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

心蛊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

柔弱的女儿会坚强——例谈丧失心理辅导作者/卜连英一、一般资料求助者,于某,女,17岁,汉族,某职高综合班二年级学生。幼小生长发育无异常,适龄上学,学习成绩较好,性格较内向。身体健康,没有重大身体疾病史,没有精神病史。此次来访前未进行过咨询和治疗。于学校心理信箱收到她的求助信件,诉父亲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灾难,不知所措,来信求助。收到来信后,与她预约了第二天的面谈。第一次来访时的情况:来访者准时来到咨询室,来访时表情呆滞,神情冷漠,动作缓慢而拘谨,僵硬地坐下,声音极低、极弱、极平静地叙述,犹如在说着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在心理老师的积极关注下,眼圈渐红,偶有痛哭失声,情绪逐渐宣泄。二、主述和个人陈述主述:父亲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灾难,焦急无助。第一封来信:“爸爸病了,这病是不可能被治愈的,他将会因剧烈的疼痛而永远地离开我。我该怎么办?这段时间我猜想他一定痛得很厉害,每次回家看到他,都觉得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人一天比一天瘦。这段时间他总是要妈妈再打电话问问上海的专家医生,自己的病能不能开刀,他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他总说,自己病得好苦,自己快死了。我觉得他想活着的愿望很强烈。但他又是绝望的。他说,女儿还小,他还不放心离开,他还不想死。他经常一个人在哭,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安慰他?让他在活着的这段时间能够快乐地度过?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不再睡不着觉,不再难过得一天天消瘦下去?老师,你能告诉我吗?你能帮我吗?”求助者陈述:父亲得了绝症,是胰腺癌,到上海去看过专家医生,医生说回家吧,不用开刀了。现在父亲总是一个人在家里,妈妈要上班,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我在这儿读书,每个星期还要向妈妈要生活费。父亲变得很瘦,人很虚弱,他说自己病得好苦。他说自己要死了,说疼得厉害。但他又常会嚷着要母亲带他去上海再看看医生,问问医生可不可以开刀。他求生的欲望还很强烈。每次回去我总是尽量地弄些父亲以前爱吃的东西给他,总是平静地面对着父亲,不在父亲面前流露一点不开心,总是劝他放宽心,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我心里知道,父亲再也好不起来了。我还可以为父亲做点什么呢?母亲白天要去上班,晚上总是睡不着,她一天比一天消瘦。有时晚上妈妈会哭醒,这时我总是陪着她。每次回去我总是尽力地帮着做一些家务,但是母亲还是那么难过,那么不开心。我不知道我要怎么做才可以让父亲少点病痛,可以让母亲少点难过?现在已经是高二了,学习也紧张起来了,可是课堂上我好像听不进去。眼前总是出现父亲的痛苦、母亲的心酸。三、观察与他人反映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发现其叙事条理清楚,语速很慢,时有停顿中断,情绪压抑严重。行为动作缓慢而拘谨,对人有礼貌,衣着整洁,说到父亲的病痛和母亲的心酸,眼圈会红红的,但极力控制,并不失态。据了解,同学老师反映求助者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与同学交往不多,与老师关系不错,学习成绩不错,处于班级前五名。但近来,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总是独来独往,几乎不和同学说话。班主任找她谈过话,了解她家的情况,与她谈心多次,但似乎效果不佳。四、初步评估与诊断于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父亲患上了癌症,已经被医院劝回家,等待她的是父亲的死亡。父亲对死亡的抗拒不接受、母亲的悲伤痛苦、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对即将失去父亲的不舍——这一切让柔弱的高中女孩不知所措。丧失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离开,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哀伤是对丧失的反应,包括所有的丧失,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情绪,而且涉及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感觉的整体过程。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很明显,于某正在感受哀伤,她即将面临父亲的亡故,面临丧失。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这其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丧失。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应对丧失的能力薄弱,如果没有科学的帮助,丧失会给他的现在和将来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现在于某急需的是丧失心理辅导,她需要以一种相对正确的方式面对父亲的即将亡故。五、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和事实证明对丧失心理进行早期的干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以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悲伤情绪,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对于于某,前后共进行了9次面谈咨询,其中有五次是在其父亲离开人世后进行的。