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冰魄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音乐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2.在我们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白浆(jiāng)、师傅(fu)、包袱(fu)、蘸(zhàn)、发怔(zhè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袱、馅、傻”,并在黑板上示范。

(“袱”是左右结构,是“衤”,不要写成“礻”。“馅”右下是“臼”,中间两横不相连,“傻”右上是“囟”,不要写成“白”。)

4.作者作品介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等。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1)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3)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在刷浆时,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还能细心观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

2.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3.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 )”勾画,分组进行讨论。

(1)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2)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

(3)师点评。

(4)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

点拨要点:刷墙的衣服、刷墙的动作、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刷墙的衣服:

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刷墙的动作: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刷墙的规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刷完墙的效果:

①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5)拓展。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重质,不求速度,慢慢地刷;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重量,求速度呢?

(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两者都正确,加以引导应重质量,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

思考问题: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有何异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语段赏析: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轻松、简单)的'事。可见刷子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艺高超)。

(1)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2)点评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通过完成第5自然段的阅读,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找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2)学生先独自阅读,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③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

(4)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3.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

生齐读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说明什么?

(自信,艺高人胆大)

(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能找到吗?

出示: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刻苦、老实、乖乖等)

(3)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

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烘托或衬托)

4.课件出示: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刷子李的特点:技艺高超。

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3.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还有四个“然”相对应,是哪四个词?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

4.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好好学本事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刷子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对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张等。

2.本课着重讲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发言并简要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欣赏景物的方法,并能将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

2.能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体会景物的独特魅力。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养成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介绍的是什么?

二、交流平台。

1.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学了这些课文后你有哪些体会,与周围同学交流。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3.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既描写了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时的热闹景象,又描写了人乘小艇散去之后水面静寂的情景,动静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威尼斯夜晚的独特之美。

(2)《牧场之国》中,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悠闲、宁静,也描写了人们的`繁忙。动静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牧场风光图。

三、词句段运用。

(一)朗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1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体会。

1.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写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以及远处传来的哗笑和告别的声音,为我们描绘了戏院散场后小艇开动的热闹场景。

第二组句子通过描写傍晚时环境的变化,以及狗、牛、马等动物的行为,写出了傍晚牧场的宁静。

2.情景展示。

(1)放学后的校园。

放学后,校园里十分安静。教室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没有了奔跑的身影。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和花朵似乎已进入了梦乡,只有两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静态美)

(2)群鸟飞过的湖面。

清晨,朝阳升起,一群鸟儿从南边飞来。它们一会儿贴着湖面疾飞;一会儿直冲云霄,并发出高亢的叫声,好像是在交流一路上看到的好风景;一会儿盘旋飞翔,百啭千鸣。宁静的湖水仿佛被群鸟的热闹吸引,漾起细细的波纹,向鸟儿微笑致意。(动态美)

(3)火车进站之后。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过后,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火车停稳后,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不一会儿工夫,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有急匆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来整顿行李的,还有踮着脚尖在大声呼喊寻找同伴的,站台上顿时热闹非凡。(动态美)

(二)阅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题,说说这些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列举田野、沙漠、尼罗河水、金字塔等事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色夕阳照射下的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特点对金字塔的美丽景色进行了描写。

第二组句子描写了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的奇异的白色世界。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彩特点进行描写,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组句子为我们描述了潭水奇异、鲜润、醉人的绿。作者通过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旁“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衬托出潭水的特点。

四、日积月累。

1.趣读,体会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还是一幅秀美的画!来,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1)听读,想象画面。

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想象画面。(配乐范读)

(2)汇报展示。

提问: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想描述一下?

(3)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诵,感悟情感美。

五、小结。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爱自然,爱生活,爱国家。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描写景物的方法,懂得多去欣赏身边事物的美。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搜集、整合资料,描述心中所喜爱的景物,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背诵描写景物的古诗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审美情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阅资料

整理资料

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问为什么,多研究探讨。

3.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家的历史、文物等方面接触较少,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也很少,以后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

(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看过)

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一定的险情,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板书: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原因又是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遇险情)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板书:脱险境)

多媒体呈现:

怎样写探险内容的作文?

