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中国贵族社交礼仪

中国贵族社交礼仪

攻心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中国贵族社交礼仪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无论是去干嘛礼仪最重要,对于礼仪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中国贵族社交礼仪,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国贵族社交礼仪

  1.Never be alone

不要一个人呆着

即便你骨子里有追求“孤独”的范儿,大过年的也别一个人闷着,“宅男”、“宅女”那是年轻人的玩意,不是贵族的那杯茶。

当然,你想清净呆会儿这想法可以理解,该热闹的时候还得热闹,权当自己是一超级演员,在Party聚会中表现自己天赋异秉的一面——衣着光鲜、风度翩翩,言谈举止气质不凡……

要知道,作为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在社交场合出现的频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纵横向发展的半径。在十六世纪的伦敦和十七世纪的法国,要实现向上爬的野心,就要经常在宫廷里出现。在现代社会,记得用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戈尔·维达的建议来鼓舞你自己:“千万别错过一个可以风流的机会,也千万别错过一个可以上电视的机会。”

真正时尚的宴会,所有受邀的宾客都到了,你该看见的人都露面了,这时宴会就已经结束了。如果在场的其他人都比自己更富有或更加声名显赫,那么你的姓名与名声也会随之鹊起。一旦客人都到场了,Party的其余节目就是多余的了,款待可能仅仅是盛在威尼斯玻璃器皿里的柠檬奶油冻。

  2. You are not a turkey!

记住,你不是火鸡

视Party的主题以及参与对象来设计你的着装,这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千万不能抱着“一穿惊人”的念头为了让自己“鹤立鸡群”而穿得怪异,这样你只能不折不扣地成为上流社交场所里为众人观赏的“火鸡”。

选择不刺眼的颜色和不引人注目的装饰品,可以解决有关服装问题的任何疑问。影视明星可以通过奇装异服制造时尚效果,或者将其称为所谓的“个性”,上流人士则不必如此。

作为上流阶层的人士,理应追求既可体现优雅又能赢得尊重的形象,就好比讲究的家庭中家具的格调应该和窗帘相匹配、杯子应该与杯垫对花,就着装而言,西服套装总是可取的,晚礼服永远不会出错,而穿一双干净并能表现你身价的皮鞋是非常重要的,你当然不希望别人联想起你的时候想到的是那双廉价带污渍的鞋子。

重点是:既不突出,也不失礼,这就是成功。

  3. Get the jokes ready

事先准备好要讲的笑话

幽默是受欢迎的,但注意:任何笑话,都要确保不会破坏在座诸人的情绪。同时,搞笑的前提是保持自身的优雅,太低俗是不入流的。

像是以“不拘小节”而又容易出现口误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同学2001年7月到访英国拜见英女王时候所开的玩笑,就让严谨的白金汉宫很不爽。小布在晚宴上帮英国女王乱取绰号,当面喊女王为“QE2”,即“伊丽莎白二世”的缩写,让英国女王不知如何应对。布什甚至还叫查尔斯王子“呆伯”,显然是在取笑查尔斯的招风耳,这些布什自以为幽默的“冷笑话”,一度让女王十分恼怒,但又无法表现出来。

当然和英国女王会面的礼仪之多非同一般,咱们过个年出席个Party大可不必这么紧张,但准备好一些类似于外交辞令的万能答案和一些风趣、幽默的笑话应对场面,也是必要的,万一有什么需要表演一下“脱口秀”的地方你也不至于手足无措不是?

4. Defer your affair

偷情不妨迟点

要把物质享受而不是美女相伴当作真正的乐趣。即使像比尔·克林顿这样的男人,一度也曾对禁欲有过深刻的理解。他在1992年初次竞选总统时,被《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问及成功的政治生涯的几大要求。他提出了六条准则,其中第二条就是禁欲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打算及时行乐,那我建议你最好改从别的职业。”

如果你把性幻想只看作是为了更好地推销办公产品或加勒比海豪华游而涂在女职员嘴上的唇彩,那你就不会出错了。要记住这一点:只能看,不能摸。永远不在酒会上放纵自己。

尽管在洛杉矶或纽约的某些社交场合,在宴会上引诱坐在旁边的人仍被视为礼貌范围内的游戏,但是用“社交式微笑”来表达你温婉坚定以及内心的热切便已经足够了。

礼貌地交换名片,而非热情注视的目光。不要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就从桌子旁边逃走。