面谈的主要内容如下:1.积极关注,鼓励宣泄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她表达对父亲即将去世的哀伤是很必要的。如果回避表达,让这些情绪长久地埋藏在心里,会成为造成未来心理问题的隐患,会持续地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次来访时,于某克制、有礼貌,眼睛凝视着前方,平静、缓慢地叙述着父亲的情况,仿佛所有的全是和她无关的事情,脸上几乎没有流露一丝的哀伤。但偶尔的目光接触,她的眼神暴露了一切——茫然而绝望,能感觉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正在进行,是她在极力地压抑、控制。“让你谈那些事情的确很难,但是说出来会有好处。在你任何想谈的时候你都可以告诉我。”在咨询师真诚的劝慰下,她终于在咨询室哭了,无助地哭了。她说她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临的是一种最深层的丧失感。带着这种痛苦,好根本没有办法投入到学习之中,她不愿意将这种痛苦告诉同学和老师,不想看到别人怜悯的眼光。她也不想将这种消极与失落的心态告诉母亲,怕母亲会为此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渐渐的,她敞开心扉,把内心的感受倾吐了出来。用她的话说:“一直以来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赌在喉咙口,好像气都喘不过来……说出来后感觉轻松了不少。”合理的宣泄有利于她哀伤情绪的缓解。2.换位思考,正视现实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分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五个阶段。于某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不断地要求家人再去上海会诊,表明其对于自己病状并未真正接受。父亲的这种反应进一步增加了身旁亲人内心的紊乱和无助感。辅导中,她不时地询问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父亲的病情,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母亲不伤心。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她分别和父亲母亲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让她真正换位思考,理解父亲母亲反应的合理性。最后,她轻声说:“上海医院的专家说了是胰腺癌的晚期,没有其他办法了。父亲其实是知道的,他只是不愿意离开而已,他一直说‘女儿还太小,我不能死’。他是放不下我。”3.接受现状,积极应对在重述了父亲患病和治病的情况后,她逐渐明白父亲的病,医生已无回天之力,其他人更不可能有任何挽救的好方法。鼓励她在最后的日子里照顾好父亲,尽量满足父亲的愿望,尽量让父亲少些遗憾。她是个懂事的女孩:“我知道父亲喜欢吃红烧肉,喜欢听我给他读新闻和小说,喜欢在阳台上晒太阳……也许我还可以给他捶捶背,可以给他梳理下头发……”鼓励她与母亲多交流沟通,共同倾诉对父亲的担心和不舍。“妈妈白天还是在上班,我知道她心里很难受,半夜里她总是会流泪,她把抽泣声压得很低,但是我还是会被惊醒,每当这时我总是陪着妈妈……”4.进行哀伤和死亡教育二十五天后,也即我们咨询四次后,她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之后向她进行哀伤理论教育,向她解释哀伤的缓解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但并非不能缓解向她讲述哀伤的表现症状、哀伤情绪的应对措施以及哀伤情绪会在节假日、死者的生日和忌日等有意义的日子里重现或更强烈。通过死亡教育,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等病态心理现象,教育其坦然面对死亡,并为之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而奠定亲人及自身死亡的精神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死亡教育对面临丧失的个体有益,对全民进行死亡教育的普及都有重大的社会意义。5.最后的诀别11月23日是感恩节,她又一次来到了咨询室。年轻的脸庞上重又有了生机和朝气,但眼神中还是流露出一份深深的幽思。与她一起细致地回忆了父亲离开的最后一刻的情景,她慢慢地很有条理地叙述着:“……在最后的疼痛时刻,父亲默默地独自承受着,他不告诉我和母亲,他是怕我们为他而担心难过。他就在那儿紧紧地咬着牙,忍受着身体的剧痛……”当要求她对已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说点什么时,她凝视前方郑重地说:“爸爸,你好好地在那儿过吧,再也不用上班,不用忍受身体上的疼痛了。妈妈和我会好好地活着的,我们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爸爸,你放心吧!”说完这些话时,她的眼眶有些红,但没有流下泪来。六、咨询后记对于丧失心理的支持干预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表现症状及其心理功能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作为心理辅导工作者要多了解个体的需求来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心理不适期。(作者单位 浙江省海盐县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