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二充满悬念的实证研究——“体育文化”研究文章的量化分析及初步结果

二充满悬念的实证研究——“体育文化”研究文章的量化分析及初步结果

罪名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二)充满悬念的实证研究——有关“体育文化”研究文章的量化分析及初步结果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994年以来中国大陆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385篇,并以此为样本,进行抽样量化,试图在文本量化的基础上,把握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整个样本抽样与量化分析的过程,充满了让人期待的悬念。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研究,这个新兴的课题无疑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但是这一研究在中国进行到何种程度,研究者所关心的主要议题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将在实证分析中或多或少的得到解答。          第一节 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的量化分析及初步结果          【抽样分析的设计与操作】     1. 研究目的     (1)说明我国目前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处于什么阶段,在肯定前人对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当前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2)根据体育的本质和特点结合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尝试提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中亟待澄清的问题,希望能够对今后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试图有所帮助。          2. 抽样范围和量化指标     (1)确定进行量化的文本     量化分析时,本文将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文本分析范围定为:1994年以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按照以下步骤检索得到的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检索步骤如下:          (进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第一步——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体育文化”为检索词,选定时间为1994-2003,按照日期排序,选定中英文扩展,设置查询范围为“文史哲辑专栏目录、经济政治与法律辑专栏目录、教育与社会科学辑专栏目录”确定,进行检索。     获得第一次检索结果,共有文章409篇     第二步——对检索所获得的文章进行排查,去除一文多发的部分(以发表时间为准,只保留最先发表的论文),剩余文章385篇,确定为分析样本,按照量化指标分别进行统计。          (2)量化的指标     抽样指标体系由标志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大板块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章集中发表的时间;主要分布的中文刊名;文章的研究议题以及有关各议题的分布。          3. 抽样分析的质量控制     由于校园网中网络带宽的数值变化较大,检索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为保证文本抽样的质量,作者分别于2003年12月15日、2004年1月28日和2004年2月2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重新进行检索,确定所选取文章存在的可靠性的样本信息的稳定性。          【各指标的量化结果及说明】     1. 文章集中发表的时间     时 间(年)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文章数目(篇) 11 9 15 14 15 41 47 50 85 98     所占比例(%) 2.9 2.3 3.9 3.6 3.9 10.6 12.2 13.0 22.1 25.5     合计 385篇(100%)     (表1)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4-2003年的十年间,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1999年之前的文章数量一直处于平稳趋势,1999年以后,增势明显;1994-1998年之间的5年时间内所发表的文章合计为64篇,不足2002年一年时间内所发表的文章(85篇)。这说明了在新世纪之初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研究有所重视,对于从事体育文化的同仁们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主要分布的中文刊名     抽样分析所选定的全部385篇样本共涉及121种期刊,分为非体育类期刊和体育类期刊。其中,非体育类的97种期刊杂志中共有相关文章159篇,占样本总数的41.3% ,;体育类期刊28种,涉及体育文化议题的文章有226篇,占样本总数的58.7%,出现10篇及10篇以上样本的期刊共6种,分布如下表:      期 刊 名 称 文章数目(篇) 所占比例(%)     体育文化导刊(原体育文史) 52 13.5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6 4.2     中国学校体育 14 3.6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 3.1     湖北体育科技 12 3.1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1 2.9     合计 117 30.1     (表2)     从以上量化结果可知:体育类期刊中样本文章的出现频率较高,并且相对集中于体育院校的学报之中;非体育类期刊中的文章数量虽然不少,但分布极为分散,大多数非体育类期刊中

出现的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都在2篇及2篇以下,这些数据说明有关体育文化的话题在体育研究的范围以外很难形成热点。          3. 文章的主要研究议题以及有关各主要议题的分布。     类 型 篇 数 所占比例(%)     体育文化理论范畴 78 20.2     校园体育文化 110 28.6     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 52 13.5     学校体育文化 24 6.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32 8.3     其它 89 23.1     合计 385 100     (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体育文化研究的领域比较纷杂,但相对集中于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理论范畴及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找出主要研究领域,是为了更好地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便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前面三项指标的量化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量化分析的文本作为初步的研究成果,证明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是研究视域比较狭窄,受学校体育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影响较深,主要还是就体育说体育,很少涉及到更为广阔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未能超越传统的体育理论的藩篱。     2. 从研究的主要议题来说,由于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的观点,因而不少属于同一议题的文本文章中都存在观点与阐述的雷同现象。     3. 从1994年以来,有121种期刊杂志刊登过与体育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章,表面看来体育文化的研究势头相当强劲,但这种强劲后面却存在一定的泡沫。除表(2)中所列出的6种体育类期刊平均每年超过1篇外,其它期刊年均不足1篇,有的期刊10年只刊登1篇与体育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章,这说明研究阵营比较随意。即使是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中,除了《体育文化导刊》和《中国学校体育》外,其它期刊还没有开设体育文化研究的专栏,这也是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成果较少、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通过上一节中的文本量化数据及初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主要研究议题包括:体育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和关于中西比较体育文化的研究。下面结合量化得出的数据,具体描述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体育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体育文化理论的讨论,是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体育文化问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涉及的问题较多,下面仅介绍与体育文化的涵义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的界说     体育文化的概念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是相当混乱和模糊不清的。