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折枝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

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

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

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

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中,在引导学生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4,练习三的第 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括号在运算式题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式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给应用题填条件、补充问题的练习,为后面教学两步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运算。

教具准备

复习两步计算式题的小黑板(将练习三的7、8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下面的复习题:

7×4+25 7×4—25 52—4×7

63÷9+5 63÷9—5 8—48÷8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算式里都有括号.)

教师:两步式题里有括号,计算时应先算什么?(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对.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左边的式题,教师可边指名说脱式运算的过程边板书.强调先算括号里面的和书写格式应注意的事项.

右边的式题,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注意订正.然后让学生齐读教科书第10页例4上面的法则,并指名复述。

2.做教科书第11页“做一做”的习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先提示学生想一想有括号的式题先算什么.教师巡视,注意运算顺序、书写格式和每一步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辅导。

(2)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先让学生想一想运算顺序再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在订正时有针对性地解决。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含有减法和乘法运算,都是减法运算在前、乘法运算在后,题里的数据也相同,)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一个有括号,一个没有括号.)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运算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尽量让在做题过程中出错的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通过刚才两道式题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道题里的数据和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一个有括号,一个没有括号,从而导致了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的不同。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4~8题.

1.第4题,先让学生想一想先算什么,然后再做.做完之后,自己检查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对不对.订正时,让两个学生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2.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4.第7题,先让学生自己做.做之前,教师要说明题意,并鼓励学生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教师巡视,看一看学生填出了几种不同的问题,有没有不正确的填法.订正时,要让填错的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填的,为什么不对,错在什么地方.

5.第8题,与第7题有些不同,可填的条件有很多,只要符合题意就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课程:

本次教学将包括课本P10页中的例3和练习二。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值”的概念。通过操作、交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平均值”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本次教学的两个重点是:

通过实践建立“平均值”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

教学难点:

本次课程的难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

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需要准备学具和主题图等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谈话

问:“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果冻分配”的情景图,询问学生:“请注意观察画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在图中,小朋友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画面并交流信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机,并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的主题图。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讨如何解决“果冻能分成几份”的问题。询问学生:“你们能用你们收集到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本组的结果和解决办法。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小结:“果冻可以分成四份,因为8中有4个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页例 3、例 4,第 6页“做一做”的第 1~3题,练习二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7枝铅笔和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2)拿出 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题(引导学生读题)每个人拿出7根小棒代表7枝铅笔,按照题意平均分给3个同学,也就是要平均分成3份,自己分分看,每份有几根?

教师巡视,只看学生分,暂不表态.学生分过以后,教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做示范.

教师:我这里有7枝铅笔,请你把它们平均分给这3个同学(把7枝铅笔交给4个学生中的1人,让他分给其他3人)注意分的时候应该怎样分,分的结果是什么?(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谁会列算式?(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7÷3二”)怎样用竖式计算?横式等号后面应该怎样写?(特别要使学生弄清如何写单位名称.)

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根据我们刚才分铅笔的结果,想一想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那么2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那么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枝)”.)

教师:这道题做到这里做完了没有?(没有,还要写答话.)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解答这道应用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它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课间活动.

3.教学例4.

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读题〕我这里有几个信封,表示口袋.现在请一位同学用43根小棒代表43个乒乓球,每个口袋里装5个,实际装一装,看能装几袋.(指名学生按照题意装小棒.)每袋装5个,应该怎样装?(学生拿5根小棒装1袋,再拿5根装l袋;装过8袋后,还剩3根.)还够不够装1袋呢?为什么?(因为要求每袋装5个,剩下的不够再装1袋了.)那么装的结果是什么?(装了8袋还剩下3个。)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应用题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着重看学生写的单位名称对不对。

让学生打开书,把例4中没有解答完的地方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l.做第 6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结果的单位是什么。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3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谁会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根据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按照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3.练习二的第1、2题。

四、本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每一道应用题之前,都要认真审题,弄清每一道题属于哪一种分法。在计算以后,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最后写出答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篇目:

在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的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的第11至14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强化学生的知识点,使他们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复习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认真审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难点:

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工具、学具及课件准备:

提供情境图、自测题卡和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包括: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以及尝试指导法。

学法包括:

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老师:你们喜欢在公园里玩吗?公园有很多有趣的景点,你最喜欢哪个?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玩吧!(显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场景图片)

老师:看,他们玩得真快乐!(展示问题)如果每个人玩一次碰碰车是3元,那么小明一共花了12元。那么小明玩了几次?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后)4次!

老师:太好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之前学到的知识,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如何正确选择解题方法和步骤。

黑板上书写题目:解决问题

设计目的是:以儿童喜欢的滑梯游乐场为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复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二、回顾总结,搭建知识网络。

1. 自主梳理,实施建构

昨天,老师安排同学们回家整理和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现在,同学们将有时间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整理的结果,而小组长需要记录。

同时,学生们将相互交流,教师则巡视并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第二步是交流矫正和优化再建,小组们汇报他们的整理结果。

第一个小组的小组长汇报整理结果如下。

第二个小组的小组长汇报整理结果如下。

展示各小组的整理结果,全班同学欣赏并进行交流。

此后,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包括:

要在认真看题的基础上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确定运算步骤。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结果。检查并写出答案。

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间相互回顾、小组间合作交流的方式,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已学过的知识,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同时培养了学生间合作和交流,让同伴交流成为了学习的一部分。在整理过程中,学生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步是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第二步是分层练习和重点突破。

1. 总复习第13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他们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问题。接着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问题。

2. 总复习第14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确定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如何找出答案。接着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问题。

第三步是拓展延伸和整体深化。

1. 练习二十四的第11题:根据图画中小朋友们的想法,让学生明确一个客人需要一份碗和两根筷子。然后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结果表明,8个碗可以供8位客人使用,而14根筷子可以供7位客人使用(14÷2=7)。

所以这些餐具只能给7位客人。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学生应首先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获得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应该分几组?需要知道什么?如何解决?

