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分步思路: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价值与价值观
(二)开始新课
第一目、人的价值,其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探究活动1、关于价值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特大水灾、大陆在第一时间捐助钱、食物、板房以及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
设置探究问题:
①这些物资和演艺明星的义演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
②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务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总结概括出具体事物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和哲学价值的含义。
板书:
1、价值的含义、区分哲学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
设计依据:以最新的热点材料切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部分是本框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合作探究来突出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2:图片展示8月17日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介绍影星成龙为赈灾晚会负担所有开支(420万新台币)。有数据表明,成龙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共捐建了75所学校。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在成龙的电影中,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早在2003年,成龙就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设置探究问题:
①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一样吗?
②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事例设置情景,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自然得出结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板书: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本目题主要设想,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上探究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表现,并初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探究活动3:课前把全班分为2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设置探究问题:事例中的同学和老师的活动受什么观念的支配?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搜集材料和课上的合作探究,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和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3、对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作用,探究活动4:图片展示科学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和甲型流感方面的事迹和最近原赤峰市市长徐国元受贿审判案。
设置探究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板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小结:价值观是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奉献,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总结。通过“我的收获”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谈谈自己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
(四)回归生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撰写小论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真谛》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2
一、说教材
(一)、本框在本课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框在第七课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本框的内容既是对前课《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内容的拓展延伸,说启下是因为本框内容是学好后一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学好本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商品服务市场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学好下节的内容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本框在经济常识中的地位:本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环节中的交换和消费环节,市场交易处于经济活动的交换环节,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则对整个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影响,本框内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认识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对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意义,进而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在内容上条理比较清晰,教材主要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既讲了三个问题: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教学重点: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作用和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危害。确立依据是
①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这也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决定的
2、教学难点: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确立依据本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市场经济不完善带来的结果以及该如何完善,对高一学生来讲怎样从身边的经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其内在本质有点困难。
(五)、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识记方面: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方面:学生辨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诚实信用、职业道德建设等。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学习中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
二、说教法: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直观性原则和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等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思维规律和课本内容,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所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思想政治课是正面明理的课程,而现实社会中有反有正,与其一味强调正面教育还不如让学生在正反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表演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表演小品的手段,活跃气氛,增强视听效果,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3、投影、漫画展示法:投影和漫画有着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运用该方法可揭示、讽刺一些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现象和行为。
4、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各市场交易原则的异同,抓住特点,把握联系。
三、说学法:
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和创造。针对此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
1、分析归纳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概括出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
2、讨论法在本课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和危害教学中,宜采用讨论法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3、知识迁移法该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同仁堂的历史和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导致破产的两个案例作为导入。针对案例设置两个问题:
(1)为什么同仁堂,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不腿色呢?
(2)南京冠生园同样是个老字号,用陈馅做月饼是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
用正反案例的强烈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起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原因看其是否遵守市场交易原则。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经济常识有关内容也初步认识了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有什么作用?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3
一、说教材
(一)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内容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的相关内容,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一课是继上一单元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通过分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问题,巧妙地把消费过渡到生产。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第二框的内容为第七课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二)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由上一单元的消费问题引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引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生活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下一课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难点: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间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对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在概念上,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很抽象,于是四个环节间的关系更是难以把握,尤其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此把这一内容作为本框题的教学难点。
(五)教材的处理
①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的能力。
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展示跟内容有关的材料,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几个探究。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使用传统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有关内容,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本已经有所表述,高一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其实并不感觉陌生。但是,高一学生对的判断、分析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较为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法:
1.讨论教学法。
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并且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及视频资料,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法指导:
1.探究性学习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愿学、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案例分析法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流程
I.导入新课(2-3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让学生分类说明,并引出话题: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经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商品和服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设计说明: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II.讲授新课(35分钟)