体育学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围绕着体育文化的涵义、内容分类所发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     在近二十年国内兴起的体育文化讨论中,人们除了考察国外和我国近来的各种体育文化的概念之外,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体育文化,几乎每一位论者在谈论体育文化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在现存的体育文化的诸义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至于这个时期国内提出的体育文化定义有数十余种。本文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略作阐释。     1. 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关系来定义体育文化     这种界定是源自《辞海》“文”部条有关文化定义——“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一个拷贝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有关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2. 借用文化结构主义来界定体育文化的概念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从文化结构层次来定义体育文化。目前,关于文化结构,理论界存在诸多提法,如:物资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资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说;物资、制度、行为心态四层说;物资、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体育文化现象复杂纷繁,我们在对体育文化诸现象进行分类时,面对如此庞杂的认识对象,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这种定义法内部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的提法并不一致,如:体育文化指的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物资、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和保存的一切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论。体育文化就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种种尝试,包括运动方式,精神意思,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等。     3. 用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界定体育文化     这类观点把体育文化限定在体育精神现象或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范畴之内,也称为狭义体育文化说。狭义体育文化论者主张把体育文化的概念的外延限定在精神领域,认为体育文化就是在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

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          以上对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承认人类是体育文化创造的主体,把人的体育活动方式纳入文化范围,努力从文化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揭示主客体的辨证统一及其生生不息的流变性。          (二)关于体育文化理论范畴的研究     体育文化的理论范畴,主要是指与其涵义相联的外延部分,如体育文化的特性、结构、功能、类型等问题。          1. 体育文化的特性     近来国内体育界不少学者谈论体育文化的特性,但迄今为止仍未达成共识。这里所说的体育文化的特性,一般是指体育文化的非本质特性本文将样本文章中的相关论述概括如下:          (1)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所谓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实际上就是文化研究中的时空关系问题。     这里所说的时代性,指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在相同的时代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共同具有的与该时代相适应的体育文化。由于时代性展现的体育文化内容,是变动不居的,故体育文化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文化、封建社会时期的体育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地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地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都是按民族或国家(地区)来区分的。一定形态的体育文化,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范围之内,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体育文化便很自然地被赋予了民族性。同时由于民族性展现的体育文化内容相对稳定,使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不同性格。     时代性和民族性既是体育文化特性的不同侧面,有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补益。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那部分时代性内容形成时代体育精神;代表民族生命力的那部分民族性内容形成民族体育精神。时代性中寓有永恒性,民族性中富有世界性,体育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播。     体育文化的时代性意味着体育文化依时代更迭不断变迁,促使民族体育文化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使各民族体育文化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有利于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体育文化传统,使其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强调体育文化发展应具有时代性,追踪新时代得现金体育文化潮流,只要坚持民族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善于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不会淹没反而会使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发展得更为鲜明。          (2)体育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     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体现垂直式的体育文化联系,是后人对前人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成果的吸收和推进。在人类的体育文化活动中,祖辈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成果,以符号或物化的形式作为后辈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条件而遗传下来;后辈总是通过自己的体育文化活动来掌握前辈所创造的体育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体育文化创造。     体育文化继承的主要途径是积淀,积淀是体育文化诸因素的分化,也是体育文化发展中选择机制和变异的表现,通过层层沉淀而不断积累,沉淀的不同层次是积累关系。前一个层次成为后一个层次的发展基础,后一个层次便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结果。沉淀与积累是一个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它表明传统与现代是脉息相通的,体育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绵延不绝的。     体育文化的融合性是体现水平式的体育文化交流。一定历史阶段的体育文化系统的形成是各种体育文化融合的结果,不同民族和地域地体育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的现实关系。     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和地域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同化”、“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抗拒”是某种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体育文化与较低的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 的自然结果。“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涵化”才是体育文化交流中健康的发展途径。     垂直式的体育文化传递是文化积淀,主要表现为量的变化;水平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是体育文化融合,能较快地引发质的变化。我们既要重视垂直式的文化积淀,即继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又要加强水平式的体育文化交流,即推动对外开放,两者不可偏废。     (3)体育文化的阶级性和共同性     体育文化推进了社会许多方面的正向发展,同时体育文化也反映出了社会中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地位。像大多数其它社会设置一样,体育文化也具有阶级性。     