕉等,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律失常。(8)心理护理:某些心律失常可引起胸闷,心悸和周身不适,且易反复发作,故病人多有焦虑、烦躁和恐慌等心理,并对治疗信心不足,故护理人员要做好安慰,解释及健康宣教工作,指导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加重心律失常,告知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心律失常可能会消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1)心率、脉搏:测心率,脉搏应连续一分钟,对心房颤动应由两名护士分别测并做好记录,当听心率、测脉搏1分钟以上发现心音、脉搏消失,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或心率每分钟160次以上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或做出及时处理。(2)心律: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做好急救处理。(3)呼吸:注意观察呼吸深度,节律,频率,当呼吸频率小于8次/分或大于40次/分或者自主呼吸微弱伴意识障碍时立即告知医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4)血压:如患者收缩压低于80mmHg、脉压小于20mmHg、头晕,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出冷汗、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尿量减少时,应立即进行抗休克处理,并注意保温,记录24小时出入量。(5)警惕阿期综合征发生:当患者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或紫绀,瞳孔放大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如叩击心前区和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作电击除颤,发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3 体会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危急重症之一,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死亡率非常高,所以对这类病人,我院在积极治疗本病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护理措施:如严密的病情观察,精心的生活护理,合理的饮食指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药疗的护理,密切配合的抢救等是病人转危为安的必要条件,我们这些护理措施值得在基层医院借鉴推广。参 考 文 献[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5.[2]俞森洋,主编。危重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995.12.55.[3]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