  5. Don’t be pretentious

别装叉

“装”,最容易招人反感,无论何时何地,保持你的真诚,保持你的个人人格魅力,远比你“鼻子里插大葱”———装相(象)来得长远。

内在的气质是最宝贵的,你必然有你独到的闪光点,不要埋没了它,一个真正懂得与他人相处的人,绝不会因场合或对象的变化而放弃自己的内在特质而盲目地迎合、随从别人,那样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party上的“装”尤为不招人待见,男的可能会被人说成傻叉,女的'则可能直接变为“木头花瓶”,都落不着好。而且很多时候,装和傻的界限是模糊的,在你自己,可能还闹不懂自己究竟是故意摆出一种姿态呢还是奔着某方向努力呢,别人已经把你归类了。

表现得真诚一点,真实一点,足够。当然,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请注意这一点。

  6. Show no surprise

绝不表现出惊奇

在任何社交场合,都不要把自己搞得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似的。正确的表情应该是:有一点傲慢,又有一点好笑。赞美一切,又鄙夷一切。而且,从来不表现出惊奇。

不要看得发呆。要记住,你已经见过了一切值得一看的东西,而且见过不止一次,而是很多很多次。这种态度可以推迟判断:可能是赞成,也可能沉默。这种时候的沉默,不一定代表默认,更可能是洞察一切,而且,表现在书面或口头上的时候,这种态度可以排除任何异议。

说话太多,容易给人造成不谨慎的印象,虽然在Party上需要跟人交流,但同样需要适可而止。不要遗憾没有说出来,在谈话中,中间的路总是最好的,正如很多事情一样,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讲话,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轮到自己讲。

之前我出席某宴会,席间有位绅士西装革履,仪表不凡,本来印象尚佳,但架不住他老人家跟个“话痨”似的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且讲来讲去都是日常琐事,最后给人感觉他将别人全部当做了假想敌,美好印象尽失。

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提醒我们说话时欠考虑或没有考虑,几乎所有在谈话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或缺乏考虑造成的,你只要看一下听自己讲话的对方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你的一番话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话多而且充满了丰富想像力的人,在聚会中虽然会增添一些吸引力,也同样会给人造成“不可靠”的印象。当然你总是保持沉默也不行,这个度的把握完全靠你自己的敏锐。

7. It’s unpolite to be hungry

饿是不礼貌的

在吃这个问题上,果腹是最低级的境界,当你身处上流圈,与上流人士共同进餐时,请忘记那些营养常识,并谨记以下规则:饥饿就意味着需要,而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因此,与上流人士一起用餐,点菜就成了微型创作艺术:一份乌莓酱,一个鸡蛋,一小瓶矿泉水,一小片土司面包,等于一份最精致的食谱。

这份菜谱简单别致,要牢记这餐饭的重点不在于你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而在于你只是“吃了”。这种略带对食物的“不尊重”态度是上流人士的通病,不记得基督山伯爵餐桌上那些数不胜数的珍馐美味了吗?但他总是碰也不去碰,多数时候他都是看着他的客人在老实不客气地享用那些世界奇珍,这从侧面反映了其上流身份的矜持与不同。

饮食篇

1、Mix & Match 中西混着来

民以食为天,即便是平时,也要讲究,更别说是在这么重大的传统节日当下了。当然,我们前文建议你谨遵“饿是不礼貌的”这一条“军规”,那是指你出席上流Party、宴会的时候。现在我们要说的是非宴会时刻,可能是你自己,也可能是和家人,那么对于吃这件事的法则,可就不是“宁可饿着,也要矜持”了。

吃什么和怎么吃,这个问题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在《贵族》周刊的“话题”中探讨过,中国人讲究用精美的饮食来烘托节日的气氛,你也可以理解为是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享受美味的理由。

过年最重要的一餐非“年夜饭”莫属,此外亲朋之间可能也会有接二连三的宴请、吃请、还请,中餐的丰富、食材的金贵,西餐的精致、口味的独特,都在可选择之列。更妙的是中西结合,现在很多高档奢华餐厅的出品都有“中餐内容、西餐形式”这样的做法,换个思路,中西合璧,美酒佳肴,就为俩字——享受。

  2、Drink until you feel a little dizzy

微醺即停杯

酒在咱们的餐饮文化中显然起的是一个“助兴”的作用,素来传统就有借酒精联络感情,新年新气象,饭桌子上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也需要在酒中得到升华。