例如,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人群倾向于参加诸如足球、篮球等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的运动项目。在西方曾有街头足球、篮球之说。中国早期从事举重等力量运动的运动员多来自农村,也是因为农村家庭经济负担水平普遍偏低,许多运动员抱着寻求出路的初衷,选择相对枯燥并且培养经费需求较少的力量项目。在美国,人们常把高尔夫球运动看作贵族的象征,拳击常与贫困相联系。一些从贫民窟走出的青少年,为了挤进高收入阶层,他们通过拳击比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那些如马球、网球、高尔夫球、等运动项目,让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望而却步。因为他们的几年的收入还办不起一张高尔夫球会员卡。     总之,这种以阶级为基础的倾向于(或远离)某一种运动项目的体育文化现象,是代代相传承的。     所谓体育文化的共同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共同的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层的人群所获得的体育活动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功能(如健身、娱乐)则是相同的;同一体育活动方式所形成的体育规范,对于不同的阶层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其二,体育文化的共同性还可作更广义的理解,即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

具有相似性和和相互接受的方面。也有学者把这一特性称为体育文化的“普遍性”、“普同性”、“世界性”等等。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体育文化的存在,只不过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体育文化的上述特性之间同气连枝,可以相互贯通,共同诠释着体育在文化大家族中的基本特性。                    2. 体育文化的结构     流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对我国文化理论界有明显影响,使文化结构问题成为近年来国内文化探讨的课题,从而更进一步的影响了国内学者对体育文化结构的研究。笔者综合样本文章的诸多提法,以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展开论述。          (1)体育文化的物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体育在这一层次中包括人的身体运动形态及一切运动的物质条件及设备,主要表现为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它为体育提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直接反映社会中体育的发展水平。     发展体育必须重视物态基础,发掘体育自身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为中国体育特别是大众体育的装备全面升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体育文化的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所构成。人类再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系列属于人类的,既服务于自身,又约束自身的社会环境。     体育中各种运动和游戏的规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规范的表现。特别是在竞技体育中,竞赛规则和裁判手段具有模拟社会法规的性质,既有文字上的制约,依靠运动员的自觉,又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如裁判、检查、仲裁体制等。     (3)体育文化的行为文化层     所谓行为文化,主要由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所构成。它通常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既是社会的,也是集体的,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散播的。     我们关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就是行为文化的鲜明体现。民俗体育就反映了地域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育文化模式和行为。以我国的民俗体育为例,我国地域辽阔,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附于该文化之上的体育文化,由于它们的交往而使其具有共同特征,即地域共同传统,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交互作用圈。交互圈内许多具有一致性的各种文化及其体育文化交互作用,形成更高一层而区别于圈外其他文化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中的民俗体育不仅表明了人类各种群体独特的体育娱乐方式,也表现了它们不同的体育心理趋向。     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来临及经济生活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如何处理好民族体育与世界体育的关系,既能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成分,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又保持传统体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维护民族价值观念的完整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业已成为当前各国体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4)体育文化的心态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这一层面上的体育,集中表现为体育文化意识,换言之,人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体育活动的主体,自觉地、有目的地将体育视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体育文化意识尚处于启蒙阶段,因而,不能将体育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增强人民体质和为国争光的狭窄场域之中,要将其上升到大文化的高度,深入开掘体育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与思想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价值所在,弘扬其优秀的精华,将“世界的”与“民族的”统一,“现代的”和“传统的”统一。把传统体育中的互助友爱、包容和谐、刻苦耐劳、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同时科学地学习世界民族先进的体育思想、体育管理模式,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开辟广阔的美好前景。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虽各有重点,但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则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各层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育文化结构的诸层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外层到中层再到内核,呈逐步深入的趋向;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3. 体育文化的功能     在笔者所收集的样本中,有8篇关于体育文化功能研究的文章,有的直接以体育文化的功能作议题,有的涵盖在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其它议题之中。如有学者认为从本质属性上看,体育文化具有强身、健心、益群等方面的功能,它既有健身性、竞技性、保健性,也有娱乐性、凝聚性等功能。其实,这种观点直接把体育的功能看作体育文化的功能,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体育文化的功能就是构成体育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诸多要素对于作为体育文化整体时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          4.体育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Culture type)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36年由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所著的《人的研究》一书中,美国现代进化论者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类型”主要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异。     近年来,体育文化类型这个术语在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报刊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将其上升到体育文化理论研究范畴的成果并不多见。目前国内大多学者把体育文化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

