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索
段红红
(大庆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本文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形势和任务出发,找到了学科建设的独特路径即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模式构建,重视学科建设,应主要侧重于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上,学科建设应以生成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一体化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三者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作为教学型、地方性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学科发展放到适当的地位,不能举全力搞学科发展而不顾人才培养。重视学科建设,应主要侧重于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上,学科建设应以生成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一、认清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前提
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门类,课程则可以理解为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科水平表现为学科结构、队伍水平、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专业水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课程教学质量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主讲教师等。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点、目的和内容各有不同,应该各有侧重、协调发展。重点学科,是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一支具备创造水平的科研队伍,强化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增加学校核心竞争力,达到学术兴校的目的;名牌专业的建设在于增强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实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质量立校的目的;而精品课程建设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各个领域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强校的目的。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课程是构成专业的元素,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
对于地方性、教学型高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以稳定的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适应学科和专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注意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科研、课程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开设新课程,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利用教学工作对相关学科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增强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致性是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立的依据
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一体化模式建立的可能性。不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都要求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都要求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为前提。并且,专业是靠学科支撑的,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建设,这与专业建设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一致;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学科研究方向,这正是专业发展的特色之处;学科建设所依托的基地,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科建设依靠科研项目载体实现聚集资金、人才和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多重目的与专业建设中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有一致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一致性,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模式才能建立起来。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内容的一致性为一体化建立提供了可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涉及到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条件建设及制度建设,虽然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要求,但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享、通用的。教研成果、科研成果、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的购置等指标上基本上一致,在学术队伍建设与师资培养、培养质量与教学效果等指标也密切相关。
地方性、教学型高校为了充分贯彻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中心,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发展理念,学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科建设要紧密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实现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才是其发展路径最好的选择。
三、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专业建设的依托作用、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是构建成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一)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符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首先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然后是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提高专业水平问题。也就是说,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上的突破,提升学科水平,而且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尽快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把大学生、研究生引导到学科的前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科技进步作贡献。
学科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由此而设计的课程体系提供具体内容,保持其课程体系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补充、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基地既要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成为教授、博士成长的土壤,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功能。在计划指导下组织教师在学科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学科方法与思维的选择,组织先进的学科课程及学科课程结构;
课程、专业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的水平为前提,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有赖于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学科建设正是从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没有实力雄厚的学科基础,专业难以上水平,课程难以成精品。
(二)发挥专业建设的依托作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学科是针对科学发展而言的,而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结构,是针对人才培养而言的。专业建设者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亦即专业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一个运作良好的专业点,必须要有一支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有比较丰富完备的图书资料、设施先进的实验室等。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基地作用,在凝练学科方向、聚集学术队伍、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促进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在专业建设中,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从中使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更紧密地结合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备市场竞争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科研究方向的明确,有利于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有利于发现学科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专业教学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经验;通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促使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系统化、体系化,并其知识应用于教学;通过聚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使学术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发现学科问题,并研讨解决;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将教师在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引进教学的过程中,并促进科研成果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工作;依靠专业建设工作,采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师资培养模式,致力于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为特色学科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专业的设置和专业人才规格的设计对课程结构具有定向作用,是决定课程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前提。
(三)发挥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学科、专业建设有一个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要落到课程建设上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递。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一门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本好教材、一个好大纲、一套好习题集、一个好教师梯队。一门精品课程,首先要求它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与本领域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与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课程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内容,对人才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具体落到实践中去,体现在要不断地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选课机会,与此同时也为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要保证课程内容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一方面掌握学科动态,把国内外最新成果引进课堂,使自己始终处于学科的制高点上。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创造出反映专业特色的成果。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建立的相对稳定、技术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基地培育成具备双功能的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为开展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研究服务,使特色学科真正具有特色;
在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强调重点学科及方向的确定与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的打造的相互作用。强调学科梯队与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如何构成相互支撑。强调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后备带头人与科研骨干、教学名师的培养如何相互联系。
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资源本身就很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打破原来“各自为政”、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的做法,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统筹考虑,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作指导,本着充分利用有限办学资源的原则,按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同时又要考虑三者的区别和特点,因地制宜,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