但事实上,酒在最初诞生的时候并非饮料,而是“药”,《汉书·食货志》中这么记载:“酒,百药之长”,可以“行经络、御风寒、通血脉、行药势”,并可主治“风湿痹痛及胸痹诸症”,这就是说适量饮酒可以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疏肝解郁、宣情畅意、补益肠胃,总之,适量的时候酒这东西对人是有益而无害的。

不过过节一高兴,宴席上往往喝到高兴处便来者不拒,忘了节制了。中国的上流社会还不大适应西洋化的一人拿杯酒满场串与不同的人寒暄搭讪,但显然一些人正在学习如何在这样的场合操控自如,通常这种场合的酒风都比较文雅,不像饭桌上动辄“喝死一个是一个,喝死两个是一双”的豪放。加上我们又习惯劝个酒啥的,劝酒也分“文劝”、“武劝”,还有“罚劝”的,但一定要注意切忌酒至半酣开始借酒装疯,这是最不可取的做法。不管文劝、武劝还是掺和罚酒,都要有礼有节,不能扫了大家的兴。

3、Study the art of living 注意养生之道

吃的一大境界是注重“养生”,可以用基于生命阴阳平衡、本真天然之理进行保养、调理来解释,仅仅为了果腹,或者为了口舌之欲,再或者为了显示奢华,那都没达到这个高度。

“养生”讲究的是一种平衡,比方广州人就讲究大年初一吃斋,倒不一定是跟宗教信仰有直接关系,而是为了平衡年三十晚上的大吃大喝及熬夜之后,身体对食物热量和营养的摄入。这在认识观念上是一种理性升华。

当然,“养生”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简单,大年时节的大鱼大肉各种高热量食品比比皆是,一不留神就忘了平衡。

4、Know a little about nutrition 知道点营养学

高品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在饮食方面,单纯的吃饱、吃好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变得越来越重要。适当掌握一点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也对身体的饮食平衡有点帮助,何况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医文化和养生学还是现代西方营养学的鼻祖。

说得通俗一点,人体每天摄入大量的食物,都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营养学就是关于这一系列运作的后果的一门科学。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那样近的年代,医生依然告诉他们的病人:营养与他们的健康几乎没有关系。现在我们有了另外的认识:“你就是你吃的东西!”

营养专家建议我们要这样、要那样,其实就是一句话——营养均衡。比如他们说,“要饮食本地化”,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他们又说,“要选择‘主食’蔬菜”,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天然而健康的淀粉,能逐渐分解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比如他们还说,“讲究原汁原味”,因为“过多食用调料也对身体有害” ;比如他们更说,“别吃得太多”,因为“适当控制饮食欲望是保持健康的秘诀”;比如他们建议“饮食多元化”,因为“可以补充多种营养,还可以增加饮食乐趣”;当然,他们也建议你偶尔“放纵”一下自己的胃口,因为“健康食品在全部饮食中占到75%就够了”

5、It is not safe to be a vegetarian 素食主义并不总是安全的

美国散文作家、西北大学文学教授、《美国学者》杂志资深编辑和文化批评家约瑟夫·艾本斯坦(Joseph Epstein)在他那部如何进入美国上流社会的秘籍《势利》一书中曾经对“素食主义”有过这样的描述:健康饮食有两种形式,都很势利,素食主义是一种,恨不得活到106岁是另外一种。

按照他文字的描述,素食主义至少还有许多分支、变种和流派:纯素食主义者——绝不吃任何肉类、鱼乃至任何日常食品;选择性素食主义——不吃任何有眼睛的东西,不包括土豆;以及一种最少见的素食主义者——不吃任何“可爱的动物”,他们吃鸡肉(鸡不可爱)而不吃鸭肉(鸭子比较可爱)……

有的人是真诚地担心吃动物肉可能带来的后果——这当然很可贵;有的人则声称不吃肉的感觉更好——这也很可信。但和素食主义者一起吃饭还是让人感到不快——这让人感觉到他人比自己文化上更为先进,或者是比像他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更为进化。“素食主义本身是很无害的,”前皇家内医协会的会长罗伯特·亨杰森(Rober Hutchsion)说,“但却易于让人自以为是。”

健康、有机,这是现代人颇为狂热追求的饮食效果,我们当然知道那些味道可口的东西可能不一定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可是专家不是告诉我们了吗?有25%的幅度可以允许我们“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

