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教育观下音乐教育的开展
生态式教育观下音乐教育的开展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生态教育视角探讨音乐教育,笔者以为主要包含以下3个基本理念:
(一)强调母语的音乐教育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与自然、社会、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中的美存在于生活之中,将音乐与生活进行联系会使得音乐教育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摆脱僵化的技能学习的藩篱。生活是自然、社会、人的统一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态。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母语教育,由于其关注的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因此,这种以母语作为教育基础则是生态教育观下音乐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
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我国上个世纪的音乐教育中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如1995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中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讨论,众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所谓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等深厚的文化哲学基础。”④它包含着中国音乐本体观、中国音乐风格史观、中国音乐文化哲学观等内容。中国的音乐建立在地区性方言风格基础上,而这个特征恰恰体现了民族音乐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母语的音乐教育需要学习地方音乐的语言、思维、文化哲学等,如果以西方音乐作为基础来阐述、分析积淀着民族文化的音乐,那么,往往会带来“文化误读”,同时也破坏了民族音乐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语境。因此,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生态式的音乐教育。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中,人们刚开始学习歌唱就在他们的社区生活中进行。他们常常是通过在一个年龄相仿的歌队中各声部之间的协调来体验歌声中所蕴含的'集体力量的谐和。他们的歌唱展现了一种族群的凝聚力量,他们的音乐活动发生在群体生活的文化空间与歌者行为连带的文化环境中。可见,这种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态的世界。
(二)注重对话式的音乐教育
对话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对立二元之间的联系和对话(而不是对立),促成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这种教育的主旋律”。⑤对话式教学不仅关注教师与师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自然、社会等诸多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它还强调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相互生成。
对话式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因为对话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双向交往,而“独白式”教学则是教师权威性的“一言堂”。对话式教学主要有3种课堂教学实践形式,即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型对话。言语型对话顾名思义就是以言语为主要形式的对话形式,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理解型对话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反思型对话主要指教学过程中人们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反思的对话。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为组织的音响,它包含着社会、文化、自然、风俗、传统、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由于个体的生活环境、风俗文化、生活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音乐的审美及理解必将呈现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人与音乐文本之间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拓展不同主体的视界,在不同主体的对话中最终达到伽达默尔所言的“视界融合”。这种对话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在生态式教育观看来,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及理解中,教师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视界”,为了摆脱个体音乐审美和理解的有限性、局限性,师生需要针对特定的主题进行对话,在这种相互平等的、和谐的对话中,学生在教师音乐理解的基础上拓展了个体的音乐审美和理解,从而丰富个体的音乐视界。师生之间的对话蕴含着倾听和言语,它需要对话,双方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达到精神的交流和愉悦的分享。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对话体现了一种伙伴式的人际关系,它能够构建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在平等、宽松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中获得音乐的审美及理解,丰富个体的情感等精神世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其次是学生与音乐文本之间的对话。音乐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作品存在形式,它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内容。学生对音乐文本的审美和理解,既要探寻其原初的意义,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现的思想内涵等,又要以个体的音乐视界与音乐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悟音乐的真谛,体验音乐的审美快乐,理解音乐的人文精神世界,从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与音乐世界。
最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音乐教育中,合唱、合奏等集体表演形式就体现了一种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集体学习形式,它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不同学生个体的音乐经验,在对话中形成合力,在对话中提高,在对话中共享音乐的快乐。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首先要考虑到个体音乐经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通过对话与合作,达到音乐学习的共同提高,促进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审美、音乐理解等方面的提高。
(三)提倡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
生态式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综合,使得各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倡导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对于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综合,这种综合旨在强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强调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这种综合旨在强调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音乐与体育学科的综合,可以运用韵律操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音乐同数学、理化学科的综合,可以联系“黄金分割线”将美学概念与数学整合起来,以及将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声音性质同物理学的频率、振幅等知识联系起来等等。不管哪种形式的综合,其目的都是要使音乐教育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性。“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⑥
生态式的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可以使音乐学习变得更有兴趣,以此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带来了音乐教育观的变化,它使得音乐教育从注重技能转向了文化,从单纯的集体性音乐教学转向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创造的综合性教学,这些都是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超越。
音乐及其教育的发展都是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也包含着特定的生态内涵。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式教育思想,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这些思想及其教学实践为当前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改变了以往音乐教育中仅仅注重技能的学习,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因此,从生态式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汲取营养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