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大类。山西师大体育学院的任莲香在《体育文化论纲》一文中从物种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     “从体育的不同活动主体、不同活动方式、不同活动目标,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大类;从体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分为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三大类;从体育的空间分布来看,我们既可以从最大的方面把体育文化分为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两大类,也可以从中观的层次将中国的体育文化分为中东部体育文化和西部体育文化,还可以从较小的方面把体育文化分为企业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军营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和村镇体育文化;从体育文化的内在品质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理论、体育科学、体育精神、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法规和体育风尚等若干个方面;从体育活动所依附的文化载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体育场馆文化、体育用品文化和体育影视文化三部分。”      对于不同的体育文化类型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任何一种类型的体育文化都是社会成员在特有的时(历史演化历程)空(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系统中承前启后、共同参与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群体,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参与特有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创造了别具特色的体育活动方式、体育设施、体育服饰,也创造了特殊的体育风俗、体育习惯、体育伦理、体育道德、体育规范、体育制度、体育语言等诸多体育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实现功能上的整合,于是便形成一种由体育物资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育文化形态体系。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有很大的独立性。     一般说来,这些体育文化形态体系在受到社会经济形态制约的同时,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历史上各种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体育文化形态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是有很大差异的,于是就形成了各种体育文化类型。     第二,体育文化类型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而是体育文化形态体系中最有特色、最能显示一种体育文化本质属性的特征。体育文化形态体系的四个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甚至每一个子系统中更细微的成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体育文化类型的某些特征。     人类不同群体一方面独自创造,另一方面又必然相互交往,这样,也就必然造成体育文化上的交错、重叠以及融化、整合,从而把各种体育文化柔和在一起,形成统一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类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认识到人类体育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二、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20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 “文化热”的背景下对“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探讨。对于体育文化的涵义笔者已在前文“体育文化界说”一节中详细的讨论过,至于校园文化的涵义一般来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即特指区别于课程文化(按照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过程)的课延文化。所谓“课延文化”,即课程文化的延伸形式,是指相对于校内课程文化、课堂教学等主导活动之外,学校组织和引导师生开展和参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校园中的体育文化正是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选择和重构,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即创造了新的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学生,现在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有关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样本中,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结构、特征、功能及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就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目前人们对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涵义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笔者在对110篇文章阅读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在文章内容中谈到体育文化内涵或概念的有24篇,经整理后发现有11种不同的说法。为此,笔者选取对校园体育文化涵义提出较早的和被引用较多的几种观点进行分析。     王平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它工作人员等),依照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周征认为所谓“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工作、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主要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竟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      严德一在《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这样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学校内部有形的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体育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生存氛围。      魏秋珍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除了陈平以外,其他研究者都是采取广义和狭义说来界定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面对复杂纷纭的校园体育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较简单的定义,即:校园体育文化

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内,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得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整体性并具有巨大功能的内在根据,它同时也决定者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研究者基本持相同观点,但对于要素的组合方式则各抒己见,从而产生了诸多校园体育文化结构。     综合研究者所提出的观点,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是一个耗散结构 和开放的系统。它同样由四个层面构成:     第一层是体育物质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满足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和各种体育形态等。第二层是体育制度层,指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它们对在一定范围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此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课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是关键,对其它三层起纽带作用,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权威的因素,并规定者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的性质。第三层是体育行为层,指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以约定成俗的方式构成的体育行为规范,主要以体育习惯来体现,还包括体育情趣、体育风尚等。第四层是体育精神层,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体育思维方式、体育审美情趣和体育价值观念,其中体育价值观念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决定者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的体育行为除受来自外界的种种有形的、物质的(体育设施等)、他律的、带有强制性的制约外,还受来自种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自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的内在良知(体育道德观念、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审美观念)的制约。          