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文档下载 >心得体会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痴货i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精】《培根随笔》读后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培根随笔》读后感1

“事情一旦到了采取行动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手段。”赔根在随笔中如此说道。

的确,世上最无用之物莫过于拖延。

“幸运如市场,许多时候,如果你能多待一会儿,价格就会降下来,或者至少,它先给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你难抓的瓶身……”培根讲述了哲学、伦理、处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毕。”可即使是这句烂熟于心得话,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着手机,抱着“再玩五分钟”的心态,一夜不眠,最后落个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说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义。不知多少人,将事情一拖再拖,最后手忙脚乱,悔不当初;不知多少人,在选择的路口举棋不定,错过了最佳时机,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锁,锁其心智,钝其行为,毁其人生。

个人拖延,得一时欢愉,在事后暗悔时光飞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级拖延,导致任务完结不了。社会拖延,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沦为一盘散沙,国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挨打”的悲催命运。

百无一用是拖延,在经历了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日子,终有一日下定决心将之更改。于是,每日紧抓时间,竟比之前早了几个小时入眠。不曾为当初愚笨的作法所自耻。

生而在世,难免心存几分懒惰。但如何将之克服?可谓,目标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药便是恒心与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期,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赔根又道。

是啊,机会不等人。

总有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赏识,亦或认为某些机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后在心怡之物来临之际,芳华逝去,束手无策。

中国首富李嘉诚,当机立断,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落后,土地空旷。但就是这样前途渺茫,经济体系不全的旧社会,李嘉诚牢抓商机,代巨款买地皮。也正是这令人大跌眼镜的做法投资,使他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在机会的路口,他绝不拖延。

百无一用是拖延。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是否应遵从先辈的`教诲,在机遇、选择、心智中不留下一丝拖延呢?

马上行动,没有借口。对迟疑说不,对犹疑说不,对彷徨说不。

“子弹出了枪膛,飞起来速度极快。”世上最无用之物,莫过于拖延!

点评:本文立意深刻,由拖延时间到拖延时机,层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朴实独特的观点脱颖而出,作者所选用的素材引述时代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议论,运用李嘉诚的事例突出议论了把握时机的重要,使议论的针对性、时代感更强,扣题紧,联系生活实际,结尾由伟人到自身,呼吁青少年远离拖延。大有忧国忧民的心态,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可谓一篇佳作。(指导教师:刘冬梅)

《培根随笔》读后感2

《培根随笔》,我只是浅读了四篇,遂忙于应付作业,写此读书笔记,大家莫笑。说实话,我基本上都与那十七世纪的老头有代沟,所以读他的文章(说理性极强),我大多是总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请诸君莫怪。

第四篇论复仇。培根先生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是吗?我讨厌那些愤青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只能比军人还气愤地扎呼着。国与国之间,定有法处置。何事法可荣,定为正确之举(虽然并非明治之举)。何事法不荣,定为否举(虽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确的)。相信吧,法律有时人说不公平,我倒觉得法律比任何东西都公平,因为掌握一个度就好了。其实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们在道义上占了一个至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击伤李中堂的日本愤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在战场上的复仇,就要逢敌亮剑,血溅七步,万夫皆有种,无视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节义,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战场,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我们也要交于军事法庭处置,佛曰: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中我们看出,报仇之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为。讨还血债,作为我们不能忘却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债,如果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

第三篇论宗教信仰。培根过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了,其实统一会带来安定没错,但想想还凑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对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宁勿施于人。正如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宗教信仰是无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发展着。

论家庭幸福。是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东西变幸福,能使你开辟新航道,能使你远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当年为保持皇权的一致,乾隆老爷子一生气,踢了大阿哥一脚,并把他骂了一顿,没过几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须要保持,也没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准不是一致,而是和谐。家庭要和谐,请看“和”字怎样写,“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种的,种出了粮食来吃不就和谐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标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还有就是论死亡。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很多问题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结束,也要面对开始。结束的是人生,开始的是灵魂,是每个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说,不要惧怕死亡(这只是一种理论,要真到那时候,又有谁能不怕呢?)我对死亡的理解是,听起来简单,但又不能不惧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时,即不自然也不释然,或是说不能走得放心一点儿,这会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总上所述,乃是读后感,无他,只是心潮澎湃。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够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就应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够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好处,所以要为自我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忙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处;“从这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就应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潜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我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4

