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探析思考
花栀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探析思考
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探析思考作者/ 高珊赖雅静摘 要:如何认识与体现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地位,进而研究制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推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课程改革体系思维,坚持课程结构特点,探索建立音乐教育新模式,以培养满足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全面新型人才需求。关键词:创新;课程结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下,音乐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措施和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模式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核心地位,并且研究制订新的教学模式,创建与市场对应的音乐教育思路,以此来推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坚持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路,不断树立先进完善合理的管理理念,并坚持课程结构体现选择性的特点,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一系列的配套实验方案,以此推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一、逐步建立适应当前音乐教育的课程新框架目前,建国初期照搬前苏联教学模式形式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在分科设置课程里已成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基础非常差,专业口径很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于提高等这些问题已不再适应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并且还阻碍着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各高校学生重技轻艺,所学知识不能发挥,弹琴的伴奏差,歌唱的合唱指挥差,学器乐的不能组织乐队排练,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不能发挥,综合能力极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所学内容、所教课程脱离实际等因素有关,也与课程内容单调乏味有关,我们经常说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市场对一所院校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对音乐教育专业进行标准的定位,充分拓展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内容,去除音乐教育课程模式单一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达到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音乐课程设置及改革的大框架中,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倡整合共性,但不能全盘否定目前所施行的课程体系,而应该对原来的音乐课程加以继承并创新和发展,突出个性以鼓励不断改变。音乐文化课程必须突出其课程个性,那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所特有的专业特长,并在选修课的内容中,及原有基础上加设地方音乐课程内容,突出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的感情和感知性,使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起源的了解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在音乐基础课程中,要突出全面整合的内容的特点及其共性的特点,不求其深只求其面,把中国音乐欣赏和音乐史这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并在钢琴集体课、小课、伴奏课的内容中加入西方音乐史和欣赏等内容,以此来强调音乐教学的适用性和运用性等特点。并从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出发,坚持突出其变性特点,让学生在选修课内容上自主选择各类知识模块,比如,地方民族音乐模块,教育技能延伸模块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我们在选修内容上一定要跳出知识扎堆这种非常单一的突出现象,要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学习,高度重视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断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在音乐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上体现选择性我们当前的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成长中的、有自己的想法,及突出个性的学生个体,课程的改革面向的对象正是这些个体,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于学生的课程选修制度,要不断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性及差异性,以此来体现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的根本目的及其教育的内在价值体现,所以我们说,课程结构设计要体现选择性,并且必须坚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校的办学实力、能力进行选择和开发,创造和形成突出学校特色的课程门类,通过这些课程结构的设计,使其适应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差异,达到变通的效果,因为我们的不同民族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允许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课程,以适应这种区域经济和社会差异。比如,民族文化课程设计、地域文化课程设计等等。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使每个在校的学生成为具备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的人,这是落实中央教学质量工程要求的需要,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社会时代发展的动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参考文献:[1]晨炜。试论实施审美教育显性化改革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音乐,2007.[2]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 赣南教育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