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艺术思维和语言
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艺术思维和语言
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已经多年,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充分发掘其创造力、积极性以及发现美的能力,促使其认识到绘画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摹复制,更是一种发现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论文的志趣即在于,结合高中美术教学案例与心得,探析艺术思维和语言的具体应用,以期能够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提供足可借鉴的经验和启迪。一、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培养其艺术思维能力。
从内涵层面来说,运用“艺术思维”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调动对自然界的感官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态度去观察和体验世界,是再次加工客观事物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化自然”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尤其是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艺术思维”,引导其用艺术创作的态度观察事物。
比如,在素描课上,教师可以先拿一件根雕作品让学生观察,同时发出它像什么?为什么像?如果换个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角度,还像什么?是一个事物,还是多个事物的组合?等一系列疑问,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勾画出对根雕作品的第一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避免影响其他同学的观察。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对根雕作品进行充分地联想和想象。
再如,可以采用比较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出示两幅内容不同却关联性极强的画,第一幅的画面内容是土地干裂,禾苗枯黄;第二幅的内容是雨水浇灌,禾苗嫩绿,让学生推测嫩绿禾苗的心情。此举的根本用意在于让学生编故事,把禾苗看做有生命的个体并以其为载体表达对这两幅画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以艺术创作的眼光观察事物,实现“艺术思维”能力的自觉培养。诚如人们常讲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绘画对象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美术教师不仅不能压制学生的“艺术思维”,而且不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把握、去思考,创作出拥有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
二、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夯实其应用艺术思维的文化基础。
美术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其涵盖要素极为广泛,不仅有纸、笔、彩、墨等的绘画技巧,还要求绘画者具有较高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幅脍炙人口的画作除了内容的深刻和色彩的表现力之外,绘画者的知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备受人们欢迎的日本漫画《圣斗士星矢》为例,作者车田正美就是因为对希腊神话和天空星座有着深刻细致的了解,把文化和漫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愉悦,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绘画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积累古诗、寓言、文化名人传记等课外文化知识,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才会拓宽眼界,有效应用“艺术思维”,多角度地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并将文化内涵融入画中,真正实现从“技”向“艺”的质变。比如,让学生画冬天的雪花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让其从史实故事中感受雪花的飘逸轻盈,将画作创作得意动神飞,令人赞叹,充分文化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结果。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讲教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话,“艺术思维”根本无从谈起。
因此,美术教师要广泛涉猎多种课外知识,能够对画作内容和题字印章的来历、出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博学老师,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在无形中为学生应用“艺术思维”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不断汲取“艺术思维”的营养。
从本质上讲,美术是对生活的描摹与再创造,是绘画者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纽带,教室以外的世界才是产生创作灵感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和学生走出教室,到街区、公园、农田、山间中获取创作素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描述学生眼前的景色,让学生自觉调动脑海中的想象力、联想力,激活创造性思维,对自然景物进行重新解读,按照绘画的预期目标对景物进行搭配和组合,在画纸上呈现出学生“创造”的理想世界。
以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为例。毛主席独自一人站在最前面讲话,其他领袖站在主席身后环拱相围,整幅画面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明显是绘画者艺术处理的结果,创作者并不凭空想象、闭门造“画”,而是查阅史料,观看录像,去天安门实地参观,从中提取需要的元素,把人物位置和画面的空间架构进行重新安排。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两者兼顾,既要在课堂上进行美术知识的教与学,更要在教室外用“艺术思维”对现实生活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从现实事物的客观性中发掘艺术性,培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语
质言之,成功的美术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应用艺术思维与语言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与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用艺术思维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并用“艺术思维”观察生活,在画纸上呈现美的生活,真正实现高中美术素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