一日,微风卷起我的发稍,掀起我随风舞动的衣襟,我抛下一切沉重的包袱,轻轻地、慢慢地飘到了天上。透过云层,我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个人的身影,他在对我微笑点头,不停地向我招手,带着我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他轻轻地推进开了第一道门……

学问——完善之门

我带着满心的疑惑,慢慢地跨进了门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柱子,我走近一看,发现上面清晰的字迹: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我抱住这个柱子,把头轻轻地依偎在它上面,感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懂得!我们学习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否则我们就是一个填装知识的容器。我们学习要有一个目标,既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用知识来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这样学习会成为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我就能快乐中得到提升、拥有学问、让人敬仰。

学问,不可或缺。

逆境——锻炼之门

他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了一条船上。突然四周波涛汹涌的向我袭来,船上的帆也被打翻了,怎么办?怎么办?我束手无策,难道我就只能这样等死吗?或许我应该冷静一点,我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平稳的操纵着手中的方向盘。没想到,我做到了,我成功地到岸边了。

这个神秘人就在岸边等着我,他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好事属于顺境,那是人人所期盼的,但是好事属于逆境,那就值得人敬佩——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慕。

我被暴风雨淋湿的.日子数不胜数,或许当时我很沮丧、气馁。但我都挺过来了,我只是想通过泪水来发泄我心中的郁闷。但哭过之后,我还是必须振作,我怎么可能会被一场小小的暴风雨冲走了一切呢?

在学习中,常常考试失利,我也曾抱怨为什么上天那么不公,我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为什么没有回报?但是,我要和上天一搏,如果他是想要挑战我的毅力,那么我奉陪到底。在比赛中,常常失败,但我永不言败。虽然这次我失败了,但是我还是会站起来,未来要迎接我的挑战还很多,我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在下一次让自己绽放光芒。

逆境,不可逃避。

真理——探索之门

神秘人又带着我飞啊飞,飞啊飞,我们竟然飘到了意大利。我亲眼目睹了,伽利略在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经过。本来有多少人迷信权威,不愿意相信伽利略。但当亲眼看到这一事实时,便是哑口无言。我也在一旁拍手感叹,我钦佩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神秘人笑了,慢慢的说道:“要探索真理就要像求爱求婚一样,认识真理就要直面真理,相信真理就要与真理同在,这才是人性中至高无上的美德。”

敢于探索真理的人是真正值得人敬佩的人,我们也应该要勇敢的探求真理。在课堂上不要一昧的听从老师说讲的内容。我们要转动自己的脑筋,敢于质疑老师,提出疑问。这就是探索真理。

真理,勇敢追寻。

这个神秘人,在我耳边说:“我叫培根,这本书送给你!”他便飘走了。我将这本书拥在怀里——《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5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初射之光最亮。”但实际上,一个人自身所发生助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习惯、偏见的影响而不那么明亮的。俗话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恰好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一是关于事业的。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劝诫是一味最好的药。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由于在紧要关头听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后悔莫及的错事。人尽管也可以自己规戒自己。但毕竟如圣雅各所说:“虽然照过镜子,可终究是忘了原形。”