1.教学任务一——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漫画“今非昔比”,然后设问,并请同学讨论:
1、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汽车,打不了电话?(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在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什么问题?(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汽车比马车快得多,高档的多,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意于什么?(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假如没有电脑的出现。人们会不会有上网的冲动?这说明了什么?(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学任务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29页探究活动2的文字材料,并讨论分析“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共同得出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举身边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为什么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教师对这些例子进行点评,并总结: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着导向的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举例本县的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通过学生的举例,教师的点评,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也突显出教材的精神,贴近生活,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任务三——社会再生产
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的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设计说明:设计这个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4.实施教学任务四——大力发展生产力
正因为生产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让学生们阅读思考书本30页的资料,以及多媒体中展示的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比较,让几个同学对比谈谈感受和变化,然后引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懂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2-3分钟)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5
一、教材分析
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学习,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该框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经济生活》内容的第一堂课,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只有懂得货币,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了解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才能为经济常识以后各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确定了如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②根据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一般等价物、货币和商品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③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3、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为货币的本质。因为只有懂得了货币的本质,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才能使学生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抑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难点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货币产生前金银只不过是普通的商品,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商品都要货币去交换,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
①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合作探究法: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③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读思结合,动口动脑结合等多种方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读懂、能说得出、能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自己来做。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本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方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读议领悟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同本课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为什么人们离不开货币?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使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探究一】
(一)商品的含义:
1、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众多的商品中,这些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并学会判断商品和普通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一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于交换。
3、分析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商品之间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4、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探究二】
情景教学法
(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1、利用幻灯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a。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得出:两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换
b。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得出:双方都互相需要——扩大的物物交换
c。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得出: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最好的办法是媒介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概括总结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办法。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2、这里须明确一个问题:
一般等价物,首先明确它是物——商品;其次,等价(物)说明该商品可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最后,一般(等价物)——它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法
(三)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产生过程。
得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归纳小结
教师点拔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框知识的重温与梳理工作,然后教师操作课件把货币的产生过程逐步展现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5、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
6、自我发展、开拓视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货币发展史,了解货币发展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说明:作为比黄金更贵重的“白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自从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它是财富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货币称为钱,提起钱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可不少,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预习下一框题:货币的职能。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7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玩。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
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我国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不同国家、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呢?这些文化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板书: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环节二:新课讲授
【展示案例】封建社会的农耕文化对当时经济政治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文化对当前经济政治的影响?
提问:封建社会农耕文化对当时的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与当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有和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同的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师:文化除了对于经济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略)
【展示视频】中美文化的差异对中美两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的纪录片。
教师提出问题:中美两国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道理?纪录片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展示案例】图片展示景观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呢?
【展示图片】迷信算命害人不浅主题漫画和弘扬航天精神给人们带来的鼓舞作用的图片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针对两幅图片展开讨论,不同的文化对社会有着怎么样不同的作用?
学生回到(略)
教师总结:通过图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迷信算命的落后文化阻碍了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航天精神是一种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鼓舞了人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先进的、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列举案例:请同学们说一说身边有哪些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怎么样影响了你?又是怎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以及明确了腐朽、落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在日常社会中要努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御腐朽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针对不同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做一个小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0
一、说教材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一册《生活与哲学》第1单元第3课的第2框的内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讲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本框题则是从
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来分析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部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在本框题的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中,讲解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受到四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在前三种消费心理中均有其不利的方面,因此,在我们的生活消费中,应坚持求实心理,因为这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并且求实心理为第二部分《做理智的消费者》起了铺垫作用,因为《做理智的消费者》这部分是求实心理的具体展开。《做理智的消费者》一共需要坚持四个原则,前三个原则分别是从消费对家庭的影响,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我们周围的环境的影响进行阐述的,最后一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费心理的种类,能够辨别不同的消费心理,并能对不同消费心理进评价。理解正确的消费原则,能够结合个人消费行为,说明怎样才是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消费行为透视消费心理,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结合正确消费原则的讲解,促进学生进一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增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本课重点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难点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消费原则。因为这一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非常必要。