3.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在对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这两个内容的阅读整理过程中,笔者把样本文章中出现的所有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摘录如下: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包括:身心双育性、活动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育人性、健身性、主体性、公正性、开放性、历史起源和时代超前性、融合性、方向性、高层性、精神陶冶性、情感激励性、流行性、艺术性、计划性等,合计共20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则表现在: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娱乐功能、规范约束功能、调控功能、创造功能、科学文化传递功能、促进功能、心理疏导功能、辐射功能、窗口功能、个性塑造功能等,共计14种功能。     我们从所列举的众多特征和功能中不难发现,上述特征和功能是一般文化、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的复合体。排除多种分类方法与分类标准的干扰,从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来看,可总结得出以下特征及功能:育人性、健身性、娱乐性、规范性、开放性;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窗口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后,整合出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把属于校园文化特征和功能与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简单的叠加在一起,就认为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也不能把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某一具体文化现象所表现出来特征和具有的功能看作校园体育文化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功能。          4. 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龚得贵认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措施和途径有: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等。魏秋珍、潘丽萍,吴双文等10余人也持相似观点。徐林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提高师资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创设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      郑辉指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作为宗旨;要把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作为方向;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倡导“自我健康投资”,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从以上3种观点可知: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围绕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四个层面展开的。但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律、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任何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都应以学生为主导,社会需要为主导,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围绕校园体育文化的四个层面来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另外,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评价体系,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不断的反馈中得以完善。          三、关于中西比较体育文化的研究     21世纪,人类已步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交通、信息、网络迅速发展,各国经济高度依赖,使得社会各部分的文化交流与渗透更加广泛和深入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要和平、要发展,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宽容、对话与协作。 世界是多极化的,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行为价值标准并存 这种国际社会的大环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思路,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自文化的局限性,和别种文化的可借鉴性。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形式和社会文化行为,势必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记。 把中西体育文化放在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对其差异性、互补性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体育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在笔者选取的385篇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的样本中,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的有52篇,占整个样本分析的13.5%;从讨论的问题方面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交融过程,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     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印度体育文化、日本体育文化和伊斯兰体育文化等文化圈在内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以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源流的欧美西方体育文化。     (1)中西体育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样本中大多数研究者都从中西方哲学精神的不同及其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入手,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古代体育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的培养是受传统文化制约的。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儒家重视伦理规范,强调“克已复礼”,追求合于名礼、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于世俗间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这三种文化流派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过影响,使得传统的体育价值观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则明显不同。古希腊文化与雅典民主制所孕育的崇尚个体享受的酒神文化一道,发展了古希腊独有的人体审美意识、娱乐意识,及从个人原则和人格意识出发形成的体育风尚,催生了以倡导个体的自由、竞争、支持、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为重要特征的西方文化,反映在体育上,就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展现生命的完美,于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成为西方体育的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在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与高度专制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 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被赋予了“注重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内在气质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风格,多重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采取谨慎的娱乐观,注重竞技体育活动的个体性、技艺性和表演性。而西方古代体育并不象中国古代体育重人格胜于重人体,他们更强调人体的“力”与“美”,更注意把体育的价值指向对人体的塑造和培养上。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中西体育文化是沿着两个不同的逻辑方向发展的:“中国传统理论型体育文化的文化本质是和谐,而西方传统法理型体育文化的文化本质是竞争”。      (2)中西方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的认识和理解的比较     中国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炼,崇文尚柔,以静养生是其活动的特征。