就事业而言,有些人认为两双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双眼见到的`更多,或者以为一个发怒的人来必没有一个沉默的人聪明,或者以为毛瑟枪不论托在自己肩上放,还是支在一个支架上放会打得一样准——总之,认为有没有别人的帮助结果都一样。但这些话其实是十分骄傲而愚蠢的说法。在听取意见的时候。有人喜欢一会儿问问这个人,一会儿又问问那个人。这当然比不问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两种危险。一是这种零敲碎打来的意见可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因为最好的忠告只能来自诚实而公正的友人。另外这些不同源泉的意见还可能会互相矛盾;使你莫衷一是,不知所从。比如你有病求医,这位医生虽会治这种病却不了解你的身体情况,结果服了他的药这种病虽然好了,却又使你得了另一种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还是只能来自最了解你事业情况的友人。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似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能这样来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所以古人说:朋友是人的第二个“我”。但这句话的容量其实还不够,因为朋友的作用比又一个“我”要大得多!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挚友。却能承担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比如人为了避免自夸之嫌,因此很难由自己讲述自己的功绩。人的自尊心文使人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低首下心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个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当地办到。又比如在儿子面前,你要保持父亲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虑丈夫的脸面。在仇敌面前,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计较这一切,而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处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诉他一句话——那就会认倒霉好了!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6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7

前几天去朋友家玩,看到一本讲述哲理的书,名叫《培根随笔》,听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现要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于是借了回来,抽了下空,读了一下,才知道培根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读完这本书,我不知不觉中便被它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深深地吸引了.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友谊》,《论时机》等多篇随笔.记得培根说过:“年轻人出错往往会使事情毁于一旦,年长者出错则只是使本来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点慢点.” 宁可错过,不可出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不要做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掷的事。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余地。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时机,也就是机会,个人只有抓住时机才能走向成功。既然是时机,它的`出现有绝大部分都是偶然的。所以要想抓住时机,最主要的是当时机来临的时候,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把握住,俗话说的好:机遇,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

看完了《培根随笔》,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富有生活情趣,自强不息的培根. 一本好书犹如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射进来,照亮美的心灵。正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之学使人能言善辩” ,不得不肯定的是,这确实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这么好的一本书,希望大家有空读一读,最后对此书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l-1626),英国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使哲学再生的人”。400年来,他的作品为无数读者传诵,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可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甚至被某些史学家称为“伟大的卑鄙人”,这也许有些言过其实,有失公允,却道出了培根其人其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培根随笔》读后感8

随笔,亦称杂文,为散文之分支,为议论文之变体,兼议论抒情之特性;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常借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之见解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欧美随笔,自法国蒙田始,情感生活、天地万物,谈笑之中,无不涉及。然十七世纪英国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培根,位高权重、目标宏远,其《随笔集》虽名从蒙田,而写法却与传统迥然不同,凸显缜密思维、大家风范。

作为大政治家与唯物哲学的先驱,在培根的随笔里你找不到抒情的内容,更多的是更具实用性的议论文。文题清一色的“谈……”“谈……”整齐划一。文章的起承转合也颇为规整,如第一篇《谈真理》,先用《圣经》人物的话“真理为何物”开篇,到当下人们偏爱虚假的.现状,由古至今,再引用几条古人精辟的论述说明追求真理是“自身的唯一仲裁”。最后,用分析与对比,揭露了谎言的丑陋,总结全文。一篇议论文,名言做血液、排比做肌肉;骨架则是自己精妙的概括:“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谈学养》“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谈美》:“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论友谊》……这些句子多用对仗和排比,多放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信手掂来几句,都不失为精妙格言。这样一篇论文,在千字的篇幅内,便被塑造的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其他随笔,大抵如此,更体现了培根文字的深刻老练、道理明白,

所以读完他的随笔,我听不到他灵魂深处的絮语,也不想再和作者犹如朋友般谈心,到好像是在听一名高人赐教、一名法官判案。

培根随笔的题材,既没有“论悲伤”、“论口才”这种个人化的色彩,也没有“论宇宙万物”、“论灵魂永生”这种飘渺唯心的色彩,他热衷的是人、社会、国家的利害关系。工作之余创作创作随笔,谈谈国家真正强大的方法,谈谈宗教统一的利弊……随笔竟成为了他抒发个人建树的平台。培根,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贵族,一个才华横溢的政客,对治国处世都思考出了一套体系与说法。可惜的是,在文章中宣扬节俭的他,却过着连母亲都看不过去的阔绰生活,又因受贿从大法官权力顶峰跌落,这个理性的人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纠缠。或者说,他其实是一面论述,一面提倡利己主义,大有中国古代法家的气息。因此,读他的随笔,我也读出了不少对底层人民一贯的冷漠,以及一个政客有些令人讨厌的圆滑。

