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有效举措的研究
凉人心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有效举措的研究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有效举措的研究作者/ 由俊剑摘 要:由于实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现行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就造成了初高中知识的断层。作为初中教师,将从方法体系的渗透、如何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研究。关键词:物理知识衔接;举措;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刚跨入高中阶段时,学生都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课程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特别是物理,更显得枯燥、乏味、抽象。另外,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注重抽象思维,知识难度加大。如果初中教师能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体系,逐步做好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过渡,争取使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发展,有极高的学习兴趣,升入高中后,随着物理难度和抽象性的提高,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高中物理只是初中物理的延伸,会有更多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物理。二、研究目标与内容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渗透科学方法,通过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具体教学内容做好知识方面的衔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近年来教师素养的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动态,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意见。2.实验法3.个案研究法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分析,并及时调整研究计划。4.访谈法四、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拟定课题方案,学习有关理论,形成学习研究资料选编。2.实验阶段(1)初级阶段在初三班级进行个案研究,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结合本阶段所学内容,围绕“通过自制教具学习光的传播规律”这一主题进行研究。(2)整体试验阶段在初四班级中全面进行实验研究,结合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做好初高中知识方面的衔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针对这一阶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五、实际操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确定本节课要进行的探究主题,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知识方面做好衔接,渗透好科学方法。因此,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以“通过自制教具学习光的传播规律”为例进行研究,实验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用课本或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演示光现象,无法让学生在光屏上看到明显的光路。这重要的原因是从市场购买的激光光源是点光源,发出的光束很窄,在光屏上无法显示完整的光路,并且教学中也很难获得稳定的平行光源。而自制教具——中学光学演示仪有效地解决了平时教学中光屏上光路显示不明显甚至困难的问题,可视性强,演示效果好,为学生学好光现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结合学习内容,做好初高中知识方面的衔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以《力及其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1)活动导入请班内“大力士”上台用拉力器,通过弹簧为什么伸长了这一问题引入力。设计意图:通过用拉力器这一活动激发学生认识力、探究力的兴趣。(2)力的作用效果①教师演示用手压钢尺。提出问题:钢尺受力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②教师和学生玩互拍气球的游戏其他同学观察气球运动的变化。学生总结力还有什么作用效果。③教师点拨速度大小(动到静 静到动)或方向的改变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3)探究影响钢尺形变的因素①怎样使钢尺向下弯曲?施加力的方向应向___。(上/下)②同一个点上如何使钢尺向下形变更大一些?作用的力应___。(增大/减小)③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作用在A、B点上,在哪个点上形变更大一些?作用于___点。(A/B)组长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受什么影响?实验后组长上台按照问题一边展示实验过程一边展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影响钢尺形变的因素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组长上台展示进一步突破力的作用效果受什么影响?这一难点。在此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4)力的示意图①学法指导结合图6.1-4甲图,自学课本P5最后一段,总结力的示意图的画法。②画出人对水桶的拉力为80 N的示意图自主学习后小组代表结合图6.1-4甲图上台展示总结力的示意图画法。其他同学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师点拨:画示意图要确定好受力物体,线段起点表示作用点,长度表示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设计意图:力的示意图较为抽象,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充分突破这一难点,为高中画力的图示做好铺垫。(5)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①学生体验人提水桶,人对水桶施加了力,水桶对人有没有施力呢?②教师演示用红气球去挤压绿气球,仔细观察两球中间接触部分的变化。这是为什么?③结合刚才两个活动,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力呢?学生总结。设计意图:前面学生通过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以及如何来简洁、科学地表示力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或生活中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力的作用特点,进一步认识力,进而总结什么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高中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打好了基础。(6)课后探究播放视频:神舟九号发射过程,学生课后完成火箭为什么能升空的探究。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关心科技发展;同时将认识力、探究力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六、研究结果“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有效举措”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要求: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得到了提升,能够从物理的视角看待、分析周围的事物;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我市举行的“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中我所辅导的参赛学生中有5人获一等奖。目前,对于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问题上,高中教师研究的较多,但初中教师从初中侧面研究的较少,如果初中教师能在初始阶段做好一定的铺垫,对于学生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益的。为此,我准备以课堂教学为研究这一问题的突破口,结合相关理论,利用两年时间对初中生“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有效举措”进行探索,并期望通过研究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参考文献:[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06.[2]刘宏。改进的浮力实验演示仪。物理教学探讨,2010(12)。[3]吴光富。应用激光小电筒光学演示仪。物理教学探讨,2009(10)。[4]肖士民。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讲授。化工高等教育,2003(03)。(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