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变化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关注变化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及学生心理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谈谈如何建立与相适合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及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一、当前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浸染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他们除了具有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外,也形成了一些区别于以往青少年的心理个性,其中有积极向上的心理个性,也有落后的个性缺陷。
积极的心理个性:
1、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信息爆炸、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要比老师丰富,能够挑战老师的“权威”。
2、对事物已有自己较独立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3、能够大胆地与人交往,交际能力较强。
落后的个性缺陷:
1、意志薄弱,缺乏耐性、毅力与自信,依赖心理较重,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独立勇敢地面对,一旦受到挫折,便胆怯退缩。
2、自我意识觉醒早,自尊心强。表现为:在同学面前个性张扬,爱面子,怕丢脸;违反纪律犯错误后,不敢勇于承认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有时也置若罔闻。
3、是非判别能力差,而好奇心又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及不负责任的影视文化影响,引起性骚扰、早恋、拉帮结派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二、旧观念、旧方法对师生关系的破坏
在学生心理个性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调整应对,仍以旧思想、旧方法来管理教育学生,必会对师生关系起破坏作用,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校的教育活动。
在师道威严、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育中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理解,因而有时错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当作不良倾向加以制止,如有的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意见,就被认为是“刺头”、“不循规蹈矩”;教师教育学生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以权压服,粗暴武断,采取辱骂、体罚、变相体罚等方式。这样严重削弱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使教师无法专注于教学,使教师处于紧张不安和激怒状态,更使教师泛化消极情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和懈怠,而这又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引起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学校教育活动。
三、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旧观念、旧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师生关系健康良性发展。
其一,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平等性,但在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个基点上,师生是绝对平等的。拥有独立人格和较强自尊心的学生,他们希望能与教师平等交流,象朋友一样相处。因此教师应当摒弃那种道貌岸然、以权压服的威严,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而应以自身形象的完善、师生直挚的情谊来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其二,教师应当认识到,德育工作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防止并纠正教育者的错误倾向,而是促进个体得到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面要。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要以长者的胸怀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注意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不闻不问,或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随意任意的确伐,扭曲学生心理。
其三,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加以表扬、鼓励;注意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如设立学生自己的卫生、纪律、交通等督导队,就是让学生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好办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利用集体的作用来教育管理学生。如充分利用班级纪律的约束力,赏罚分明;利用班集体中的优秀分子去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发挥同龄共振效应;利用集论来监督教育学生,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或比较模糊的道德观念,就可以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指出这些行为看法的错误,统一思想认识。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完善,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增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感,尊重学生人格,积极探索实践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从而推动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大力促进学校教育活动及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