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中国近代和现代体育审美教育观的发展论文

中国近代和现代体育审美教育观的发展论文

忆离人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中国近代和现代体育审美教育观的发展论文

中国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传入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引进,美育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大力提倡,而且被广泛地付诸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体系。

一、中国近代体育审美教育观的发展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美育的首倡者,他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论述了美育的特点和作用,明确提出“美育”范畴,并对其作了科学的界定,极力鼓吹美的意义。他认为:“美是生活的一要素,或者还是各要素之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启超不再像古代的美学家那样只是将美当成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是将美、趣味看成人生的重要内容,看成是“生活的原动力”。可贵的是,梁启超在区分了情感与理解之后,又对情感本身作了辩证的分析。他说:“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而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少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冲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他主张借助“艺术”这一“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来陶冶人的情感。

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心育论”观点。他认为教育包括体育和心育两大方面,心育包括智、德、美(情)三育,“德、智、体、美”四育并举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他说:“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他还从美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联系中进一步强调了其作用,认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三者并行而斯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

蔡元培作为学界领袖,更是热心倡导美育,他的美育思想首先在于他第一次科学地界定了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的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他认为尤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美育。他说:“青少年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

故无论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蔡元培还将美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个重要方面之一。1917年,在任北大校长时,他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宗教虽与情感作用关系最为密切,但它是一种片面的宗教情感刺激,常常为扩张己教而攻击、排斥异教,甚至常常发生流血之战。因此,蔡元培主张,“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将美育作为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强调美育与“德、智、体”三者的密切联系,认为美育是“完全之教育”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王国维首次把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并论证了其合理性,提出有美育的教育才是“完全之教育”。蔡元培1912年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五个方面作为国民教育的宗旨。1922年,蔡元培又将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针总结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个方面。他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指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想,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人其中”。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美育和体育审美教育思想远远超过了古代的美育思想,已基本具备科学的体系。但由于深受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观和美学理论的影响,缺乏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其美育思想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

二、中国现代体育审美教育观发展

中国现代美育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基础上,为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吸收了西方现代进步文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终于酿成了一场“新美育”运动,涌现了作为中国现代美育家的蔡元培、鲁迅、朱光潜以及王统照、吕激、丰子恺等人。他们以其美育实践与思想理论,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1907年,鲁迅便发表《摩罗诗力说》,高呼:“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应当以“不为顺世和乐之音”、“不取媚于群而随顺旧俗”、“抗伪弊习以成诗”的“摩罗诗”

来启蒙心灵,解放个性,以图社会变革。这体现了鲁迅奋发向上、积极的美育思想。1912年7月12日,北洋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议“删除美育”。对此,鲁迅怀着愤激的心情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除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为了提高美育,纠正当时国内有些人对美与美育的错误理解,鲁迅于1913年翻译了日本心理学家上野阳的《艺术玩赏之教育》和《社会教育与趣味》两篇论文。

1927年以后,鲁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介绍与研究。1930年,鲁迅介绍了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论着,介绍的同时鲁迅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在普列汉诺夫《艺术论》中译本《序言》中就论述了美的“功利”性与“直觉”性的辩证关系,指出“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娱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体现了鲁迅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丰子恺、朱光潜在中国现代美育史上都是值得书写的美育家。早在1919年,丰子恺就同周湘、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版《美育》会刊,为新美育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认为,“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世界倘若没有了艺术,人生将显得何等寂寥而枯燥”。因此,他极力提倡美育,撰写了《美的教育》、《艺术鉴赏的态度》、《谈中田画》等许多美学、美育论文。朱光潜对中国现代美育事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译介了大量西方美学着作,而且通过《谈美》、《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等文艺、美学着作,表现了他比较系统而深刻的美学、美育思想。他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作用就在于怡情养性”。“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复兴周以前歌舞的盛况,这就是说,必须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朱光潜特别重视艺术的美育功能,认为“艺术是启发人生自然秘奥的灵钥”。这些见解,十分难得地道出了美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彭国强,项贤林.新中国60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许宁.试析改革开放以来几种主要的体育观[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4).

[3]熊正英,孙国欣.试论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教育观[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