四、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1.三步探究教学法:即“生活链接、发现问题;讨论探究、构建知识;能力提升、学会运用。”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直观演示,将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易于理解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学法
我在采用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注重学法指导。我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习惯于接受、探究能力较差,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但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新课标又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想以及学法指导,我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本课导入设计中,通过我想买双鞋,但是不知道买那种较为合适,请同学们帮我出主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引出不同的消费观。
2.层层深入,构建新知。
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这环节设置的生活情境要能够成为学生探究的起点,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触点”,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落到实处。
第一个问题“消费心理面面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
情境一:小婷同学她在日常爱好中的特征。
情境二:与众不同的裤子设计,吓死人。
情景三:丹丹为了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有钱,而送同学一个进口的MP5作为生日礼物。
通过剖析这些图文并茂的生活事例,使学生了解消费心理的种类、表现、特点,并能对这些消费心理作出科学评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同时通过这些个案情景设置,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于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心理,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个问题“做理智的消费者”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讲的是正确消费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结合这四个原则,做了三个不同的情景和一则调查,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深化拓展。第四个正确消费原则“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第同学们理解前面三个原则的基础探究拥有名牌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间是否矛盾,并且在当代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引导生分析归纳比较鉴别,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认识到消费中不能铺张浪费,在头脑中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
3.巧设训练,巩固提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领悟、深化所学的知识,因此让同学们课后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一个月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消费要受到种种消费心理的影响,但只要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就一定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综上,这节课坚持正确引导、形成能力的原则,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使课堂在过程实施、情境创设、知识构建、问题拓展、能力提升、练习环节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使政治课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
《政治生活》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说明人民享有和行驶民主权利,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因此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本单元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人民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行驶民主权利的表现,也是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本单元与上一单元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框是学生学习《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以及《政府权力: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权力行使:需要监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体现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因此该框教学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把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了解"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关注《焦点访谈》,分析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权力的运用可能两种结果,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特别是学生有关的生成资源,提高学生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标准内容第二单元第6条"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合理性和途径分析;因此: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成长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问题不理解;特别是在实际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以及现象依然严重,增加了该框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难点。
总之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原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发问题;又要高于学生,对于学生存在问题进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引导;最后回归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参与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二、说教学方法
1、教学基本理念: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力求贯彻并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进行探讨;注重实践性,力求采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气氛,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视野,从而引导学生调查、思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体验活动,增长学习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根据学生的生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依法执教,我综合运用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①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去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②讲授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采用系统讲授的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
③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特别是调查本地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的做法,来分析本地政府是否敢于接受人民监督以及怎样接受监督,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选用几种不同教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学与学法相结合。
①根据本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问题,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②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总之具体的学法融入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中。
四、说教学思路设计与环节处理
(一)、教学基本思路:依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问题为中心和教师引导分析有机结合,在尊重教材的基本结构上,对于教材细节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挖掘并整合学生学习资源。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学内容:群众喉舌政府镜鉴)
复习依法行政基本观点后,引导学生思考:若政府没依法行政怎么办?运用多媒体播放已看过的《焦点访谈》视频。
探究一:为什么《焦点访谈》备受众人关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公众关注问题。(学生举例事先准备有关案件,教师点评学生具有社会参与意识。)
环节2、情景分析(教学内容: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探究二:阅读材料二则:原广西玉林市委书记李乘龙说:我的权力太大,监督机构对我形同虚设。原江西省副省长说:我当上副省长以后,天马行空来去自由。
问题:①作为高级政府官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违法乱纪、滥用权力的现象?②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分析①后,教师引导: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进一步设问:是不是说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是腐化分子呢?若不是,请举例说明。
(运用对比方法)把上述材料和学生的回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运用权力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前者腐化,后者造福一方,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特别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也有权监督政府。
学生先分析②(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整回答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探究三:既然对政府权力监督和制约有必要性且意义重要。那么
我国历史上对于权力监督有哪些机构?
②联系当前状况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历史科代表回答问题①后,教师分析:对于权力的监督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论述,引导学生看书P47页,师生讨论观点一和观点二。
总结:在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与过去相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自然过渡到对问题②,让学生先谈。教师分析:正如同志曾经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很显然,要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关键就在于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教师讲解,突破难点)
ⅰ、靠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展示学生提供材料——社会民间反事例
ⅱ、靠法制。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展示学生提供材料——与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一不可。(板书)
(对于学生举例事例的有效信息进行板书,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监督渠道或方式的探究。)教师归纳总结:要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就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要求学生见书本图形分析,按监督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审计风暴》视频)
课堂练习:(展示例子,让学生判断监督的形式,加深行政监督体系理解)
探究三:(针对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疑问引发的)我国的监督体系如此完善,为什么社会上的的现象依然严重?