(1)把探险过程写完整。

到哪里去探险?和谁去探险?探险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要完整。

(2)要写出具体内容。

把探险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变化等,都要写出来,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

(3)写出感受。

探险的过程往往是神秘而紧张的,要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就需要时时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心理变化。这样,人物心理的变化,也印证了探险过程的紧张气氛。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

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哪些写得不具体的,把它补充具体,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再改一改。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之旅》或《探险日记》等。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入险地

遇险情

脱险境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写作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把自己喜欢的、想象的事情具体地写下来,再进行修改,修改成能吸引人的文章,就算完成了。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我也发现学生们对探险很感兴趣,也看过相关电影、漫画,但读文学作品的较少,应注重对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培养,进而使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人物的表现怎样?(快速过一遍内容)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篇课文人物的思维方式,由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并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跳水》中,船长在儿子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最后使儿子脱险获救。他们的机智和谋略不由得让人叹服。

教师点拨总结:在相同的环境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这就是人思维的不同。思维不同,行动则不同,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思维方式,进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1)教师点拨总结:

①每组两个词语,加点字都相同,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

②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表示相近的意思。

(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些有趣的词语,要把它们积累下来。除了上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呢?(见多识广 高瞻远瞩 调兵遣将 狂风暴雨 千辛万苦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点拨:第一句话中,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人们等待的焦虑;第二句话中,通过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突出了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他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时钟,怎么天还不亮啊?

3.读一读材料,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么为这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

教师点拨总结:

(1)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3)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4)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四、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释义: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告诫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自己很努力了,但仍有更努力的人,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释义: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识别鸟儿的叫声。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才能认清事物的好坏。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释义:读书一定要用心,因为有时候书里的一个字可能会价值千金。这句话告诉人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要用心读,用心琢磨书中的字句,领会其中的意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释义:听到您的一番话,胜过我读十年书的收获。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意思大致说对即好,同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颖的思维方式,懂得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应沉着冷静去思考问题。学习了修改句子的方法,同时积累了名言警句。同学们要学会多听长辈的意见,多实践,多思考,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思考其思维过程的方法。

2.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并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3.理解、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3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 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 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 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读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 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 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 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课文录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

2、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

3、小结: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4、有感情朗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播放录音。

4、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5、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出示后两句

3、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5、吕岩又为什么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什么?

(五)想象美丽画卷:

听古诗,请你把这首诗在你脑海中变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六、课外拓展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客至后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关键词分析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二.评讲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释“群鸥”。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3.赏析“皆”字。“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作者的情感。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三、课堂小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 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四、作业布置

1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五、板书设计

客至

首联:草堂环境清幽,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颔联:由外转内,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颈联: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 着意描画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独特风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掷扔,投,抛:投掷、弃掷、掷远。

输败,负:输赢、输理、输了两个球。

捏用手指把软的东西做成一定形状:捏饺子、捏面人儿。

屎大便,粪。

盏量词,指灯:一盏灯。

蜡石蜡、蜂蜡、蜡版、蜡笔、蜡疗、蜡染、蜡人、蜡烛。

筒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筒、邮筒、笔筒。

营筹划,管理,建设:营业、营造、经营、国营、私营。

2.会写的词语:

输出、曲调、捏造、吉利、投掷、灯盏、营业、高跷、竹筒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乡土气息非常浓的文章。以故乡元宵这一天的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讲述了自己儿时过元宵节时的情景。简略介绍了元宵节白天街上的场景,重点描写了夜晚过灯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文章条理清晰,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2.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介绍与描写,感受作者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对故乡元宵节的描写,进一步理解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从而体会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怀。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对“元宵节”做以简短介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元宵节”了解多少,有何印象?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故乡的元宵》。

(3)质疑:故乡的元宵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4.又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为课文分段。

3.课文所介绍的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什么?在文中找一找,并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4.作者故乡的元宵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自己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事令你特别难忘?

6.课外拓展,查找相关资料,介绍不同地方的元宵节的不同风俗习惯。

7.作业:练笔《我的元宵》

五、板书设计

故乡的元宵

白天送麒麟、掷骰子、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看烧香……

不热闹静静的晚上(灯)一屋子灯、走马灯、

孩子自己的灯、看围屏、放花、

天上红灯笼……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作者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如何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如何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非洲风情。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

学习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论非洲,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2、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干旱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请大家读一下,有什么疑问吗?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这次旅行,除了观赏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文化以外还有几个任务:(出示幻灯)

A.默读课文,注意生字和新词,不熟悉的反复读。

B.游历了彩色的非洲,你有什么感受?哪几句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

C.课文分成几个方面来写?