正如培根所说:“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对于一本书,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得不感谢培根,他的集子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培根,分享了他来之不易的人生智慧,并在无数人的理想中传承。

《培根随笔》读后感9

《培根随笔》这本书刚开始接触它时,只觉得它是一本简单议论事物的书。可当我从新温故这本书时,却又发现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会更加从容地解决。

《培根随笔》的作者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他有一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多数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其中有一篇是"论拖延"的,他说"幸福就像市场,如果你能多待一会儿,价格就会降下来;有时他又像西比拉卖神谕集那样,起初整套的出售,然后一次次地毁掉其中几卷,余下却仍然要全套书的价钱。"这也就说明了在不同的时间,拖延一会儿所带来的会有所不同。有的是拖延一会儿,能受益更多。有的是拖延一会儿,则会错失良好的机会。而要抓住机会,是要讲究时机的。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他还说"时机的成熟与否必须缜密裁察"我们要想成功抓住机会,就得考虑时机是否成熟。而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缜密思考过。机遇的出现绝非偶然,抓住机遇也并非巧合,这其中也是需要深思熟虑和选择的。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论幸运"。他有一句话说的好,"每个人都是自己好运气的设计师。"的确,好运气不是靠偶然得来的,而是自己争取过来的。"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而这就叫做"潜能"。"幸运之神虽然是盲目的,但并非无形的。幸运的机会好像银河,他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同样,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不断作出细小的努力来达到幸福,这就是不断地增进美德。"幸运之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得为自己去争取幸运,而不是等着好幸运来找我们。成功并不完全是属于我们的,它也有幸运的一部分。与其说那些历史人物是伟大的,不如说他们是幸运的。

《培根随笔》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哲学、道理,还有智慧。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原计划在进行的,我所能做的则是发现并继续探索。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

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共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读后感《读《培根随笔》有感》。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培根随笔》之《谈美》读书感悟

"美"分为:外在美――美貌,内在美――美德。有句谚语:"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远胜于美貌。)

拥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璀璨夺目。而朴实无华,不刻意打扮、追求华贵,端庄严肃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肃然起敬。19世纪英国成功学开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书:"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的通行证。"像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他们不仅有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还有出类拔萃的俊秀仪容,真是羡煞旁人。

《小窗幽记》有云:"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如此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没有浓妆艳抹的自然美人却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这两位画家,将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处的特点,拼凑组合出来的人物像,仅仅代表个人偏爱,画质再精妙绝伦也算不上真实存在的美。伏尔泰曾评论:"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和眼睛一样盲目追求、粉饰表面的美,而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高尚灵魂――美德。

芸芸众生,时光荏苒。清晨出现在斑马线边,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偻背、沧桑白发的老人。他们和蔼可亲,动作细腻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们共享的城市生活环境。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虽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们脸上慈祥的岁月印记,无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阳春的绵绵细雨温暖备至、熠熠生辉。正所谓"暮秋之色最美"!像他们一样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驻守祖国边疆防线的钢铁国魂战士;日复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敬业工作者;体贴周到、乐观热情的`白衣天使……他们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拥有这样一群崇高心灵美的奉献者,社会才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驹过隙,再惊为天人的美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却因时间的沉淀,如酒馥香浓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谈美》一文中还有提到: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注重自己言谈举止、道德素养的修炼,肆意妄为、放荡不羁,等到老时就会悔恨不已。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洗涤,即使我们相貌平庸,但注重内在美的提升,一样可为"极致美丽的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说不尽的道理;没有动人的抒情,却有令人深思的魔力。《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整本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五十八篇随笔。每一篇都有一个论点,充满睿智的语言,使读者不禁为之赞叹。