6、Wine and dine 美食与美酒的搭配

饕餮和豪饮,对于那些视美食或美酒为生命的人士来说,可能或多或少都有点“暴殄天物”之嫌。真正懂得欣赏和品味的贵族,绝对不会浪费掉任何一餐享受酒馔之间那种“黄娟幼妇”之搭配的机会。

我有好几次在一家出名的酒膳用餐,都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个地方真的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主角是它的葡萄酒,不管是旧世界还是新世界的葡萄酒,你都可以在那里找得到,而且,当然,肯定有一款能够赢得你的味蕾和感官。那么与此同时,配角是它那里的菜式,完全是为了搭配各式葡萄酒而烹制的,所以去那里吃饭的人,倘若不喜欢葡萄酒,或者说对葡萄酒没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去过一次就觉得没意思不会再去。相反,那些对葡萄酒略有所知的人们,一旦去过一次之后就会疯狂地喜欢上这个地方的出品,完全没办法抵挡。

所以,倘若你有一瓶上好的酒,如果不能确定用什么食物来与其配合能称为“完美”,那你还是晚点再打开它吧!

7、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 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正如Vanessa Williams的歌中所唱——You go and save the best for last,“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态度也许是一种人生哲学。

某次与几位要人用餐,身边一位绅士面对几只分别来自法国、苏格兰、爱尔兰和澳洲的生蚝,告诉我,先吃那种层次不甚分明、口感没有那么厚重的,最后再来享用富含矿物质但没有筋或者渣、层次有延伸感的,这才是享受的过程。

正如同喝红酒的时候一样,倘若你有几瓶不同产地不同档次的红酒,那么一定是先开稍微差一些的那支,然后再开好一些的,否则你的味蕾便会很诚实地告诉你——它拒绝接受。

出行篇

1、Don’t get too far 不用走得太远

给自己放假的最好办法不是“有多远走多远”,而是心态的松弛,即便不出门在家也是享受假期的一种方式。先知纪伯伦不是曾经对自己说过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了什么而出发。

不用走得太远,也许有突发事件要等你处理,当然这在过年时不一定会发生,但也并非没有这样的几率。尽管你可以忽略这个理由的存在,但为什么不趁机给自己放松一下呢?还记得2008年比尔·盖茨宣布自己“退休”时播放的那个搞笑短片《比尔在微软的最后一天》吗?——退休前一天,比尔·盖茨在办公室不停打电话,希望找下一个工作。

但是,无论是U2主唱波诺、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影星乔治·克鲁尼还是政坛领袖希拉里·克林顿以及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都对盖茨避之不及。白忙乎一天,换来一堆挖苦,懊丧的比尔只好黯然打包回家。

诚然,没人会相信比尔·盖茨会像在短片当中那么狼狈,但放完这个他自己拍摄的短片之后他就“退休”了,能做到如此轻松地面对人生各个阶段、舍得间举重若轻,所以全世界才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2、Pick up the book you desire most 拿上最想读的新书

如果你决定出门,记得带上一本你最想读但苦于平时静不下心来读的新书,出版人、书评家、语词收藏人黄集伟曾经设想过这样的场景——人们在“孤岛”上阅读,宁静、悠闲而自得。德国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在他的哲学自传《生存哲学》中有一段话颇值得探讨:“我常或凝望远景,仰望苍穹白云;又常或坐或倚,不做一事。想象之流无拘无束,在其中的沉思冥想十分宁静,只有在这种宁静中,才容许那些宁静产生作用。否则,一切工作就要变成无结果的、非本质的和空虚的。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不是每天做一回梦,他的星,即引导我们一切工作和每天生活的星就会暗淡。”

对了,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以前有很多人给出过这样的建议,不过大都建议你带一本与该次旅行相关的书,一般的说法是“会让旅行变得丰富”。事实上,我倒建议你带一本与旅行无关的书,旅行仅仅是一个说辞,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的形态,在那样的地方心无旁骛地读自己喜欢的书,更是一种享受。何必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时间呢?在巴黎的街头,读一本清朝人写的《扬州画舫录》或者在威尼斯波光滟滟的午后,研究一本《西湖梦寻》的底蕴,悉听尊便。