注意:快速默读,可以写写画画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交流感受。说一说,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读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5、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都是感叹句,表达出了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6、讨论:“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 骄阳蓝天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植物世界 是彩色的,

那里的 动物世界 是彩色的,

那里的 艺 术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日常生活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同学们找的真迅速,读了这些句子,能说说课文的结构吗?(总—分—总)。

9、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的,找出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三、研读重点词语句段,感受彩色非洲

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课文里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

1、寻找描写颜色的词。

像“色彩斑斓”这样描写颜色的词语就用了好些,你能找出几个来吗?跳读课文,划词,交流。

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有关色彩的词

( )的世界 ( )的非洲人 ( )的阳光

( )的天 ( )的海 ( )的花

( )的玉杯 ( )的巨蟒 ( )的斑马

( )的蝴蝶 ( )的大花布 ( )的衣服

( )的血 ( )的木薯 ( )的香蕉

( )的芒果 ( )的水果沙拉 ( )的旋律

2、师:课文不仅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汇描绘彩色的非洲,还用了许多独有的方式展现非洲的五彩斑斓。请同学们选择最吸引你的一段文字细读,感受非洲的魅力和课文语言表达的特色。

师:你最喜欢哪一段?

预设一:多彩的植物世界

①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花非常多,非常壮观

课文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花多的?“花海”

②花开花很常见,但树开花却是非洲特有的情形,因此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树开花。(出示树开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树开花的呢?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些语句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好好地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预设二:彩色的动物世界

①人们曾说:非洲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这里是植物的乐园,也是动物的天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就在非洲!

(课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动物)

①在这些动物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②出示句子: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这还是凝固的色彩呢,你若到盛产蝴蝶的刚果奥旺多省,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细细聆听这彩色小天使飞翔的轻微音韵,简直如同步入仙境。

出示图片很多蝴蝶:看到这么多的蝴蝶,你想用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你的感受?“目不暇接”

预设三:多彩的'日常生活

师:为什么你喜欢这一段?

【这段话里描绘了几幅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画卷?花花绿绿的服装、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的住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彩色的生活画卷。

预设四:五彩缤纷的艺术

出示第七自然段

①作者紧紧围绕“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这句话,具体又介绍了什么?(非洲的绘画、工艺品、音乐和舞蹈艺术都是彩色的)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有关绘画、工艺品的图片,播放非洲的音乐、舞蹈片断)

师: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

欣赏完这些图片舞蹈,你有什么感受?感受非洲艺术的热情奔放、非洲人民的对生活充满激情。

②师:是啊,无论是服装,还是住宅,无论是绘画,还是歌舞,都无不流露出非洲人乐观开朗、富于活力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小练笔:根据最后第七段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围绕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写一段话。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非洲的_____——无论是……,还是……,是彩色的;非洲的_______——无论是……,还是……,是彩色的:…… ……

交流汇报

师:难怪作者会发出感慨,大家齐读: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五、课堂总结

非洲是一方热土,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他更呼唤人们对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非洲人正渴望你伸出友谊之手,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神奇的非洲还有着神奇的传说,还有着难解的秘密,如果有兴趣,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你可以借来读一读。这两本书是:《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收集资料,拓展延伸。

因为所学课文是自读课文,同时又因为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到课外书和网络上广泛收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并且提出要结合课文所介绍的内容开展活动。关于非洲动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图片的要多欣赏,并尽可能的打印下来,对于有特色的介绍,要将文章过目后,能挑选精华抄下来或打印下来。这些工作使得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充实的基础,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为了上好这节课,也反复深入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欣赏非洲的植物、动物、日常生活、艺术等影片或图片,对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可以说这些做法充分地体现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二、学法指导,培养能力。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有效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我教学生学习了三个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3)“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研读,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到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我带领学生抓住: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叹了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然后,我纵观全文设计了下面的问题:⑴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⑵你从内容和语言上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最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学习,并做批注。这一做法体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放开手脚,开拓思维大胆学习,让学生学会兼顾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默读、速读、个别读、引读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还引导学生采用“批注、聆听、查找、思考、述说”等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新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导入过程中,影片没有按照预想播放成功,课尾也没能欣赏到非洲的音乐和舞蹈,改变了一些教学预设,非常令人遗憾,使课堂教学有所欠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1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 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示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知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课时布置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èng)。

3、检查

(1)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同学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俺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时上升,灾情在不时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俺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同学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迫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假如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同学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身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天性。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俺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2、同学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冷静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考虑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方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示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同学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俺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

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2、作业:

(1)誊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板书:高尚的人格魅力),他让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知。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同学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同学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揪、骂、凶

(师相机板书:老汉、小伙子)

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溢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2)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其不意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俺们把“儿子”这个充溢血缘、充溢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俺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身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同学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家长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示出的大爱让俺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溢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绚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俺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资料。

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2、同学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3

【教学要求】

掌握主要内容,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考虑: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考虑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思想。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灯塔下样做一个坚持正义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