培根时而站在世间红尘之外,来阐明人们至今仍纠缠不清的俗事;时而站在普通人的内心深处,来解释人们被世间万事所累的因与果。培根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将超出凡人的人生思考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通读全书之后,我充分体会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

《论时机》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仅仅一句话,让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回忆起成长的过程,有多少磨砺我、让我成熟的机会却都被我甩掉,要么请人帮忙,要么置之不理,从未鼓起勇气去抓住时机,去拼搏去努力一把。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的一幕幕,哪一幕不是因为抓住了时机?《论时机》让我懂得要时时做好准备,准备迎接困难,准备抓住时机,准备面对成与败。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本文不仅仅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哲理,而且充分表达了他的论点,如:“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一句话,揭示了求知的不同作用,求知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弊,要看每一个人求知的目的。再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还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同样阐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论美》中,培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说外在美不重要,他站在中间的立场,外在美不是不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爱美,因为这是对自己的的尊重。可是内在美才是真的美,外表的美不能代表什么。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道理……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随笔》就是这样一本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知道自己的天性很重要,如同知道自己手持何种武器一样,是镰刀最好就去收割稻子和麦子,如果你非要用镰刀去打铁,那么抱歉的告诉你,有可能你的镰刀会变成破铲子。同样,是锤子就应该去打铁,而你非用锤子去收割粮食,那只会砸住自己的脚。

譬如,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设定任务量。有些人喜欢慢工出细活,事情越慢越得手,喜欢手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卡布奇诺,享受成就带来的快感;而有些人却属于大刀阔斧,喜欢大腕喝酒、大块吃肉,恨不能一气把所有工作做完,然后醒好一杯82年冰镇拉菲,享受完成后的休闲时光。

因此,给自己设定任务时,依照自己的天性选取是会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选取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因任务过大,他就会屡遭失败,进而心生气馁;而有的人因任务过小,尽管屡屡得手却感觉进步不大。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何种个性特质,有些人可能就适合日进一步,如同戒酒从动不动就喝醉,到每餐只喝一小口,最后完全戒除。有些人则有决心和毅力一举解放自己,瞬间挣断磨胸的锁链,解脱正在受罪的自己。”

针对天性中我们希望改良的一面,文中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矫枉过正’这个古训很有道理,就是说要把天性像辊子一样弯曲向相反的一面,以便它放开后能弹回来,从而达到矫直的目的。不过必须明白,我们所说的相反的一面,并不是弯向恶习的一面。”

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该注意的是——“一个人最好不要一鼓作气地硬要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而应该有所间断。因为双方停战,一则有助于新生力量得到增援,出现旗开得胜的局面;二则一个人的做法不可能总是尽善尽美,一鼓作气的情况下不仅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还会锻炼自己的错误,极易导致二者兼收并蓄的习惯。除了适时的间歇外,恐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补救这种局面”。读到这里,我想到这是否就是很多人减肥、戒烟失败反弹的缘由。

对于天性,我们不要试图相信自己能战胜天性,而是采取科学、操作性强的方法加以改良。因为天性能潜伏很长时间,一有机会,一有诱惑,它就会借机复活,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猫变姑娘一样,她娴静地坐在餐桌的一头,可是只要有耗子从她面前跑过,她就会忍不住现出原形。因此,改良天性的方法可以选用这样两种方式:“一个人要么完全避开这种机会,要么跟它经常接触,让自己慢慢对诱惑免疫。”

总之,天性也是心中的一块田地,要么生香卉,要么长野草。学习了解天性,改良驾驭天性,就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这块田地,帮助我们灌溉前者,铲除后者。

读经典,增智慧。今天我们便是开始这项重要的工作,希望朋友们能从文中领悟一二。停车,走好!下回再见。