学生应该独立创建算式并在小组中交流。

练习二十四第13题。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比较三种袜子的每双价格来确定哪种袜子便宜。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进行比较。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孔子说:“学习先要温故知新,”只有充分掌握之前学习的知识,才能开发出新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归纳和运用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测和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学生应该独立完成检测题。

自测题:

1.铅笔是三角钱一支,如果要买三支,用一元钱,需要找回多少钱?

2.班上有26位男生和22位女生。在体育课上要分为六排,每排有多少人?

3.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需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没看完多少页?

5.一个毽子三元,一根跳绳五元。

(1)小青买了四个毽子和一根跳绳,共花费多少钱?

(2)你有30元钱,你要怎么花?需要找回多少零钱?

6.冰激凌每个零售价是七元,批发价每箱六个,共三十元。按箱购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和完善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学习了解?哪些方面对自己和小组最为满意?

2.教师总结评价。

每位同学在今天的课堂上表现出色,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还愿意与同学分享所学的内容。老师非常高兴!通过大家的发言,我得知你们收获很多,希望你们能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次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检测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让他们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激励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下面是本次课堂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复习

13.12 ÷ 3 = 4(次)

答案:小明共玩了4次。

14.8 × 3.6 = 30(角)

30角 = 3元

答案:一共需要花费3元。

教学反思:

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但是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例如在126页的第11题中,学生不知道该把答案分给几个人。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外时间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补充,以加强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4、练习:书P39(1)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纸片、小棒、活动角等材料)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7、练习:书P39(2)连线

1)全体独立完成

2)校对

8、画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9、让学生自由尝试

10、汇报,展示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揭题:锐角和钝角)

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课件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 (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 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 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 4×6  7×3  8×2 3×5 4×4 8×1  2×9

㈣、看图列算式.

1.☆☆☆  ☆☆☆  ☆☆☆  ☆☆☆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 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买洗衣机》教案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xx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xx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xx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7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6.本课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提升。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注重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重点理解根据余数来判定结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想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标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一)知识铺垫---------------------------------------------------------------

2.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呈现两只老虎的歌词),请学生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歌词记下来,之后跟着音乐一起来唱。

生:齐唱两只老虎

师:同学们好棒啊!!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能把这么长的歌词记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过观察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师:看,这里还有两幅图画,“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先看第一幅图。

生:这幅图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两个图案,一个太阳,一颗星星,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图案应该是太阳。

再看第二幅图。

生:这副图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个图案,一个笑脸,连续两个哭脸。根据这样的规律,笑脸后面紧跟着的.图案应该是哭脸。

师: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只有先找出规律,才能判断出下面的图案。

(二)新知探究---------------------------------------------------------------

3.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首先我们要找出排列规律。这些小旗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面小旗,一面黄色的小旗,两面红色的小旗。问题是让我们求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规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之后小组活动,交流倾听。

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用符号代替小旗接着往下摆

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继续摆小旗。

图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黄色的小旗,根据规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小旗。这样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组成了一组。接下来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组的开始,所以是黄色的小旗。

4.师:换个角度来理解这道题,如果我们它理解成应用题,每一组都有3面小旗,现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几组完整的小旗,还剩几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16÷3。用除法竖式来求商。16÷3商5,3×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组小旗,还剩1面小旗。

师:对应着算式和小旗图,16.3.5.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每组有3面小旗),5(可以摆成这样的5组),1(还剩下1面这样的小旗)

师:剩下的1面小旗和问题中的第16面小旗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继续往下摆,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组中的第一面,根据规律,每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小旗的颜色跟有几组完整小旗没有关系,跟还剩几面有关。也就是说,跟除法的商没有关系,跟余数有关。那么观察图和余数,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师:总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5.师:现在我们试着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竖式求商。27÷3商9,3×9=27,27-27=0。27÷3=9组,没有余数。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

师:正好分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师: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据规律,每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红色。

6.师:不信的话我们接着摆一摆,验证一下吧。出示PPT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第27面小旗确实是红色的。

师:做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解答出来,有的同学则相对慢一点,是因为你们选择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做的快的选择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点的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

通过比较,当所求数量较大时,用画一画的方法会比较麻烦,列算式则相对简单一点。

(三)巩固---------------------------------------------------------------

7.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试着做一做这些题吧。“按照下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得先看看这里有什么规律,这些珠子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每一组有5个珠子,分别是两个蓝色的珠子和三个红色的珠子。想知道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用除法24÷5.用除法竖式来求商。

24÷5商4,5×4=20,24-20=4.所以有4组完整的珠子,还剩4个珠子。最后一个珠子的颜色跟商没有关系,我们要看余数,余数是4,根据规律,每组第4个珠子是红色,因此第24个珠子应该是红色。

(四)总结---------------------------------------------------------------

8.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首先要找规律,确定每组的数量,用除法解决,根据余数判断结果。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五)作业布置--------------------------------------------------------

元旦挂彩灯,用6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绿、紫的次数装配,一共装了36个灯泡,蓝色的灯泡用几个?红色的灯泡呢?

(六)音乐欣赏--------------------------------------------------------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现象。

春夏秋冬-----年

月圆、月缺-----月

日出、日落----日

规律现象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衣服、生活、雨伞、项链、红绿灯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

规律:黄红红

16÷3=5(组)1(面)

27÷3=9(组)正好分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9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三、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

2、能正确画出一个角

3、能辩认不同方向的直角

四、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角的初步认识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1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