教师引导与_总理视频相结合,回归情景导入,展现我国各级政府善于接受民主监督,解决群众难题,改进政府工作的良好形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期望未来成长为制度建计者。
环节3、情景回归、参与体验(教学内容:为"阳光工程"喝彩)
探究四:什么是阳光工程,目的何在,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结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有监督意识,学会监督政府;正如伟大的领袖曾经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课堂总结:分析本课基本观点,明确知识结构,升华学生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监督政府而努力尝试,为将来成为制度设计者而努力读书。
作业设计:调查永安市政府或乡镇政府政务公开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版书设计:
原因(必要性、重要意义)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措施(机制与体系)
"阳光工程"(目的与意义)
(三)教学反思:
1、课前集体备课程,事先预计本框教学有一定难度,且学生可能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有意识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思维能力,关注困惑点,所以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充分调动整个教学,组织流畅。
2、在教学中,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启发学生,体现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思路设计,引导学生程度恰当,认为符合新课程教学。
3、在教学中,基本上能把握教材,利用学生所收集的材料特别是学生的生成资源,并加以整合,做到课程把握与开发相结合,感觉处理很满意,学生反映也良好。只不过课前准备也有点累,但能获得学生认可也值。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2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第一框主要内容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①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辩证思维,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的,引导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四)教学难点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常识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的引申和深化。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物质性,而本课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学生现在往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孤立开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对话教学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设计一个相对小但又具体的事例――前阶段我们这里发生的霍乱实例,作为对话教学的入口,贴近学生实际。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遵循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四、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法指导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最后又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试着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生活逻辑和哲学逻辑相结合。
思维训练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具体事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获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体现在过程中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向学生出示两张霍乱弧菌的照片,猜猜是什么?这就是这段时间让我们很多人心烦意乱的霍乱弧菌。你们害怕它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有学生害怕,因为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腹泻、呕吐、脱水等,严重的可能致使人死亡。有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过多的担心,因为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预防霍乱。
2、讲述新课
得出:
1、联系的含义
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霍乱在嘉善有流行的趋势呢?如果你是疾控中心的领导,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霍乱?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
原因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接下来简单介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霍乱发生是神惩罚人类的潘多拉盒子说和盲年说,学生可以得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臆造的联系,违背世界是客观存的物质性原理。我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阻止霍乱病菌扩散,但是能消灭它与人类的联系吗?为什么?
得出: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既不能强加也不能否认。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一个概念,两个原理。
五、课堂作业
运用: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哲学道理,谈谈我县应该怎样从根本上预防霍乱的再次发生?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我们掌握了霍乱与人的客观联系,可以通过做好环保工作,防止霍乱再次发生。这样进一步使学生树立作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副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3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4
一、说教材
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第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根据上节课掌握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来掌握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二、说学情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目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三、说教学目标
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入
我向学生展示格里膜斯维特火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此火山喷出的是不是火焰。设疑:火山喷发喷出的一定是火吗?
我总结:我们发现这张图片中火山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冰块,原来是因为附近有个冰川,挤压通过火山口喷出。这奇特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节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从整体把握教材,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首先是连连看活动
我通过PPT出示连连看题目:
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安排这些职工的工作?(连连看)
“吹毛求疵”者民事调解员
“谨小慎微”者产品质量检查员
“一团和气”者突击手
“求胜好强”者安全监督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人员与职位的匹配,并说明原因。
通过连连看活动引出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用连连看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此环节采用探究教学法,首先出示材料: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出示课堂探究问题: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可能一部分同学对材料中四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出示探究提示,说明四个学生的特点:
孟懿子: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礼仪要求: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僭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子游、子夏:孔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孔子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学生进行探究,并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哲学道理。(注: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通过小组对抗赛大比拼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说出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以及举出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
通过学生举例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并进行补充和说明,回顾本课内容,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授课结束后,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写作型作业: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从而领悟并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教案人教版1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