由于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淡化,因而中国很少有肌肉剧烈收缩运动的活动方式,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而淡化身体的外部运动。在中国传统体育中,很少有像西方那样单纯讲究锻炼人体的方法,也很少有专门化的比赛;即使对人体外形的称颂,也总是和人的内在气质联系并论的。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几乎都从属于其它社会活动,各种体育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社会联系,因而也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西方体育则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许多活动方式均要求大肌肉群参与,且肌肉运动剧烈;提倡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获得精神充实感的满足。此外,西方体育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运动方式讲究力学原理,重视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研究,提倡科学,讲求规范,追求对抗和竞争,因而西方体育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许多体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和严格的场地器材要求。          2. 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文化的现代变迁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任何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因其存在环境的变迁也必然会产生其文化本体的变迁。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今日的全球化相当程度上已经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领域,伴随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过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体育的主导,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体育文化看齐。在日益增长的西方文化压力的作用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出现发展危机,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及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抵制单一的文化扩张,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沟通,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是大多数国家利益之所在,也是人类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采用历史的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是目前中西体育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关于体育文化发展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更是这类议题范围里的重中之重。     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将成为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体育文化必将成为在当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互为认同与影响的加速和加大已成必然之势,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必然形成冲击和影响;而中国体育文化也会走出国门,流向世界,参与世界体育文化建设。有些学者认为,不同文化的交融就是民族性的淡化或退出,这种认识是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恰恰是文化发展的两极,文化的世界性趋势越是加强,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愈发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魂历千古而不灭,随时代而新生。现代化建设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即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当代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世界性不是文化的单一化,而是以承认文化的民族差异为前提,建构在多元与认同基础上的宏大的文化体系。     既然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文化并不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惟一模式,那么,面向未来就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面向未来,就是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在为基点,对自身精华和现代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吸收与借鉴,特别是要立足于时代视野对两者的不足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批判,将现在和过去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基构建一种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     3.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西两种体育文化在早期是沿着一条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单一取向的道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但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文化传播中的“盆地效应”,先进文化流向落后文化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即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以一种高势能向中国辐射和传播。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得不面对“西学东渐”的必然趋势,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因而也有不少研究者将讨论的话题界定为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等外国入侵,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次空前浩劫,民族自尊心受到了空前伤害。从广义文化角度讲,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作为封建经济与政治反映并反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如此。     鸦片战争之后, 体育文化随着其它文化一起成为中西两种文化猛烈碰撞的介质。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西方体育先是以体操为代表由军队到军校,由教会学校到一般学校在全国传播开来,中国传统体育的“养生”有逐渐被西方体育所代替之势。” 然而,体育文化是一种不拒绝人的文化,它具有超越国界、超地域的世界性特征,打破了地域环境与人文壁垒的体育文化,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势态,即地域的、民族的体育文化将以丰富的个性,进行多元融合,相互吸纳、补充为一种新的世界体育文化模式,为世人所接受。     中西方体育文化各自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这种全盘照搬的过急行为至少造成了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广泛传播;二是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忽略了参与主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从而使得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两种体育文化的价值差异,加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对西方体育活动方式进行加工改造并有选择地吸收,使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倡导科学的西方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让二者的文化结构和价值结构互为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中国大众的文化心理需要。               量化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现状的数据,对于有关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但是,比表层现象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研究现状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中,笔者将运用逻辑分析,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研究,对目前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