3、Keep your luggage half full 箱子只装一半

轻装上阵,出门旅行不是倒买倒卖,尽量把所有要带的东西集中在一个箱子里,而不要有无数的大包小包,一是不容易丢,二是也方便带。出门丢东西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一个行程要换好几次酒店的时候,说不准就落了什么东东在酒店的房间角落。使用拉杆箱,好处是不用把自己搞得如同搬运工一般,上上下下还要“吭哧”、“吭哧”地搬行李。

当然,如果你还能把这箱子的一半空间留着,那就更显得简洁了,没必要将行李箱塞得爆掉,知道的说您是旅行去了,不知道的以为您帮谁倒腾货呢。

  4、Pick up your golf bag 背起你的球包

那些深受“绿色”“毒害”的人士在这样的假期里,是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继续被“毒害”的机会的。背起你的球包,享受一个“高球假期”,像世界上那些知名的政要、富商们一样,偷得浮生半日,为一颗小球尽折腰。

英国王室的历代成员几乎全部精通高尔夫球,据说目前在英国王室中高球打得最好的是安德鲁王子,而世界各地的高尔夫球场也因此成为“皇家”最爱,虽然王室成员的出行比起一般的贵族要麻烦得多,但这可毫不影响他们到处去试打不同风格的球场。他们自然也喜欢网球、游泳、滑雪、骑马等等的贵族运动,但显然高尔夫球在其中所受到的青睐非其他运动项目可以比拟。“绿色”高尔夫球以其安全、健身与休闲相结合的理由受到特殊的礼遇。

诚然,你不一定是为了打球而打球,也不一定是为了打球而旅行或反之,但是,带上球包出门这不算是一件难事,即便你愿意在阳光暖洋洋的午后眯起眼睛坐在大树下边发呆也无所谓,有备无患,谁晓得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你就想潇洒地挥一挥杆呢?看看人家李嘉诚,连家都建在球场旁边了,就是考虑到自己什么时候手指头一痒,两三分钟内就能得偿所愿,这岂不比你临急临忙地找跟棍瞎比划来得有风度?

5、Never go without a girl 记得带上个女的

哎,说你呢,想哪儿去了?你以为让你带上哪个女的?我们说的是善待你的家人,没有一个女人,能比你的母亲更爱你。平时你一脑门子工作,好不容易放个假出门旅行,带着你的母亲上路吧,按照她的喜好设计你们出游的路线,按照她的身体状况设计你们的行程,多和她亲近,少去些景点,考虑她的身体承受能力。

爱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在表现,对家人的爱尤甚。当然,你也可以带俩,还有一个是你老婆,我之前采访过一位一年有300天在路上的“神人”就是这么干的。他到了某地觉得这地方不错,宁静、舒服,风景美丽,适合小住几天,他就会打电话给自己的老婆订机票,叫她飞过来与自己汇合。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国庆,他开着自己那价值一百多万元的SUV带着老婆和老妈一起上路,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住了小半个月。他的理由很简单——让她们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过,当然,我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他可不是寸步不离地陪着她们的呀,彼此之间不管在哪儿,也还是多少要保持一点点距离的,距离产生美,至理名言。

6、Keep 1.5 metres from the crowd 与人群保持一点五米距离

为什么是一点五米的距离,且看下边这个例子。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上面的实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人之间也是一样。适当地让自己独处一下,这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状态,避开外部世界的一切干扰,静静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这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平日里总在人来人往中周旋,过年时用“与人群保持距离”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平衡,享受一种“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的境界,不管你是出门旅行找个地方猫着发呆,还是于斗室中徘徊静坐,都是寻一方清净所在,一种有意的隔离,把自己置身于远离人群的地方,如同把一杯浑浊的水放在一处让它慢慢澄清。

7、Know youself before 你可以参考整个世界,但最适合你的玩法,只有你自己知道

作为贵族,你身上应该具备很多重要的标签,包括内敛的气质、谨慎的态度、有涵养有风度、庄重以及能赢得别人尊重的各种优良品质,还有一条非常非常重要的标签就是,对了,就是这四个字——独立精神。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灵魂存在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决定适合自己的方式更为妥当了。这就是我们在“贵族过年的21条军规”中所要告诉你的最后一条的主旨——你可以参考整个世界,但最适合你的玩法(也可以用“方式”这个字眼),只有你自己知道。

正如同我们平时用的香水,香水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也很奇妙,即便是同一瓶香水,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找到“最适合你的”那种味道,然后,Enjoy it。

[中国贵族社交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